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在兵团的发展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敏
一种唱腔,千回百转;一件蟒袍,镶金绣银……秦腔孕育在唐代,后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历经千年不衰。
1949年4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师长程悦长批准,陕西省周至县大圩镇一批青年人参军,其中就有原国民党陆军第十七师猛进秦剧团的演员。这批战士于1950年随军进疆后,部分人加入了秦腔剧团,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政治部猛进秦剧团(后更名为兵团猛进秦剧团)。
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兵团猛进秦剧团调归兵团政治部领导。
兵团猛进秦剧团坚持党的文艺方针,经常深入厂矿、部队、学校和军垦农牧团场及边远地区,为各族群众演出,足迹踏遍了天山南北。据统计,1956年至1966年,该团平均每年演出400多场,其代表剧目有《三滴血》《窦娥冤》《赵氏孤儿》《谢瑶环》《三击掌》《三堂会审》《红旗牧歌》《春到草原》《骑上驴儿上北京》《江姐》等300多部传统戏、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
秦腔在传入新疆后,除保留秦剧的独特艺术风格外,也吸收兼容了新疆本土及全国各地的优秀文化。秦腔的音乐清新欢快,又不失苍劲悲壮,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在新疆沿天山地区有这样的传说:“三天不看秦腔戏,干活走路没力气。”
2014年12月3日,兵团申报的传统戏剧项目——秦腔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2019年11月12日,兵团猛进秦剧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获得对“秦腔”的保护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