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博斯腾湖万鸟翔集
2021年11月20日,成群的水鸟在湖面上飞翔。年磊摄
随着天气转暖,博斯腾湖春水浩渺,引来上万只候鸟翔集。3月23日,在碧波万顷的博斯腾湖湖畔,成群的候鸟或腾空盘旋、引吭高歌,或贴水嬉戏、觅食追逐,湖水、芦苇与各种鸟类相互辉映,浑然一体,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博斯腾湖春季生态画卷。
生态越来越好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水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这里水草丰美、水域广阔,每年春季都会有成群结队的各类候鸟在此栖息。
近年来,博湖县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通过建设鸟岛管护站、鸟类救护中心、观鸟室,水鸟栖息地环境不断改善,监测设施更加健全,博斯腾湖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作用不断增强。候鸟的到来成为博斯腾湖一大景观,它们与湖水、金色芦苇荡、沙漠共同构成了博斯腾湖最具特色的风景线,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拍摄水鸟翔集飞舞的大美景观。
库尔勒市摄影爱好者马艺璇说:“每年春季,我都会来博斯腾湖观鸟拍照,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不仅吸引了成群鸟类栖息,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我们摄影爱好者来此观鸟拍摄。”
据了解,2020年至2021年,有关部门在博斯腾湖开展生态多样性调查时,新发现了11种鸟类,目前已有198种鸟类在博斯腾湖繁衍生息,其中包括天鹅、金雕、猎隼、秃鹫等27种我国第二类保护鸟类,博斯腾湖已成为候鸟迁徙途中停留、觅食、繁殖的重要场所。
悉心守护“母亲湖”
博斯腾湖供应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兵团第二师的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城镇生活等用水,被誉为巴州人民的“母亲湖”。
2017年以来,博湖县开始实施清污分离、截污分水、河道疏浚、河湖连通等整治措施。2018年,兵地联动,打通了黄水沟向博斯腾湖输水通道。2018年至今共输水6.012亿立方米,促进博斯腾湖水循环,改善博斯腾湖水质,筑牢生态屏障。
2017年,博湖县将境内灌排渠纳入河湖长制管理,确保每条河流、排渠都有具体责任人、工作职责、考核标准。同时,博湖县还引导群众参与到河流湖泊管护中,建立了巡河巡湖常态化机制。
博湖县本布图镇那音托勒盖村距博斯腾湖不到2公里,因此成为湖泊守护的“主战场”之一,村民明杰是众多基层湖泊守护员中的一员。自2017年起,明杰需要沿着十几公里的巡湖路线,查看有无污染排放、垃圾倾倒等情况。由于巡湖线上有很多沼泽地和浅溪,只能骑马巡湖。“我从小在博斯腾湖边长大,村里的人都沿湖而生、靠湖吃饭,保护它是我们应该做的。”明杰说。
“民间河湖长”也主动参与进来,成为河湖保护工作的新力量。博湖县将每月5日确定为全县“保护母亲湖志愿清洁行动日”,组织志愿者开展沿湖巡查,用实际行动保护沿湖生态。
保护与发展并重
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是博湖县发展旅游业的原则和方针。
环博斯腾湖的大河口、莲海世界、白鹭洲等景区,随处可见环保垃圾桶和爱护环境指示牌。渔民们都知道小尺寸的鱼儿得放回湖中,就连小学生都知道水鸟是不能捉的,学生们日常的美术作品里表现的都是爱护“母亲湖”的内容。游客来博斯腾湖旅游,感受到的是“人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者,人人都是美丽博湖宣传员”的氛围。
博斯腾湖还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拥有草鱼、鲢鱼等32种鱼类。多年治理的生态效益逐年转化为经济红利。在距离景区不到1公里的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分布着大大小小20多家农家乐。农味园农家乐负责人贾德良对生态环境逐年改善有亲身感受。“这几年,随着博斯腾湖水质不断改善,大家反映鱼肉的口感越来越好,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旺季时一天就能接待30多桌,很多人不但吃全鱼宴,还买了带回去。”
近年来,巴州通过实施禁渔期专项治理、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推广“人放天养”的生态渔业模式,使博斯腾湖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外“鱼仓”。(通讯员 周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