大棚里的增收“密码”
蒲子璇
时至深秋,在六师共青团农场的新疆新途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途农谷”),一座座智能化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尽管室外气温较低,但大棚内却温暖如春。翠绿的藤蔓间,长势喜人的水果黄瓜挂满枝头,红绿相间的口感番茄在绿叶掩映下格外诱人。该团种植户张太和正带着务工职工采收秋季最后一批口感番茄。

10月31日,张太和采摘口感番茄。徐春梅 摄
“这批口感番茄全部采用处理后的尾水灌溉,虽然个头不大,但甜度高、风味足,每公斤售价15元。”10月28日,张太和一边仔细查看口感番茄长势,一边向笔者介绍,“相比之下,普通番茄每公斤售价仅4元左右。通过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我们的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了近3倍。”
今年是张太和在共青团农场承包大棚的第15个年头。从2010年最初的3座大棚,发展到如今的11座大棚;从年收入5万元到今年预计收入20万元,增收的势头越来越好。
2010年,共青团农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张太和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毅然承包大棚种植蔬菜。“那时候条件没现在好,白天在大棚里忙碌,晚上就住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特别是冬天,要时刻关注大棚里的温度,生怕秧苗受冻。”凭着这股吃苦耐劳的劲儿和精细化管理,他当年就实现盈利5万元。
2012年,随着种植经验的积累,张太和开始扩大生产规模,承包了2座日光温室大棚和4座露天棚。然而,规模的扩大并没有立即带来效益的同步增加。“那时候主要种植普通蔬菜,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大,效益很不稳定。”张太和坦言,那段经历让他意识到,单纯依靠扩大规模并不足以实现持续增收,必须改变发展思路。
这一认识促使张太和开始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他逐步调整种植结构,从种植普通蔬菜转向种植高附加值的特色果蔬,并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在新途农谷的支持下,他大胆尝试种植口感番茄、水果黄瓜,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变。
在张太和家的大棚里,科技元素随处可见:自动温控系统精准调节棚内温度,滴灌设备均匀输送着处理后的尾水,土壤监测仪实时显示各项数据。“这些都是我们的‘好帮手’。”他笑着说,“如今种植大棚作物不再是拼体力,而是比技术、讲科学。我一有空就阅读书籍,请技术员上门指导,这样才能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除了精耕细作,张太和还敏锐地抓住农旅融合的发展机遇。“5月西瓜成熟时,每天要接待200多名游客,最多的时候一天采摘量超过200公斤。”张太和说,农旅融合不仅拓宽了销路,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瓜田使用的是大豆粕、玉米与秸秆混合的有机肥,通过轮作保障了品质。”张太和介绍,这种生态种植模式培育出的西瓜甜度可达14度以上,深受消费者喜爱。
由于品质有保证,张太和种植的口感番茄和水果黄瓜供不应求。张太和说:“现在正是口感番茄的采收期,我们要赶在降温前采收完最后一批。”
棚内,翠绿的秧苗焕发出勃勃生机;棚外,满载果蔬的运输车辆整装待发。张太和站在大棚前,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要继续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带动更多职工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