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巾帼之力 奏团结乐章
编者按
从乡村振兴到创新创业,处处活跃着她们的身影;从城市发展到社会治理,总有她们奔走的脚步;从维权关爱到公益服务,巾帼光芒始终在一线闪耀……近年来,兵团各级妇联组织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引领作用,各行各业的妇女展现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别样风采。
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今日本版刊出的3位优秀妇女典型,不久前获得“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让我们一同聆听这些新时代巾帼奋斗者的故事,领略她们在平凡岗位上绽放的非凡光芒。
邢燕:当有情怀的老师,做有温度的教育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

10月20日,邢燕(左)指导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崔颖 摄
“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蛋白质。”10月24日,在兵团东部联盟校联合教研活动的公开课上,十一师第四中学生物教师邢燕在黑板上写下了当天的课题:解码生命的“建筑者”蛋白质。
这是一节“双师融合课”,仅备课邢燕和同事就花了一周多时间。“‘双师融合课’就是一节课由2个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授课。”邢燕对记者说,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上的呈现,每一个细节,她和同事都反复打磨。
“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前我没有接触过,但作为一名老师,就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调整教育模式和内容,确保自己的课堂质量,对学生负责。”邢燕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邢燕就将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为了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她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观看名师的上课视频,和学生互动交流。“和学生交流,是提升教学水平最直接的方法。”邢燕回忆道。
2012年,邢燕刚参加工作那一年,有一次上完晚自习后,一名学生问她一个关于遗传方面的问题。那是邢燕从来没有深入思考和研究过的一个领域,一时间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于是,她和那名学生约定,等第二天上课时,再给他答复。
为了解答学生的疑问,回到宿舍后,邢燕拿出大学课本,认真研究起这个问题,最终找到了答案。也就是从那次起,邢燕养成了和学生交流的习惯。“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时候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很新颖,这可以促使我弥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邢燕说。
2023年,邢燕在昆玉市一中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那里,她遇到了一个让她印象颇深的学生。也正因为和这名学生的交流,让她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邢燕的印象里,艾孜海尔(化名)是一个很腼腆的男生。“他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也不喜欢和同学们交流。”邢燕回忆说。
但随着与班里学生的接触越来越多,邢燕逐步摸清了艾孜海尔的家庭情况。艾孜海尔是家中老大,家里孩子多,他的父母一直忙于工作,很少有机会跟他交流,遇到什么问题,艾孜海尔都喜欢放在心里。
眼看着艾孜海尔越来越沉默,甚至在上课时,他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发呆,不愿意参加课堂互动,这让邢燕不禁担心起来。
在一次放学后,邢燕找艾孜海尔谈心。一开始,艾孜海尔并不愿开口说话,不管邢燕说什么,他都沉默不语。于是,邢燕笑着对艾孜海尔说:“我们每天都在一起相处,和一家人一样。如果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可以说给我听。我比你年长,阅历比你丰富,一定能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心换心,邢燕靠着真诚,最终打动了艾孜海尔,他哭着告诉邢燕,父母赚钱非常辛苦,自己的成绩很差,一直跟不上班上的教学进度,便产生了早点辍学打工赚钱,替父母分忧的想法。
“这种情况仅靠学校是没办法解决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邢燕将了解到的情况反馈给艾孜海尔的班主任。后来,她又与班主任到艾孜海尔家中家访,建议艾孜海尔的父母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不仅如此,在班级管理中,邢燕也给予艾孜海尔更多的关注与关心,帮助艾孜海尔树立信心。渐渐地,艾孜海尔脸上的笑容多了,和同学的关系也明显好起来。
“传道授业解惑,不仅是指在学业上,还包括在做人做事上。”从教13年来,邢燕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学生的家庭情况:谁家有几个兄弟姐妹,谁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成了她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看到学生们能健康快乐成长,我就很满足。”邢燕说,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继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外,她还会增加对学生家访的次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时向那些需要关心帮助的学生伸出援手。
李翠莲:把暖心服务送到居民心坎上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

李翠莲(右)将粽子送到馨苑社区康乐小区老人手中(摄于5月31日)。石森林 摄
“打起手鼓唱起歌,我骑着马儿跨江河,歌声溶进泉水里,流得家乡遍地歌……”10月26日20时,五师八十八团馨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舞蹈室内准时响起经典老歌《打起手鼓唱起歌》的旋律,那是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翠莲正带着“美悦舞蹈队”的成员在排练节目,再过几天,她们要去温泉县参加文艺表演。
“大家注意,这个动作手一定要举得高高的,这样才精神!”李翠莲一边作示范,一边通过镜子观察每一位队员的动作是否到位。“放心吧李书记,我们还是很在乎自己形象的。”有名队员幽默的话语,让略显紧张的训练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时间,舞蹈室里笑声不断。
2018年,李翠莲来到八十八团馨苑社区工作。为了快速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舞蹈特长,每天晚上在广场上教居民学跳舞,吸引了不少居民参加。在教授舞蹈的过程中,李翠莲很快和大家熟悉起来。在之后的工作中,她更是始终将居民的冷暖放在心头,勤走访,多交流,帮助居民协调解决问题,很快成为受社区居民认可的“李书记”。
为了切实帮助社区困难群体,李翠莲组建了“馨苑同心志愿服务队”,联合团场医院开展上门诊疗服务、定期开展助老帮困等活动,累计慰问困难家庭120余次。
社区居民巴音琪琪克与自己的婆婆以及3个孩子一起生活,全家的生活开支都靠她一人的收入支撑。由于婆婆年迈、孩子年幼,需要人照顾,她一直没有找到一份适合自身特点的稳定工作。
了解到巴音琪琪克家的情况后,李翠莲和同事们商议,帮她申请了社区的一个打扫卫生的公益性岗位。“这个岗位每个月有2000元收入,而且工作地点就在社区,方便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小孩。”李翠莲说。
巴音琪琪克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她认真打扫社区卫生,清理卫生死角。工作细致、干活麻利的巴音琪琪克,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
2020年,辖区内的一家店铺装修完了,需要一名家政人员去大扫除。李翠莲第一时间想到了巴音琪琪克,并向店主推荐了她。巴音琪琪克只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将店铺打扫得干干净净,受到店主的好评。
温泉县的旅游业比较发达,有很多酒店、民宿都需要请家政打扫卫生,而馨苑社区离温泉县非常近。李翠莲建议并帮助巴音琪琪克在社区找了几个手脚勤快的妇女,组成一个家政小队,到温泉县承接各类家政服务项目。如今,巴音琪琪克的家政小队在当地的家政服务圈已经干出了名声,人员也增加至20人。在巴音琪琪克的带领下,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在八十八团馨苑社区,像巴音琪琪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帮社区老人达娃协调慢性病用药问题,为创业青年叶尔波兰对接商铺租金减免政策,替辖区居民马兰花解决孩子转学手续问题……7年来,李翠莲帮助社区居民协调解决就业、医疗、住房等难题247件。
在李翠莲看来,做好社区工作,用心服务好居民是最重要的。为了及时接听社区居民电话,她的手机即使是节假日也保持24小时不关机。
202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李翠莲在社区微信群里看到,有居民反映自家暖气不热。李翠莲穿上大衣就赶往居民家了解情况。她连续走访了多户居民家庭,发现有3个小区的供暖都出现了问题。第二天,李翠莲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赶到相关供暖单位协调相关事宜,3个小区很快恢复了正常供暖。
“李书记的电话号码就是我们的‘急救热线’。”社区居民杰恩斯汗说。
如今,李翠莲正在积极探索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新模式,让社区居民自觉融入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社区是大家的,只有大家共同参与、合力共建共治,社区治理才会更上一层楼。”李翠莲说。
齐齐格:尽我所能帮助他人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

齐齐格(右)给社区老人送生活用品(资料图片)。本人提供
“赵姐,这是我给你买的新鞋,你快试试合不合脚。”10月22日,四师七十四团“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队长齐齐格在帮助三连居民赵华丽打扫完家里的卫生后,将一双新鞋递到她手上。赵丽华循声望去,只见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齐齐格身上,仿佛为她披上了一层柔光。一时间,赵丽华有些泪目,她接过鞋,嘴里不停地说“谢谢”。
在七十四团,接受过齐齐格帮助的人还有很多。这些年,只要有时间,齐齐格就会带领“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的队员走访团场的困难家庭,帮助打扫卫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人不理解,认为齐齐格一家的收入也不高,为什么还要花钱、花精力去帮助其他人?面对质疑,齐齐格说,只要条件允许,这样的事情她还会一直做下去。
齐齐格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身边很多人,她们自发地加入其中,和齐齐格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队员都是自愿加入‘爱心妈妈’服务队的。这些人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很富裕,但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他人。”齐齐格说。
齐齐格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是母亲一人把他们兄弟姊妹7个孩子养大。“虽然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是在团场各级组织和热心人的帮助下,一家人终于渡过了难关。”回忆起小时候接受过的帮助,齐齐格和她的家人们对此始终心怀感激,她也将母亲那句“以后有能力了,一定要帮助更多的人”牢记于心。
2017年,齐齐格在七十四团妇联的帮助下,成立了“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在她的带领下,“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队员从最初的6名,增长到如今的20名。截至目前,该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各类爱心活动72次,帮扶困难家庭236户、困难群体394人次,其中因病致贫致困家庭43户、困难学生儿童183人次。
2017年,齐齐格和丈夫在团场遇到了一名残疾老人。在了解到老人无儿无女,亲戚又住得很远后,齐齐格和丈夫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重任。之后的3年里,齐齐格和丈夫每周都会上门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给老人洗澡,还时不时给老人送去衣物等生活用品。夫妻俩的悉心照顾,使老人深受感动,临终前嘴里一直重复着一句话:“齐齐格一家人就是我的亲人。”
在齐齐格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正在上小学的小儿子也成了一名有爱心的人。
有一次,七十四团“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准备向团场学校的困难学生捐赠一批书包和文具。齐齐格的小儿子知道这一情况后,找到齐齐格,询问名单上是否有学生乌兰别克(化名)的名字。他请求齐齐格:“妈妈,乌兰别克家里也比较困难,能不能把他也加上。”
听了小儿子的话后,齐齐格认真向学校打听了乌兰别克家的情况。原来,乌兰别克的父母离异,他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身体残疾,家里条件十分困难。于是,那年的捐赠名单里,多了乌兰别克的名字。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的启发,齐齐格经常会问小儿子一些学校学生的情况,以此来了解哪些孩子真正需要帮助。如果情况属实,她和队员们会第一时间联系学校,对困难学生进行帮助。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想尽我所能帮助他人。今后我还会坚持做下去。”齐齐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