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师新星市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让红色沃土更有故事
陈路娟
河南省大型交响合唱《朝阳沟》在十三师激情上演(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赵宝山 摄
十三师新星市举办元宵节社火表演(摄于2月15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赵宝山 摄
十三师“青年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主题文艺演出现场(摄于2021年4月30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赵宝山 摄
十三师新星市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基因(摄于2021年4月1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赵宝山 摄
巍巍东天山,冰雪融水从山间奔流而下,滋养着哈密垦区。春日暖阳下,十三师新星市焕发着勃勃生机,职工群众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处处都能看到幸福的笑容。
十三师新星市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扎实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加速文化认识向文化实践转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先进文化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弘扬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实施文化润疆重大项目,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创作文艺精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惠民为职工群众幸福“加码”
“周末,我常带孩子来图书馆看书,这里环境舒适,让人很放松。”十三师火箭农场职工张晓梅说。
火箭农场图书馆现有图书5万余册,设有综合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丰富的藏书、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全民阅读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火箭农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2月23日,在十三师红星一场银发工作室,“海兰舞蹈队”的队员们正在排练舞蹈。这支已成立11年的舞蹈队如今是红星一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中坚力量,团场各类文艺演出活动中经常能看到队员们的身影,舞蹈队还受邀到各地演出。
走进红星一场曲艺协会文化活动室,一阵阵戏曲旋律婉转悠扬,会员们个个精神抖擞,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我们的节目很受职工群众的喜爱,以后我们会编排更多更精彩的节目,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传承兵团精神。”红星一场曲艺协会负责人马伯川说。
“快来看,这是我参加师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合唱时的照片,摄影师拍得太好了。”日前,十三师新星市民政局(残联)党支部开展“党旗映天山”系列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赴师市文化馆参观“百年华诞·我们的幸福生活”主题摄影展。前来参观的尤鲁吐孜阿衣·吾买尔江看到自己的照片被展出,激动不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十三师新星市积极做好文化润疆这篇大文章,让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2021年,十三师新星市开展“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党课开讲啦”“重温红色历史”等活动,举办合唱比赛、广场舞大赛、“百年华诞·我们的幸福生活”主题摄影展、“为党贺百岁·挥毫赞兵团”全国书法名家百人展等主题文化活动,全年累计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266场次。
红色文化为文化自信筑基
“这本修改稿只有一本,非常珍贵。”罗元发将军的后代郑重地将罗元发将军撰写的《战斗在大西北》初稿等16件珍贵文物,交到十三师新星市文物征集工作人员手中。
2021年以来,十三师新星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统筹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完成师市第一批兵团革命文物保护围栏、文物保护标识牌修建工程,收集了一批革命文物;完成了师市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在“留存师市记忆”抢救工程中,完成107名进疆老兵、离休干部等人的采访及拍摄,通过数字化的采集、修复、整理、记录、存档,建设了十三师新星市记忆数据库。
“以前团场没有房、没有路,经过一代代兵团人的不懈奋斗,如今的团场高楼林立,道路畅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场史馆真实再现了团场的历史变迁,看着那些老照片、老物件,我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十三师黄田农场场史馆,团场退休职工高连武说。
2021年7月,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阵地,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切实加强阵地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十三师在各团场、连队建设场史馆和连史室,各团场、连队纷纷响应,把场史馆和连史室打造成团场和连队光荣历史的“博物馆”、民俗风情的“纪念馆”、教化育人的“体验馆”。
“听说连队要建连史室,需要一些老物件,我便将家里的旧马灯捐给连史室,希望为连史室的建设出一份力。”在十三师火箭农场六连、十连连史室,六连职工张纯清指着自己捐的马灯说。
今年春节期间,十三师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十三师黄田农场场史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迎来参观热潮。
“我和朋友们相约参观红星军垦博物馆,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参与团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史昊懿说。
一直以来,十三师新星市深入推进红色教育基地的常态化、大众化和长效化,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供给,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功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推出系列有特点亮点的红色主题展览活动,挖掘红色精神内涵,加大红色文化传播力度,弘扬兵团精神,让红色基因、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文艺创作增强文化润疆软实力
文化铸魂,“软实力”成为“新名片”。近年来,十三师新星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补齐文化产业短板,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艺精品创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16年、2017年,师本级每年拿出1000万元,各团场每年拿出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项资金;2021年以来,师市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推动十三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三师文化馆、十三师图书馆、十三师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竣工,师、团、连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十三师文化产业协会、十三师工艺美术协会、十三师观赏石协会先后成立,吸纳了十三师新星市、哈密市和疆内外知名文化企业。
十三师充分发挥河南援疆资源优势,和援疆省份共同举办豫剧《焦裕禄》、话剧《红旗渠》、“中原文化天山行”展演交流等活动120余场次;以劳动光荣、民族团结为主题,共同创作的30集电视连续剧《花开时节》在央视8套播出,创当时收视率新高,并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播出剧目和2020年中国电视金鹰奖;大型情景交响合唱《兵团颂》在202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题材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兵团文艺佳作奖;话剧《兵团》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剧本扶持工程;历时10年创作的20万字的报告文学《天山忠魂》初稿已完成,正在进行审读;图书“红星系列丛书”、《重温红色岁月》《印记》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集正在加快编撰;《红星渠》组歌创排展演、纪录片《红星渠》摄制及广播剧《红星渠》录制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今年年初,十三师新星市举办了“新星耀天山·魅力十三师”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和元宵节社火、灯展、烟花秀等系列活动,吸引众多职工群众参与,推动基层文化振兴繁荣,丰富了职工群众文化生活,让职工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近年来,十三师新星市常态化开办文学创作交流、摄影创作、舞蹈编导等各类培训班,组织文化名人、文艺能人参加培训、授课,累计培养文艺工作者400余人次;深入兵地各单位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志愿服务200余次,为十三师新星市文化发展注入了新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兵团日报》(2022年3月2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