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四五” 兵团新跨越丨以文润心强根基
——兵团“十四五”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敏
农家书屋里,职工群众忙着“充电”学习;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里,展品不断充实、展陈方式不断创新;各类文化团体活跃在基层一线……“十四五”以来,兵团深入推进文化润疆,通过用活红色资源、打造文艺精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等,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兵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凝心铸魂
“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多角度呈现了沙海老兵的英勇事迹,让参观者可以在这里沉浸式感悟老兵精神。”10月19日,在十四师四十七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讲解员夏天对记者说。
目前,兵团14个师市拥有博物馆和纪念馆18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个。
近年来,兵团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对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六师五家渠市军垦博物馆、戈壁母亲旧居、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等纪念类展馆进行改造升级,通过“文物+科技”“展陈+演艺”,打破传统展陈的模式和边界。
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通过AR互动设备的应用,让老一辈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历史画面得以生动再现;十四师四十七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借助VR设备,让游客切身感受到了“风沙中行军”的艰辛;八师石河子市“军垦第一连”打造人拉犁、打土坯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将游客体验感“拉满”……
“十四五”以来,兵团积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把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边境哨所等红色资源,打造成为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家园,引导干部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教育阵地,努力让红色文化生动传神、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打造文艺精品浸润人心
10月10日,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由兵团歌舞剧团创作的歌曲节目《忠诚》,在众多现场观众面前亮相;10月12日,兵团文化馆原创打击乐作品《生生不息》,登上了第二十届群星奖音乐终评的舞台……
“十四五”以来,兵团持续加强文艺创作,精品佳作不断涌现,为职工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出精品,攀高峰。兵团积极组织实施“兵团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兵团戏曲传承发展扶持工程”“军垦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兵团文艺精品工程”等一批文化艺术项目;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新人新剧、广泛开拓文化市场等方式,推动兵团各门类艺术全面发展;纪实文学《戍边人》、音乐剧《活界碑》、秦剧《西域汉关》、豫剧《援疆柳》、系列连环画《兵团伟业》、中国画长卷《大漠精魂》、纪录片《兵团使命》等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在兵团这片热土上不断涌现。
送演出、写春联、画年画……一支支文艺轻骑兵深入天山南北团场城镇和连队乡村,将欢乐和祝福送到基层一线,送到职工群众身边。“十四五”以来,兵团依托“送文化、下基层”“戏曲进乡村”“文化润疆——兵团文艺志愿者在行动”等活动的广泛开展,支持优秀文艺作品更深入、更持续地在基层进行演出,每年举办各类演出活动1000余场次,让基层职工群众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
同时,兵团坚持举办职工文艺汇演、基层文化能人大赛等活动,为各门类优秀作品搭建交流展示平台,让职工群众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成为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文化盛宴”中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推进文化建设惠民利民
“十四五”以来,兵团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动文化事业迎来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
图书馆里氤氲书香、文化馆内丝竹交响、文化活动室内欢笑声不断……兵团紧紧围绕“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通过整合平台资源、强化队伍建设、丰富实践内容、打造项目品牌,深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更好发挥文明实践场所功能。截至目前,兵团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8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453个,实现师市、团场、连队三级全覆盖,为职工群众建起了身边的休闲乐园和精神家园。
同时,兵团加大数字文化设施设备投入力度,积极开展线上文化活动,搭建起“兵团文化云”平台。目前,该平台已上线精品剧目、文艺讲座、非遗课程等数字资源超过1000个小时,服务职工群众超过50万人次。
兵团还不断完善软件设施建设,培养文化建设生力军。兵团、师市联动开展基层文艺骨干培训,依托师市、团场文联组织,建立基层文艺人才培训网络,累计培训基层文艺骨干2万多人次。
文化润疆,润物无声。新时代新征程,兵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做好文艺精品创作、文旅融合发展等工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为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兵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