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向“绿”而行 因“绿”而兴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11-13 08:23:41 作者: 编辑:王祉珺 责任编辑:许灏

向“绿”而行 因“绿”而兴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发展绿色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从增绿护林筑牢生态根基,到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再到共享绿色宜居生活,绿色转型在兵团落地生根。各师市坚持系统治理、绿色发展,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产业升级深度融合,让绿水青山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师可克达拉市:让职工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洋 通讯员蔡伟

11月11日,四师可克达拉市北山坡,可克达拉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手握长柄刷子,为新栽苗木树干涂刷乳白色涂剂。“涂刷乳白色涂剂既能防冻又能防虫害,得赶在寒潮来前把9万多株苗木都刷完。”可克达拉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璐告诉记者,这是前不久抢种的苗木,得好好管护。

站在北山坡制高点远眺,一块4.35米高的石碑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遒劲有力。山脚下,1.5万亩新栽的沙棘、白榆、山杏绵延铺开,透着蓬勃的生命力。“以前这儿都是荒坡,现在站在这儿看,满眼都是希望。”可克达拉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吴刚指着远处的灌溉管网说。

这份绿意盎然的背后,是水资源保障的坚实支撑。总投资31.49亿元的四师生态环境治理提升与绿色产业融合开发(EOD)项目,将水资源保障作为首要工程。2024年8月,四师东北骨干供水工程开工后,建设者们抢抓138天有效工期,在戈壁荒滩上建起了覆盖2.6万亩土地的供水网络。

“今年4月21日试通水那天,看着水流进灌溉渠,工地上好多人都红了眼眶。”可克达拉河滨生态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邸超告诉记者,供水以来,工程已创造产值1.32亿元,更关键的是破解了师市缺水的难题。如今,这些树苗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

生态底色越擦越亮,发展动能也跟着足起来。师市着力铺就“一团一特色、一团一品牌”的文旅发展之路。“草原之夜”音乐节上,哈萨克族姑娘的冬不拉琴声与游客的合唱响彻夜空;薰衣草文化节里,紫色花海中穿梭的观光车排成长龙。这些接地气的文旅活动,不仅让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热热闹闹,更带火了旅游消费。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师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45.48万人次,同比增长25.77%;游客总花费23.11亿元,同比增长23.25%,生态优势正实实在在转化为发展红利。

5月落幕的“2025可克达拉‘城建杯’半程马拉松”,更是把生态成果直观呈现在众人眼前。5000余名选手沿着21公里生态廊道奔跑,一边是朱雀湖的粼粼波光,另一边是城市花海的绚烂色彩,不少人跑着跑着便放慢了脚步,拿出手机定格美景。

“跑过花海那段,风里都飘着花草香,哪像是在比赛,分明是逛生态公园!”来自乌鲁木齐的选手李娜冲过终点线后,手机里已经存了几十张照片,“明年要带着爸妈来,好好逛逛这座‘城在林里、人在景里’的城市。”

生态红利的“甜味”,职工群众尝得最真切。如今的可克达拉城区,29座特色公园像翡翠一样镶嵌在街巷间:朱雀湖公园的栈道上常有散步的居民,滨河公园的凉亭里传来悠扬的笛声,胡杨林公园的木椅上坐着晒太阳的老人,共同拼成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图景。家住可克达拉市鑫石悦庭小区的范廷俊,几乎每天都要去朱雀湖公园散步。“以前找遛弯地儿得走远路,现在出门十分钟就到公园。在家门口看马拉松、赏花海,日子越来越舒心。”范廷俊说。

一组组数据是这“幸福滋味”的注脚: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4.1%;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9%;PM2.5平均浓度仅18微克每立方米;生态环境满意度高达96.6%。

“这些数字不是写在报表上的,是刻在职工群众心坎里的。”四师可克达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仁国说,“我们将继续围绕高水平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新师市这一目标,把师市建设成为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样板,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十三师新星市:以绿色转型激活发展动能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宝山 常驻记者李欣奕 通讯员刘莎

初冬的清晨,十三师新星市的居民推开窗户,迎面扑来的是清新的空气,抬眼望去是湛蓝的天空。打开手机,“新星市空气质量日报”上显示着“优”字标识。这背后,是十三师新星市在“十四五”期间一场坚定且深刻的绿色变革。

这场变革,源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执着践行。“十四五”期间,该师市将生态文明建设深植发展血脉,以系统治理重塑绿水青山,以绿色转型激活发展动能,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沙海播绿 筑牢生态屏障

十三师黄田农场职工在南沙梁培植白刺、骆驼刺等固沙植物(摄于10月20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通讯员 韩冰杰 摄

11月8日,十三师黄田农场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主任朱骏亮到南沙梁的梭梭林里巡查。作为这片土地生态变迁的亲历者,他见证了这里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蜕变。

“五年了,这片梭梭林的成活率达到93%。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让我满心牵挂。”朱骏亮感慨道。如今,南沙梁的植被覆盖率已提升至70%,曾经肆虐的风沙被这片绿色屏障牢牢锁住,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十四五”以来,十三师新星市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系统思维谋划全局,科学布局生态修复路径。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该师市编制《“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修复方案》,将退化林修复、湿地保护与防护林建设同步推进,形成综合治理合力。

该师市坚持“种、护、育”相结合,推动生态修复精准落地。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造林1.56万亩,修复退化林7.5万亩;架设防护围栏37.23公里,实施封育土地1.34万亩,并科学补播白刺、骆驼刺等适生植物,逐步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防护网络。

通过系统治理,十三师新星市生态修复成效逐步显现,不仅超额完成“十四五”阶段目标20%,林分密度也同步提升20%,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大幅提升。更令人振奋的是,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突破,4.2平方公里流动沙丘得到有效固定,区域植被覆盖度提升至45%,沙化土地扩张趋势得到根本遏制。

随着修复工作的深入推进,生态效益持续释放。目前,师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2.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8%,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

变废为宝 畅通低碳循环

航拍淖毛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隅(摄于11月10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通讯员 商凯旋 摄

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十三师新星市全力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转变。

在淖毛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疆宣力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一项变废为宝的技术正高效运转。该公司研发的50万吨/年中低温煤焦油全馏分加氢成套技术项目投产以来,成功将园区内的危险废物——煤焦油和荒煤气,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柴油、石脑油。“这不仅彻底解决了废弃物处置难题,减轻了环保压力,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环境与发展的双赢。”新疆宣力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军说。

“十四五”以来,十三师新星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循环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围绕这一目标,师市先后出台《十三师新星市“十四五”能耗强度管控实施办法》《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分工方案》,为绿色转型提供制度保障。

在推进过程中,师市精准施策、多措并举,一方面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停3个落后项目,腾出的能耗指标用于支持重大优质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推动清洁生产,将企业清洁生产情况纳入环保考核和信用评价体系,加快绿色工厂建设。同时,师市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间、产业间形成循环链条,实现废物、能量和水资源的梯级利用,构建起“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的区域循环体系。

目前,十三师新星市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污染物排放浓度较国家标准低50%以上,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尤为可喜的是,师市已成功创建2个“零碳园区”试点,绿色正成为师市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智慧监测 守护蓝天碧水

清晨,十三师新星市的公园里已有不少市民晨练。“如今,新星市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每天晨跑已成了享受!”退休教师俞学明感慨道。这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市民的共同心声。这份可感可知的生态福祉,正是师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最佳印证。

“十四五”以来,十三师新星市将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作为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智能化、精准化的现代监测体系。通过系统规划、科学布局,师市目前已完成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划布点,建成2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和7个噪声自动监测站,14座微型空气站正加速布局。这套覆盖全域的监测网络,如同为城市装上了“生态天眼”,实现了对环境质量的实时感知和精准把控。

在硬件建设方面,十三师生态环境监测站大力推进设备升级换代,积极引入光谱分析、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构建起“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新型监测体系。特别是环境监测物联网平台的建成,使数据采集效率提升40%以上,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重要转变。

与此同时,师市创新实施“监测尖兵”培养计划,通过导师带徒、轮岗实训等机制,全面提升监测队伍的专业素养。2024年以来,师市已选派4名技术骨干赴国家级实验室深造,并邀请生态环境部专家开展现场教学12次。通过建立三级审核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每一个监测数据真实可靠、经得起检验。

这种“智能装备+专业团队”的双轮驱动模式,让监测站具备了水、气、声等6大类86个项目的监测能力,监测报告的权威性得到业内广泛认可。十三师新星市以此为基础推进数据深度应用,通过定期编制分析报告精准研判环境变化趋势,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提供坚实的决策支撑。师市还强化数据公开,依托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环境质量信息,既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也凝聚起全社会共建美丽师市的合力。

七师胡杨河市:用系统思维治理生态环境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洋 常驻记者张婷婷

10月31日,奎屯河畔的晨光漫过芦苇的梢头,两只康复的野生黑鸢便在转运箱中躁动起来。七师胡杨河市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轻轻打开转运箱,这对猛禽先是警惕地探头张望,随即振翅腾空。

迁徙中的鸬鹚在胡杨河国家湿地公园驻足栖息(摄于11月2日)。徐玥 摄

“看着它们飞远,心里这块石头才算落地。”七师一三一团一连职工刘凤虎目光追随着黑鸢消失的方向。作为奎屯屯锦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凤虎自2018年取得《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后,便将合作社改造为临时救助点。这两只野生黑鸢受伤后,被群众发现送到了合作社临时救助点。

刘凤虎告诉记者,当天的放归,标志着“群众发现—专业救助—科学放归”的野生动物保护链条在师市正式贯通。

“过去是我们上门找线索,现在是群众主动打电话。”七师胡杨河市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李小飞介绍,截至目前,师市今年已救助16只野生动物,其中8只成功放归,包括大天鹅、红隼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鹳。这背后,是“地面巡护+群众联动+智慧监测”体系的赋能。

生态改善的密码,同样藏在胡杨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水光林影间。初冬时节,走进这片9.55平方公里的湿地,胡杨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芦苇荡里不时传来水鸟的啾鸣。摄影爱好者李润润藏在栈道边,镜头追着一群嬉戏的水鸟:“你看这光影,晨雾未散时拍胡杨,树干像镀了层金,根本不用修图。”

据了解,这片湿地的鸟类种类从60余种增至120余种,年迁徙量超2万只。黑鹳等珍稀鸟类在此觅得安心栖息的乐土,职工群众和游客则在此邂逅生态之美。

“鸟类多样性显著提升,野生动物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这些都是生态改善最直接的证明。”胡杨河湿地公园(一期)建设项目工程师张文军说,“上个月,有位来自上海的游客专门来拍鸟,说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比江南湿地差。”

生态红利,正沿着湿地向城区蔓延。七师一三〇团丰收苑社区居民桂承秀,几乎每天都要去共青公园转一圈。“小时候,这里是戈壁滩,刮起风来睁不开眼。现在,水系绕着公园转,每个季节都像一幅画。”她拿起手机拍摄公园美景,打算分享给外地朋友,让大家看看自己如今居住的地方有多美。

一组数据勾勒出城市生态变迁。截至今年8月底,七师胡杨河市完成生态基础设施投资40亿元,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72.74万平方米,绿地率5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6.53平方米。2023年9月,胡杨河市获评第一批“兵团园林城市”。从水体净化到植被修复,从野生动物救助到公园体系建设,师市正以系统思维织密生态保护网。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