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扮靓城市“颜值” 擦亮幸福“底色”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10-19 09:34:48 作者: 编辑:李佳莹 责任编辑:万代喜

扮靓城市“颜值” 擦亮幸福“底色”

编者按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兵团,从山水“焕新”到产业“增绿”,生态文明实践处处可见。各师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向,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理念,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阔步前行。

这份对绿色发展的坚守,既是为扮靓城市颜值、改善人居环境,更是为守护民生福祉、夯实发展根基,让职工群众在生态向好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七师胡杨河市:景城相融 兴业安居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段若冰 常驻记者阿曼古丽 通讯员徐玥

深秋时节的七师胡杨河市,湿地丰茂,水鸟翩跹;城市绿道蜿蜒,市民漫步其间;监测屏幕上,各项环境数据实时跃动——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系统化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救助、数字赋能、城绿相融等多维路径,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打造出一座宜居宜业生态新城。

七师一三〇团居民在公园内打乒乓球(摄于9月22日)。徐玥 摄

生态救助

构建多元共治的守护体系

“多亏群众及时发现和各部门高效联动,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才顺利脱险。”近日,在七师胡杨河市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柳沟派出所教导员杨晓兵感慨道。在他身边,一只获救的鹅喉羚正接受工作人员的仔细检查。

此前,七师一二五团六连群众在棉花地渠道中发现这只受伤挣扎的鹅喉羚后,迅速涉水将其救起并送至派出所,随后,民警第一时间联系专业救助机构。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七师胡杨河市辖区内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目前辖区内已记录到的野生动物达153种,其中鸟类120种。为守护好这些“生态精灵”,七师胡杨河市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与公安机关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设立野生动物救助热线,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构建起多元共治的守护体系。

10月12日清晨,奎屯河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工作人员陈兴斌将巡护日志分发至各监测点;车排子水库工作人员高爱林巡坝时,详细记录动植物种类、数量及活动情况。

“这些一手资料是制定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巡护中,我们发现成群候鸟在湿地觅食栖息。今年候鸟数量明显增多,迁徙抵达时间也较往年提前,这标志着湿地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陈兴斌说。

如今,从群众自觉救助到专业队伍一线坚守,七师胡杨河市正凝聚起多元参与的生态保护合力。持续应用生态保护新技术、不断壮大救助野生动物队伍……一系列举措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数字赋能

织密生态环境“智慧监管网”

PM2.5浓度29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86.3%,数据实时更新,污染苗头第一时间捕捉……七师胡杨河市南公园西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4小时不间断监测空气质量,成为城市的“呼吸感应器”。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构建起“全域覆盖、实时感知、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智慧监管网络。在城区,两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实时追踪PM2.5、PM10、二氧化硫等关键指标,数据同步上传至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支撑科学决策;在产业园区,胡杨河经济技术开发区6座恶臭气体监测站与44家重点排污单位的65个排污点在线监控系统联动,实现“数据异常即预警、问题出现即处置”,推动污染防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和过程管控。

“过去靠人工巡查,效率低、隐患难发现。现在依托智能设备,数据精准、响应迅速。”七师胡杨河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袁一龙说。目前,师市正计划进一步升级监测体系,在市区和胡杨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建1套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新增7座噪声自动监测站和1套精细化监测分析平台,实现116种VOCs气体组分分析,全面提升监管精准度。

在湿地保护领域,数字化应用让守护野生动物有了“千里眼”。走进奎屯河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瞭望塔、红外相机、激光监测设备组成“立体监测网”,24小时记录鸟类迁徙和野生动物活动规律。

“通过红外相机和无人机定期巡查,能及时发现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和栖息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救助团队可迅速响应。同时,系统化的数据积累也为科研监测提供有力支撑,有效提升生态保护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奎屯河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负责人李小飞说,“人工+智能”双保险模式,为野生动物营造了安心栖居的生态环境。

截至目前,七师胡杨河市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湿地保护,未来还将投入30余万元升级智能监测设备,并结合无人机系统,实现湿地保护全域化、精准化。从大气、水质到噪声、排污,数字技术正为师市生态治理装上“智慧大脑”,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实屏障。

绿惠民生

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家园”

“沿绿道散步,草木葱茏、花香四溢,走累了坐在湖边休息,城市的优美环境让人惬意。”10月13日,胡杨河市民雒丹丹感慨道。近年来,师市以“水城互融、绿满全城”为目标,推动生态建设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让“推窗见景、开门见绿、出门进园”成为生活常态。

在规划引领下,七师胡杨河市突出“水”“绿”两大特色,持续完善绿地系统,已建成三座城市公园和一条环城水系。目前,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72.74万平方米,绿地率50.1%,绿化覆盖率42.9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6.53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100%。2023年9月,胡杨河市被命名为首批“兵团园林城市”。

生态建设既重“颜值”,更重“内涵”。师市因地制宜打造兼具生态价值与文化特色的绿色空间,累计植树24万棵,涵盖55种乔木、76种花卉灌木,实现四季有景、步移景异,让城市不仅“绿起来”,更“美起来”。

走进胡杨河国家湿地公园,新修建的水上栈道蜿蜒穿梭于胡杨林间,为职工群众和游客打造了一条生态旅游路线。胡杨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一期)于2023年9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996万元,项目围绕“生态观景、休闲体验”规划,修建贯通胡杨林的水上栈道,并配套建设闲坐轩、景观廊桥、码头休闲廊、休憩亭、中心环廊各一座及7层观鸟塔一座,让游客能全方位感受水韵胡杨景观。

随着生态栈道、观鸟塔等设施投用,胡杨河湿地公园的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完善,既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亲近自然的新路径,也为景区注入新活力,助力师市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双向共赢”。

一个个精致的“口袋公园”扮靓城市“方寸之美”,一座座沿河公园、城市花园绘就“绿色惠民”新图景,职工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生态文明发展带来的红利。未来,师市将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让更多生态福祉惠及于民,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五师双河市:碧水蓝天 家园焕新

张培丽

“碧空如洗、白云舒卷,满目皆景!”深秋时节,五师双河市民王萍萍随手定格的城市风貌在微信朋友圈引发共鸣。她由衷赞叹:“如今的双河市,移步换景,处处可入画!”

“双河市越来越美了,公园多了,花木繁盛,连珍稀动物也常来做客。”来自博乐市的游客杨宝谈及双河市近几年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变化,感慨万千。

走进如意文化主题公园,休憩亭与步行道相映成趣,乔木灌木错落层叠,湖面水鸟翩跹,岸边市民悠然信步……无论是城市街区还是团场连队,抬头是醉人的“双河蓝”,俯首是清澈的碧水长流,呼吸的是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处处流淌着生态文明的秀美诗篇。

这幅怡人的幸福图景,正是五师双河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同时,也折射出师市党委坚定的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五师双河市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在城市主干道、公园、广场等区域补植黄金树、夏橡等835株,金叶榆、水蜡等10.86万株,种植玫瑰、紫茉莉等1.2万株,补植草坪1200平方米。绿意盎然的街道与公园为市民营造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环境。

五师双河市以花景添彩,点亮城市四季。今年以来,师市围绕“一季一景”目标,精心培育时令花卉。在双河市光明路等核心区域打造立体花景,以缤纷花海绘就城市色彩画卷。

为织密生态绿网,五师双河市统筹推进空闲地绿化,联合多部门实施“土壤检测—规划—整治”三步工作法,将3402亩闲置土地转化为生态绿地,昔日的边角地变身为市民休憩的景观点,实现生态修复与城市品质双提升。师市拿出“绣花功夫”精细管护,守护绿色成果,建立标准化养护体系,开展绿化设施专项检修,保障灌溉系统高效运行。

“十四五”以来,五师双河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五湖四水六园”生态水系,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3.86%,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更是高达50%,并获评“兵团园林城市”称号。

此外,五师双河市以抓铁有痕的决心补齐生态短板,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气治理、水环境提升、土壤污染防治……一项项生态难题被逐一攻克,一份份捷报不断传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师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斐然——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各类野生动植物种群显著壮大,一幅幅蓬勃的生态新画卷在双河大地徐徐铺展。

碧水蓝天民心所向,清渠长流众望所归。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职工群众正真切感受着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深刻巨变与持久幸福。

十师北屯市:守护山水 以“绿”生“金”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洋 通讯员张智、符飞

10月8日,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十师北屯市得仁山公园的林间步道上。北屯市民李建国牵着孙女的手,沿着石阶缓缓上行,脚下是松软的落叶,身旁是挺拔的杨树,远处传来清脆的鸟鸣。

“你看这满山的树,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石头山?”他指着半山腰的观景台,笑着对孙女说,“爷爷年轻时来这儿,风吹得睁不开眼。现在经常来晨练,空气里都是草木的清香。”

提及北屯的生态变迁,得仁山(旧称平顶山)的蜕变最具说服力。这里曾岩石裸露、植被稀疏,多年来,十师北屯市干部群众挥锹培土、引水灌溉,持续开展义务植树造林。如今,726万平方米的植被如同巨大的绿毯覆盖山体,荒山变身为绿意盎然、步道蜿蜒、设施完善的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亲近自然的“城市绿肺”和“天然氧吧”。

“以前周末想带孩子出门游玩,得去几十公里外的景区,现在家门口的得仁山就是最好的去处。”正在公园内拍摄短视频的北屯市民张敏说,她经常把公园的四季景色分享到社交平台,“好多外地朋友问这是哪儿,看着像风景画,我都骄傲地告诉他们,这是我们北屯的生态公园。”得仁山的成功绿化,提升了城市“颜值”,是十师北屯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直观体现。

从得仁山公园驱车向南,不到20分钟便来到丰庆湖湿地公园。清晨的湖面波光粼粼,一群白鹭舒展翅膀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作为十师北屯市重要的城市湿地,丰庆湖湿地公园通过水系疏通、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营造等生态修复工程,成为多种水鸟的“家园”。

“我们一家人来北屯旅游,专门把这里列进行程。”来自乌鲁木齐的游客王佳琪说,沿着湖边的木栈道漫步,既能欣赏湖光山色,又能近距离观察水鸟。

为守护这片“城市绿肺”,十师北屯市严格落实湿地保护制度,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和生态巡查,在周边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如今,丰庆湖湿地不仅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热门地,更在调节城市气候、涵养水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顺着城市水系一路向东,玉带河穿城而过,蜿蜒的玉带河畔,垂柳依依,流水潺潺。经过系统整治和景观提升,河岸两侧成为市民散步、骑行的热门地。“你看这岸边种的花,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颜色,河里还有小鱼游来游去,这才是咱老百姓想要的生活环境。”北屯市民陈志强指着河岸两侧的垂柳和花卉说。

不仅城区绿意盎然,十师各团场也凭借生态优势,走出了“生态美”与“产业兴”相辅相成的路子。

在十师一八三团向阳湖,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一八三团依托向阳湖的生态资源,打造了集荷花观赏、休闲垂钓、农家美食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不仅让昔日冷清的湖泊变成了“网红打卡地”,还带动周边职工群众增收。

而在十师一八八团布伦托海海滨度假旅游区,湖水湛蓝、沙滩金黄,宛如“塞外海滨”。“戈壁滩上竟有这么美的地方,沙子细软,湖水清澈,像在海边度假。”来自四川的游客张婕带着家人在沙滩上玩耍,“原本想看草原沙漠,却被这里惊艳了。”

近年来,一八八团依托湖泊资源,通过生态修复和旅游设施建设,建成集休闲度假、水上娱乐、特色餐饮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严格保护湖泊生态环境。”旅游区经营者谯勇说,景区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团场的旅游收入,还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在十师北屯市,“抬头见绿、起步闻香”已成为生活常态。2025年1月至8月,北屯市PM2.5平均浓度12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99.6%,均列兵团第一;北屯市及5个团场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十师北屯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定决心,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

如今,“生态保护+赛事引流+产业富民”发展链条在师市日益完善。更多群众享生态红利,更多游客被绿景吸引,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在北屯徐徐展开。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