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兵团记忆丨“塔河五姑娘”的热血往事

来源:文旅兵团时间:2022-03-10 12:45:01 作者: 编辑:叶小萍 责任编辑:张志玲

兵团记忆丨“塔河五姑娘”的热血往事

提起“塔河五姑娘”,很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都难以忘却。作为第一代兵团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典范,“塔河五姑娘”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兵团人投身建设边疆的滚滚洪流,信心百倍踏上屯垦戍边新征程。她们的故事,还被拍摄成电影《我的处女地》,感动了无数人。

图片

《我的处女地》海报

《我的处女地》生动地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五个20多岁来自山东、湖南的女兵娃,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和对祖国的忠诚,克服西北大漠生活的艰难困苦,修建了新疆历史上第一条大型人工灌溉水渠的传奇经历。

图片

《我的处女地》剧照

1958年5月,为解决塔里木河南岸50万亩新开垦土地的灌溉问题,农一师(现一师)决定在荒原上开挖一条引水总渠。这条渠线地形非常复杂,而且开挖工作全靠人工。上级规定,参加修建南干大渠的人,必须是身体好、思想好的男同志。

图片

《我的处女地》剧照

出发前,却有20多个姑娘强烈要求参加挖渠劳动。当时正值盛夏,荒漠戈壁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20多个姑娘就跟在小伙子们后面挖渠。每天早出晚归,定额十方半土,全靠两个肩膀往外挑,还要伐树,挖红柳。几天下来,20多个姑娘只剩下了王世卿、王华玲、赵桂荣、郭桂荣、赵爱莲五位。

图片

《我的处女地》剧照

为了提高效率,王世卿等五人组成了一支女子突击队。挑土的筐子,5个人选的都是特大号的。

图片

《我的处女地》剧照

白天,五位姑娘按时收工。吃过晚饭后,她们就悄悄带上火把或是手电筒来到工地,每人都挑最大的筐子装土。瞌睡了,就靠着筐子眯一会儿;累了,就扯开嗓子唱上几句家乡戏。“五姑娘”里,除了王世卿是山东人外,其余四个都是河南人,大家唱完吕剧唱豫剧,干得那个起劲呀!

图片

“塔河五姑娘”合影(资料图片)

一次,连续干了几个小时后,大家渐渐地没了声响。姑娘们只知道不停地装筐、挑土,眼见着王世卿迷迷糊糊地把挑出去的土又挑了回来,赵爱莲看到了,大声说她,你怎么搞的?!大家又哈哈大笑起来。

吸取了打瞌睡的教训,再到工地加夜班的时候,姑娘们就带上从伙房里偷出来的尖辣椒。实在瞌睡得不行的时候,就咬上一口,辣得直跺脚,瞌睡就赶跑啦!

就这样,五位姑娘的工效迅速上升,把所有的小伙子都甩在了后面。这下,他们真的不敢再小看姑娘们了。“塔河五姑娘”也迅速出了名。

这以后,不断地有别的突击队的小伙子们找她们“打擂台”。只要一有“擂台”打,五位姑娘就通宵地干活。有一阵子,姑娘们在挖渠时遇到了沙质土,这种土装进筐里就不断地往外漏,而且上坡时踩在沙土上还很滑脚,特别影响进度。

怎么办?五位姑娘凑在一起想办法。不知谁说了句:用床单垫筐底!大家一听,说,中!都跑回去,把舍不得铺的床单拿出来,撕了垫筐底。

图片

“塔河五姑娘”原型赵桂荣(右)和郭桂荣(左)成青 摄

就这样,五位姑娘创下了人均搬运土方74立方米的工效,完成定额的907%,超过了24个男青年突击队员。当时的《生产战线报》(现《兵团日报》)在头版位置大篇幅报道了她们的事迹,五位姑娘受到了陶峙岳等兵团领导的接见,被授予“穆桂英小组”称号。

图片

时间过得真快,从挖南干大渠到现在,一晃60多年过去了。如今,“塔河五姑娘”有的随儿女迁居内地,有的生活在新疆,有的已经离开了人世,她们的子女大多在兵团工作,继续建功立业。学习“塔河五姑娘”,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代代兵团人扎根边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成为屯垦戍边的生力军。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