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风情
在六师红旗农场民族手工艺产业孵化园手工车间,库拉西(左)展示她绣制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标识(资料图片)。 蒲子璇 摄
库拉西(右)在六师红旗农场民族手工艺产业孵化园手工车间里传授工人毡绣和布绣技艺(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琳琳 摄
六师红旗农场三场槽子毡绣布绣合作社里的工人制作毡绣作品。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毡绣、布绣是哈萨克族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已流传几百年的历史,具体源于何时已不可考。毡绣、布绣技艺主要流传于新疆哈萨克族牧民聚居区以及六师红旗农场、北塔山牧场、奇台农场一带。
简单地说,毡绣、布绣就是在毡子或布面上绣各种各样的图案。哈萨克族姑娘从小就开始学习毡绣、布绣技艺,用银针彩线点缀生活、描绘理想。
库拉西是红旗农场十二连的一名职工,也是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的第四代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她把毡绣、布绣技艺与红色文化结合起来,使其焕发出了新生机。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琳琳 通讯员 蒲子璇
一针一线绣深情
“这是去年‘七一’前我绣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标识,也是我为党的百年生日献礼!”2月17日,在红旗农场民族手工艺产业孵化园手工车间,库拉西正忙着在衣服上刺绣,手中的银针彩线上下飞舞,表达着她爱党、敬党、颂党之情。
“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每天都要绣三四个小时,总共一万多针。”库拉西向大家介绍道,这幅布绣作品饱含着她炙热的情感。色彩鲜艳的标识上金色党徽璀璨夺目,数字“100”“1921”“2021”引人注目,56根光芒线熠熠生辉,标识下方用中英文绣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字样,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的百年光辉历程。整幅作品针脚细密有序、走线圆润流畅,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引得大家赞叹不已。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特殊而有意义的年份,亲手绣制一幅作品献给党,把对党的热爱之情融汇于一针一线之中,是库拉西和众多姐妹的共同心声。“我不仅想把这幅作品作为为党庆生的礼物,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大家‘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党让我们过上了现在的幸福日子。”库拉西说。
绣制技艺代代传
谈起毡绣、布绣技艺,库拉西有说不完的话。“我从小就和妈妈学刺绣,结婚后又跟婆婆学习。毡绣布绣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技艺。”她说。
库拉西勤奋好学,到14岁时已经可以独立制作毡绣布绣作品。小时候家庭经济困难,她帮一些牧民放牧,换回羊毛来制作绣品。
羊毛得来不易,每次她都小心翼翼地处理干净,和母亲将羊毛擀毡后,制成羊毛毡,再取盐、面粉,与牛奶调成稀糊,用火柴棍蘸上特制的稀糊在毡子上勾画图案。
库拉西心灵手巧,即使不用尺子作画,她画出的图案也是对等工整、美观大方。
库拉西说,在奶液中加盐和面粉调和作画,画在毡子上呈白色,色泽清晰,而且容易被毡或布吸收,附着力强,不易脱落。图画好后,用钩针将毛线沿着图案形状进行刺绣。
“那时候没有钱买各式各样的花线,我就用白色和黑色的线拧制成毛线,在毡子上绣,一件绣品要绣一个月。”库拉西说。
后来,库拉西结婚了。婚后,她跟着婆婆学习毡绣布绣技艺,以银针彩线为“媒介”,婆媳俩天天绣、月月绣、年年绣,不仅增强了感情,也创作出了很多文化内涵丰富的作品。
库拉西算了一下,从14岁开始独立绣制到现在,她已绣制大大小小千余件作品。
2008年6月,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他们世代沿袭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认可、保护及传承,也使这项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同年,库拉西成为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第四代传承人,她更加明白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要努力将它传承、保护、发展下去。
技艺传承出新招
每年6月,库拉西都会组织哈萨克族妇女在草原盛会上展示作品,大家像过节一样展示着自己最满意、最好看的绣品,并相互交流、切磋、点评,激发大家保护、传承、创新这项技艺的热情。
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哈萨克族毡绣、布绣技艺,是红旗农场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农场党委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争取项目。2012年,在红旗农场三场槽子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点兴建了占地1373平方米的民族手工艺产业孵化园,为哈萨克族妇女提供了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场地,也使她们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
农场通过各种渠道购置绣花机44台,建成2个机绣车间、2个手绣车间,并选派专门的经纪人与商家洽谈订单,保证毡绣、布绣作品的市场销路,形成毡绣、布绣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联动机制。农场党委还采取多种措施因势利导,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带动职工群众就业、创业。
库拉西带着姐妹们在孵化园里大显身手,她们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在绣品中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使图案更具时代性,增强文化和艺术的感染力;融入汴绣技艺,使绣品工艺多元化;融入机绣技艺,使机绣与手绣完美结合。”库拉西说。
“过去,我和妹妹都在自己家里绣,一个月也绣不出几件成品,而且绣品没有好的销路。现在这么多的姐妹在一起绣,技艺上互相交流、学习,生活上大家互相帮助,几乎每天过得都很开心。”孵化园工人库丽娜说。园区的正规化管理,不仅让库丽娜学到了手艺挣到了钱,也让她有了组织观念和团队精神,而且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的生活。
如今,已有许多和库拉西一样热爱毡绣、布绣技艺的哈萨克族妇女在园区创业。
直播间里话传承
“这件毡绣产品既可以挂在墙上当饰品,也可以铺在沙发上让客人使用……”
“蓝色象征天空,红色象征太阳,白色象征快乐和幸福,黄色象征智慧,黑色象征大地和哀伤,绿色象征春天和希望……”
2月19日下午,库拉西在带着红旗农场三场槽子毡绣布绣合作社社员都曼古丽一起开直播。一场直播下来,库拉西和都曼古丽说得口干舌燥。
今年29岁的都曼古丽是个美丽大方的女孩。去年,她积极加入了合作社。“现在我不仅有能力来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还能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要好好跟着库拉西大姐干下去。”都曼古丽说。
今年,库拉西在儿子的帮助下,尝试搞起了直播。“一开始我心里挺担心的,后来在大家的鼓励下,也慢慢地搞起了网络直播。”库拉西笑着说,“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毡绣和布绣技艺,也让我们的订单更多,收入更多。”
前几天,库拉西接到了网上订单。有家牧民要嫁女儿,需要做一套嫁妆。这几天,库拉西安排社员加班加点赶制。
“这几个月,我们已经通过直播卖出去了将近十件产品,虽然不多,但是我和姐妹们都很有信心,也愿意继续干下去。”库拉西说。
如今,库拉西带领社员们每年生产的毡绣布绣产品越来越多,园区已成为职工创业就业的平台。
“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不仅让哈萨克族妇女走出毡房,也让这项技艺走向了世界。”库拉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