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明:四月清味品人间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2-04-06 18:25:20 作者: 编辑:王钰淇 责任编辑:钟新

清明:四月清味品人间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兰玲玲

清明风起,天地明洁,谓之清明。

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人们心上的乡愁。自2008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也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长假”。

清明前后,春阳高照,细雨飞洒,自古以来也是踏青纳新的好时节,也叫踏青节。明朝唐伯虎诗曰:“过了中秋月不明,过了清明花不好。花前月下且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重温传统,亲近自然,清明可谓二十四节气中最具有诗意的节气之一。

历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杜牧所写的《清明》,早已成为众人耳熟能详的诗句。

清明时节,本该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人却独自奔波在旅途上,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孤单和惆怅。诗句引人共鸣、耐人寻味,也反映出我国由来已久的扫墓习俗。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的融入有关。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死于火中的忠臣介子推,而将其忌日命为“寒食节”,其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即禁火、只吃冷食,在后世发展中逐渐融合扫墓、踏青等习俗,且尤以扫墓为重。随着时间的演变,人们将扫墓延至清明,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成为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习俗

清明节,各地的人们不仅要回归故里扫墓祭祖,慎终追远、诚敬先贤,对亡故先人表达尊重之心和缅怀之情,也祭扫国家忠臣、英雄烈士,以清明作为重温历史、感恩先贤的重要时间。如今,人们用鲜花献逝者、种植纪念树、网络寄哀思等文明祭扫方式日益增多,成为新风尚。

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清明时节,春回大地,处处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生机勃勃,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人们纷纷外出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尽情游玩,颇富情趣。

如元宵节要煮汤圆,端午节要包粽子,与我国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清明节也有特色“食俗”——青团。将新鲜的艾草、青麦取汁,和以糯米粉制成皮,再包以豆沙馅料蒸熟,便可食用。蒸熟后的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艾草的清香混夹着内馅的甜蜜,肥而不腴,甜而不腻。

清明放风筝也是流行的习俗。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古人把风筝放高后有意剪断线,让风筝远远飘去,意味着带走晦气、忧患与疾病。

养生

思故惜今,插柳踏青,清明时节,既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契机,也是人们养生调理身心的好时机。

这一时节,正值气候逐渐转暖之时,清气上升,养生贵在与自然同气相求,讲求人之阳气生发。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饮食应清淡少酸宜甘。

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如此。这一时节,应多到空气清新之处,比如公园、广场、山坡等地慢走、多活动。顺应时节科学锻炼,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时值暮春,也是花粉过敏症多发的时期。有花粉过敏症的人出门或锻炼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尽量避免去花木多的地方。

清明前后还应适当“春捂”。虽然天气渐暖,但依然气候多变,不能急于换上轻薄的春衫。寒从脚下起,乍暖还寒时,呼吸道疾病、关节炎等慢性病容易复发,还要多“捂”穿暖,戴好口罩,做好防护。

《兵团日报》(2022年4月5日第3版)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