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漆建国:戎马三八线 开垦大西北
李嘉成 杨沛瑾 王诺圆
阳春三月,正午的阳光和煦地照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一团志愿军老兵漆建国的家。客厅内,漆建国正和老伴一起坐在沙发上摩挲着发皱的黑白照片,向记者讲述当年他跨过鸭绿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
虽已是高龄,但漆建国精神矍铄,清楚地向记者说起了几十年前的人和事。1924年,漆建国出生在湖北省新洲县(现为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户贫困农民家庭,家里7口人,经常食不果腹,生活十分艰难。
1949年,漆建国在湖北省黄岗乡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2年8月,漆建国所在部队前往朝鲜,开始了抗美援朝的征程。回想当年入朝作战时的情景,老人依旧历历在目。
“当时我们坐火车,一个车厢一个排,车厢和车顶全用杂草进行伪装,怕敌人的飞机轰炸。上了车以后,根本不停车,我们吃住都在车上,从丹东市出发,就这样走了半个月到达朝鲜。”漆建国说。
1953年农历三月初三,漆建国和战友们一起在朝鲜战场打了5次冲锋。“我们一人就带了一个小缸子,实在渴了就在炮弹坑里舀水喝。”漆建国说。
朝鲜战场炮火不停,漆建国和战友们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作战,他说:“当天仗打得太残酷了,我们参战的10个排,打到最后只剩不到10个人了。”
面对当时装备精良的美军,漆建国回忆说:“有一天晚上,我们刚过大桥,飞机就把桥炸断了。燃烧弹爆炸后,一片火海,不少战友被活活烧死。晚上,我们把战壕挖好,根本没有睡觉的时间,敌人就冲上来了,枪炮声响一分钟都不停。我们一个班,最后打到只剩下我和另一个战友两个人。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只要打不死,我们就会战斗到底,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当不了英雄也不能当狗熊。”
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终于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漆建国也在朝鲜战场立下一次三等功。而当年共同参军、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已长眠于青山之下。即使已时隔几十年,漆建国仍然声音颤抖、眼含泪水告诉记者:“当时和我一起参军去朝鲜的有十几个人,最后只回来了两人。看着战场上战友们一个个倒下,我只能在心里难受。战争结束后,我亲手埋葬了二十几个战友。”
正是怀着对祖国的深情、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漆建国一样的千千万万名战士在抗美援朝战场筑起血肉长城,挺起了祖国钢铁般的脊梁。
1956年,漆建国主动申请到新疆工作,以军垦人的身份继续为祖国的建设发光发热;1958年,他被调任为骑兵团排长;1966年,他服从调任命令,参与修建尉若公路;1969年,公路修建完成后,漆建国来到二师三十一团七连工作生活至今。
“刚来的时候,住的是地窝子。现在条件好了,我们的日子也好了。”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漆建国坐在沙发上满足地说。
讲述了在朝鲜战场作战的经历后,漆建国拿出全家的合影,向记者自豪地说:“不仅我当了兵,还有我的哥哥、弟弟、儿子……我们一大家子,有5人都是军人。”
从荆楚江城到西北大漠,从战场的枪林弹雨到边疆的屯垦建设,多年来,漆建国以实际行动见证着祖国的发展,时刻诠释着一名军人的初心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