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治理精度”量出“民生温度”
编者按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近年来,兵团各师市社区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以精细化治理破解民生难题,将“民生温度”悄然融入居民生活的点滴细节,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微网格”让群众幸福“满格”
张乐、李玉清、马舒琪
10月29日中午,在六师五家渠市军垦路街道军垦北路社区,71岁的杨生瑞站在自家门口,凝望着人来人往的街巷。这条家门口的路,从尘土飞扬到绿树成荫;道路两旁,从低矮平房到高楼林立,见证着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图景。
“家门口”的变化,杨生瑞最清楚。在他的记忆中,社区实现了从“邻里相逢不相识”到“一家有事众人帮”的温暖蝶变。居民们遇到问题,总是信任满满地说:“有难事找党组织”。
居民们口中的党组织,是军垦北路社区党总支。军垦北路社区的居民来自各行各业,社区党总支是稳稳的“主心骨”。杨生瑞细数:党员们跟着党总支,建起“石榴读报组”,在拉家常中讲政策;组织义务巡逻队,与物业一起把安全隐患消灭在源头……
近年,军垦北路社区党总支打造“五微”党建品牌——“微联盟”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微网格”把服务延伸到每个角落,“微服务”暖到居民心坎里,“微治理”解了不少烦心事,“微文化”让邻里情更浓。如今“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社区从“管着大家”变成“大家共治”,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咱社区有‘三多’:平房多、老人多、流动人口多,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事。”军垦北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周文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五微”里的每一项,都跟着居民的需求走。四个“微网格”像毛细血管,延伸到社区的每条街巷。网格员背着工具包穿梭,记住居民的诉求:张阿姨的药快没了,李叔叔家的水管漏了……每个诉求都记得清清楚楚;“微联盟”更把21家单位拧成了“一家人”:医院、学校、商超齐出力,资源大家共享,服务更加顺畅。
独居老人王秀春提起“微联盟”时,感激地说:“我的药怎么吃更合理,医生都讲得清清楚楚”。上个月,王秀春想做体检,给社区工作人员打了电话,共建医院就派医护人员上门服务,除了体检,还为她详细讲授了慢性病用药方法。
“‘4815’工作法是社区治理的‘快进键’。”周文娟介绍说,“‘4个一分钟’是硬规矩——诉求来了1分钟响应、1分钟筛选、1分钟派单、1分钟反馈,绝不拖着;‘8个服务到家’是暖心事,政策、法律、志愿帮扶等都送到居民家门口;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更实在,居民买菜、看病、办事,走几步就到。”
前不久,军垦北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里,40多名“小区议事会”成员围着周文娟,你一言我一语,围绕“老旧楼加装电梯”“电梯装哪栋”“钱怎么摊”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这样的场景在社区很常见,居民的参与感,就像社区治理的“活水源泉”。

在六师五家渠市军垦北路社区棉纺厂小区,居民代表围绕燃气四件套更换等民生实事展开讨论(资料图片)。李玉清 摄
“小区议事会”成员邓敏最有感触:“哪儿有问题,会场就设在哪儿。大家讨论制定的方案,居民们都认。”
在军垦北路社区盘活闲置空间改造建立的“先锋小屋”里,积分超市货架上,洗衣粉、食用油摆得整整齐齐。退休居民黄碧琴是这儿的常客,每周都来帮老人读报纸,教孩子写作业,攒下的积分能换些生活用品,她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还能攒积分换东西,特有动力。”
截至目前,军垦北路社区已有500多名居民加入志愿服务队,“奉献-积分-回报”的循环,让社区的暖意越积越厚。
从低矮小平房,到现代化党群服务中心;从过去矛盾纠纷“单一化、碎片化”的被动解决,到现在“系统管、精细办”的主动服务……多年来,社区党总支办理的每一件惠民实事,像春风一样,吹暖了千家万户。
“这些年,我们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五联共建’聚资源、‘微网格’送服务,真正做到‘微网格托起大治理,为民服务零距离’。”周文娟说,“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解决好大家的急难愁盼,让社区成为每个人的幸福家园。”
全科社工织密全能“服务网”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秀 通讯员梁萍菁
“我想找小马咨询交党费的事情……”“她今天去走访了,我可以解答您的问题……”10月27日,家住八师石河子市东城街道的居民高林海,前往63社区综合服务大厅找负责党建工作的工作人员咨询事宜。正在值班的社保工作人员王琛静热情地接待了高林海,为他讲解退休后党员交纳党费的标准。
王琛静是专职社保工作人员,但是她也了解党建、计生、老龄等工作,是持证上岗的全科社工。如今,在东城街道,还有167名像王琛静一样通过考试,成功从“多岗专能”转型为“一岗全能”的全科社工。
东城街道作为石河子市5个街道之一,下辖16个社区,有着占地面积大、老旧小区多、居民人数多、流动人口多、企业和商户多、居民诉求多等特点。
根据社区特点,东城街道党工委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按照“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网格”的要求,全面推行“全科社工、全科网格、全科服务”工作法。

10月20日,八师石河子市东城街道58社区全科社工艾君(右)在给居民办理医保业务。王晓霞 摄
10月16日,东城街道凤凰嘉苑社区居民王建军来到社区综合服务大厅,为妻子办理2025年度灵活就业补贴。在工作人员李婉欣的热情招呼下,他通过“全岗通”服务窗口一次性递交了相关证件,整个流程下来,前后不到半个小时。
“以前办事要跑多个窗口,现在在一个窗口就能办好几项业务,方便又快捷。”王建军说。
近年来,东城街道多个社区将原有的“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多个窗口职能整合为1个“全岗通”服务窗口,每天由2名全科社工值班,负责接待群众、办理各项社区事务,实现“一窗办理、全科服务”,不让办事的社区居民跑空趟。
全科社工坐班期间,每天按照“全科”相关接待要求,承担服务事项的受理及办结,其余工作人员全部下沉至社区网格。
在此基础上,东城街道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依托街道党工委至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全面推进社区1名事业单位人员下沉基层全面统筹社会事务,多种网格治理力量形成网格综合治理小分队的工作模式,构建起街道、社区、网格及各类治理力量充分联动、密切配合、唇齿相依、相互赋能的工作模式。
工作中,每个网格建立相对应的微信群,网格员在群内亮明身份,并在小区设立网格员服务“帮代办”服务工作站,让居民不出小区门就能办理各项事务,织密了社情民意的“信息网”。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社区工作人员定岗业务单一、服务效率不高、人手紧张等问题,又提高了他们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也随之提升。”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刚说。
“看着我,慢点眨下眼睛。好了,认证成功。”日前,58社区全科社工艾君在小区走访时,了解到81岁居民焦广珍的诉求,帮他办理了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
“现在的社区工作者啥都会干,只需找一个人,啥事都能办。”焦广珍说。
全科社工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后,还联合网格员开展“敲门入户”行动,他们通过拨打电话、走访入户等方式,实现了网格信息动态更新、数据精准管理,对居民需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东城街道还通过强化首问负责、即时办结、承诺办理、全程代办等工作制度,加强对全科社工的管理。社区居民中的残疾、高龄、独居等特殊人群只要打来预约电话,全科社工就提供上门服务。
自推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以来,东城街道通过织密全能“服务网”,解决了不少社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打造全科社工队伍,体现出街道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延伸服务半径的理念,让居民办事更便捷、高效。”40社区居民李海霞说。
“点单式”服务精准解难题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潘许
10月23日清晨,一师十三团红桥社区雅居小区居民邱林,收到了社区发送的“已办结”反馈信息,他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
原来,前一天下午,邱林在社区微信群发送了“点单”信息:“我家屋顶漏水,请求帮助。”短短几分钟后,社区党总支就“接单”,随后,雅居网格“派单”,明确责任人和办理时限。19时,网格员上门勘查,确认是屋顶防水层老化开裂;20时,网格员刘明朋、网格长刘东杨带着防水材料上楼,打胶、粘补、压合,2个多小时后,缝隙全部被封死。
午夜前,邱林在“评单”栏里写下:“我家屋顶裂缝修好了,给你们点一个大大的赞。”

一师十三团红桥社区“两委”成员和志愿者走访了解社区高龄老人生活情况(资料图片)。史梅 摄
如今,在十三团红桥社区,“群众点单、党组织接单、网格派单、专人办单、居民评单”的联动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五单”工作法切实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
据了解,红桥社区将“接单”权限前移,由党组织统筹,网格支部具体落实,形成“谁接单、谁负责、谁回访”的责任链条。每名社区工作人员固定联系网格内5户居民,每月上门不少于4次,每年为居民办成不少于20件实事;每一笔“点单”都进入台账,注明时间、地点、诉求、责任人、办理节点和反馈方式,既要“接得住”,更要“结得好”。
“点单”既来自微信群,也来自日常走访。红桥社区建立“日巡察、周汇总、月评议”的运行方式,网格员每天在小区里巡一圈,把看到的安全隐患、环境问题、设施损坏等同步作为“隐性点单”记录下来,与居民“显性点单”一起排队办理。对办结的工单,社区坚持“二次回访、跟踪问效”,确保“结果过硬”。
今年春节前夕,红桥社区阳光小区居民张朝晖家中卫生间污水漫出。张朝晖给社区打来求助电话,系统同时生成工单。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杜梁方立刻“接单”,带着两名值班网格员赶赴现场。经排查,是二单元主管道因寒潮结冰导致堵塞。
很快,物业维修人员带着工具赶到,社区干部与维修人员并肩作战数小时,主管道终于疏通。第二天上午网格员回访。张朝晖感激地说:“卫生间已经不再返水。感谢社区‘两委’,我年纪大了,这些年没少麻烦你们。”
红桥社区明确:能现场解决的,不“甩单”;需多部门协同解决的,党组织牵头形成办理路线图和时限表。比如老旧小区管线改造、屋面维修等难题,常涉及物业、业委会、施工单位等多方主体,社区把“会商纪要”同步附在工单上,谁来干、干到哪、何时验收,一目了然。遇到法律纠纷类诉求,社区则邀请法律顾问“随单进驻”,把法治解释嵌入办理过程,既“解事”也“解心”。
“办单”重速度更重质量。为避免“快办变粗办”,红桥社区把“工单质量”纳入网格考核,实行“同类问题复盘制”,对漏水、噪音、楼道堆物、弱电线路杂乱等高频问题形成“标准化办单指引”,包括勘查清单、风险提示、影像取证、验收要点、回访服务等,让一线工作人员“有章可循”。同时,针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重点群体,社区设置“绿色工单”,优先派单、优先上门、优先反馈。
如今,红桥社区居民遇到困难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事我找社区试试看。”而工作人员总是迅速回应:“这单我接。”
“我们把网格的触角力、部门的协同力,统到一张‘单’上,形成闭环。群众点到哪儿,我们的服务就做到哪儿。”杜梁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