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绳结技艺焕发生机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7-22 22:49:34 作者: 编辑:王祉珺 责任编辑:许灏

传统绳结技艺焕发生机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通讯员张智

“线绳的长短要分毫不差,手劲要均匀,抻拉要到位,这样编出来的作品才见功夫。”“这里多了一针,传统纹样的韵律就乱了,非遗手艺容不得半点马虎。”7月17日,走进十师北屯市残疾人创业梦想工坊,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56岁的张素霞正在手把手给学员传授传统绳结技艺。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手链、项链、车挂等手工艺品,件件凝结着传统绳结技艺的精髓。

7月17日,张素霞(右)在教学员编绳。张智 摄

张素霞幼时因病导致双腿二级残疾,正常行走成了她毕生的奢望。虽然如此,但行动不便并未束缚她对生活的热爱。她自幼对针线手工痴迷。成年后,她开过裁缝店,织过毛衣,灵巧的双手总能让针线幻化出别样风景。这份对传统技艺的敏感与执着,为她日后与绳结非遗结缘埋下伏笔。

非遗传承之路本就布满荆棘,对残疾人而言更是难上加难。2015年,十师北屯市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手工编织培训班,成了张素霞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培训班里,授课老师发现她对传统绳结技艺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对传统纹样有着浓厚的兴趣,便主动鼓励她前往新疆艺术学院参加培训。

在新疆艺术学院,张素霞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系统学习了手工色彩搭配以及材料选择、工具使用等基础知识。“双耳双联结的对称之美、金钱结的吉祥寓意、祥云结的飘逸灵动,绳结不仅是手艺,更是祖先留下的文化符号。”张素霞说。

学成归来后,张素霞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不断探索新的编织技巧,并主动承担十师北屯市残疾人联合会手工编织培训班的教学工作,将复杂的技法拆解为“绕、穿、压、挑”4个基本步骤,传授给学员。

“非遗手艺不能只藏在书里,还要让普通人触摸到它的温度。”这是张素霞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传统绳结技艺绚丽多姿、源远流长,起源于上古结绳记事。以绳做结,以物慰心,绳结编织蕴含着各种美好的祝福。传统绳结既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民间传统艺术瑰宝。

随着时代发展,张素霞敏锐地察觉到传统绳结技艺需要创新表达,在保留双耳金钱结、吉祥结等传统纹样精髓的基础上,她尝试将现代审美融入设计,编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车挂、家居配饰等产品。

如今,她一小时就能编一条含传统八股辫、十股辫的手绳,复杂的龙凤呈祥车挂一天至少能编4个,这些作品既保留着结绳记事的文化基因,又符合现代生活的审美需求。

2024年10月,张素霞加入十师北屯市残疾人创业梦想工坊。工坊采用保底加提成的计件模式,吸收了十几名残疾人学员,平均年龄50岁,年龄最大的学员已经80多岁。

55岁的黄晓军是张素霞的得意门生。4年前初学编织时,她连最基础的平结都编不好,在张素霞“手把手教、逐针纠正”的耐心指导下,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四季平安系列手链。

“张老师不仅教我们手艺,还让我们知道这些绳结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黄晓军的作品因精准还原传统纹样,受到顾客青睐。

在张素霞看来,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守正创新。为了让传统绳结技艺焕发新生,她每天都会登录中国结艺网等平台,与全国的手工爱好者交流技法,将各地的传统纹样融入自己的创作。她常对学员说:“编织需要极大的耐心,急不得。做好手工艺品,既要守住技艺的根,也要赋予时代的魂。”

如今,十师北屯市残疾人创业梦想工坊已搭建起非遗传承的平台。负责人张增辉介绍,工坊定位中高端非遗手工艺品,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展直播带货,让传统绳结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计划与旅游景点、实体店合作,通过代销渠道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家的收入,还能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归属感。

“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让传统绳结技艺后继有人。”张素霞望着工坊墙上悬挂的福满乾坤绳结挂饰,眼中满是期待。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