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推荐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的公示

来源:兵团文明办时间:2022-05-03 14:42:53 作者: 编辑:叶小萍 责任编辑:张志玲

关于推荐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的公示

现将兵团文明办拟向中国文明网推荐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为4月28日—4月30日。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向兵团文明办反映。

联系电话:0991-2896498。

兵团文明办

2022年4月28日

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事迹简介

一、助人为乐类

1.宋玉霞:持善心 履责任 用行动回馈社会

宋玉霞,女,汉族,群众,1972年1月生,第六师五家渠市餐饮行业私营业主。从事餐饮25年来,她扶贫帮困,乐心公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捐款捐物累计30余万元。曾荣获2022年第一季度“兵团好人”。

疫情防控勇担当

在五家渠市人民路街道北海东街社区贝鸟语城小区,说起宋玉霞,这里的老年人无不交口称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宋玉霞考虑到一些独居老人出不了门,又不会网购,生活不便,她坐卧不安,在有关人员的帮助下,她最终确定需要帮助的老人有8位。当天中午,宋玉霞就安排后堂工作人员每天中午、晚上为8位老人做饭,宋玉霞和同事把做好的免费盒饭送到小区门口,再由志愿者送到老人家中。有一天,老人肖云亮打来电话说,瘫痪在床十几年的老伴想吃羊肉洋葱馅饺子,问宋玉霞能不能给送?当时物资供应不畅,订的洋葱一直没有到货,但宋玉霞还是答应了下来,她辗转几家超市,联系供货商及饭店,但都没有订到。第二天,她打电话请一个朋友想办法弄些洋葱来,那个朋友从地里挖来了新鲜的洋葱。中午时分,宋玉霞将160个羊肉洋葱水饺送到老人家中。

2020年,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相关部门招标疫情防控工作餐,宋玉霞开办的餐饮店凭借饭菜质量可口、价格低廉等综合实力成功竞标,每天要做1000余份午餐、晚餐。宋玉霞和爱人分工,一个负责采购新鲜食材,一个负责组织师傅和员工做好菜品和主食。虽然工作餐定价比较低,但宋玉霞依然安排把工作餐按高标准去做,把饭菜搭配得丰富又有营养。“这样做,不怕赔钱么?”后厨师傅问。宋玉霞说:“大家都在努力抗击疫情,作为企业要尽一份社会责任,什么挣不挣钱的,就当我们为社会做贡献了!”后来一算账,供餐一个月不仅没有挣上钱,反而亏损了2万多元。

此外,宋玉霞还为奋战在一线的防疫人员、社区人员、执勤公安干警送盒饭、牛奶、方便面、矿泉水、口罩等物资,受到广泛赞誉。

乐于助人暖人心

在宋玉霞很小的时候,善良的种子就在她心里发了芽。那时,父亲常给她讲“顾荣施炙”“宋江看瓜”的故事。创业后,宋玉霞诚信经营,把善良的种子撒在经营之地。早年开饺子馆时,看见一位劳务工因未及时要到劳务费,宋玉霞为他免了单并送给他200元车费;开米粉店时,汶川发生大地震,宋玉霞领着3岁的女儿从微薄的收入里拿出3000元为灾区捐款。

2022年3月,师市融媒体连续报道刘海波一家三口患癌的事迹,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宋玉霞慷慨解囊捐款1000元。

履行社会责任永远在路上

从一开始的离家出门打工,到自己开餐饮店,宋玉霞兢兢业业,事业越做越大,她感恩自己遇上了好时代,常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帮助过我的人,我要尽绵薄之力回报社会。”2017年,她的餐饮店开业,宋玉霞与爱人商量:“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每天起早摸黑的,很辛苦,咱们为他们做点什么?”她与丈夫一合计,把一楼侧厅腾了出来,设置了环卫工人取暖饮水休息专座。每年夏天,宋玉霞总是安排后厨把绿豆汤熬好,用保温桶放在前厅,供环卫工人饮用。冬天的五家渠特别冷,环卫工人在工作间隙,进店喝杯热茶暖暖身子、避避风寒,心里热乎乎的。有人说宋玉霞:你店里生意这么好,环卫工人进进出出的,会对生意有影响呀。宋玉霞笑笑说:“环卫工人每天很早就起来,冬天冷夏天热,多辛苦啊。我们添把火、烧点水,顺手的事,他们能在店里喝上一杯热茶,休息休息,多好啊!”

宋玉霞心地非常善良,有来店内应聘的,不管年龄大小,只要缺人,她就热情地欢迎。如今,在宋玉霞店内的女工有40多人,她们来这里工作后,就再也没有离开,她们觉得宋玉霞对她们好,宋玉霞和她们共同上下班,一起吃员工餐,亲如姐妹。每到临近发工资的时间,宋玉霞总是提醒财务人员,不要耽误了给大家发工资。

2.梅现宇:坚守初心 奉献为乐

梅现宇,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2月生,现任第九师团结农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副书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五老”宣讲团团长、“夕阳红”志愿服务队队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长等职务。1992年至今,梅现宇受邀成为团结农场党委宣讲团的一名义务宣讲成员,他义务撰写宣讲稿100多篇共50余万字,义务宣讲500多场次。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帮扶身边人。他的事迹先后被《北疆时报》《生活晚报》及《兵团日报》等媒体报道。曾荣获团场优秀党员、团场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兵团好人”等,他的家庭曾荣获九师“最美家庭”。

义务调解顺民心

2001年以来,梅现宇扎根基层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他义务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勉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了团场的稳定,被称为群众的贴心人。团结农场五连职工刘少志曾将写有“真城服务为民,热情接待群众”的锦旗送到梅现宇的手中,以感谢他协调解决了他多年的信访问题。因工作成绩突出,梅现宇10余次被兵团及九师评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及优秀信访督导员。

疫情防控冲在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梅现宇积极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工作,赴团结农场边境辖区(距团场150多公里)参加防疫卡点值守巡逻工作,当好疫情防控前线“侦察兵”。2020年3月,他带头交纳“特殊党费”1000元、捐献口罩300个,为团场抗击疫情尽了一份力。

乐善好施暖人心

2014年5月,团场盛和小区的老人孙自力,外出打工回团场后无收入无住房,且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梅现宇得知情况后,主动找到孙自力,按政策规定帮助其办理低保手续,担保租了一间廉租房,还自掏腰包3000多元帮助孙自力购买锅、碗、煤气灶、收音机等,此外,他与妻子还经常去看望他,陪伴聊天,帮他洗衣物等。2016年4月,团场华锦小区困难职工朱贵,急需购房及经营,梅现宇把省吃俭用积攒的5万元无偿借给他使用。2018年,梅现宇退休后,他放弃了多家私企高薪返聘他的机会,回到团结农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及关工委工作,坚持天天上班,不计报酬。任职期间,他带头组建了团结农场“夕阳红”志愿服务队。3年多来,他参与和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达150多次,做好事300多件。

3.王莉莉:退休教师发挥余热 助人为乐温暖人心

王莉莉,原名海尼沙罕,女,维吾尔族,中共党员,1944年3月生,现任第十师一八一团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委员。王莉莉退休前是一名音乐老师。退休后,她致力于服务基层文化事业,多次捐款捐物,不仅利用自己的文艺特长改编多部红色经典戏曲、音乐、舞蹈,而且还自创多部文艺作品,服务基层文化发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主动请缨,积极作为。看似是一件件小事,却折射出她金子般的心灵。曾荣获2021年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22年第一季度“兵团好人”。

关心集体 乐于助人

她多次慷慨自掏腰包,活跃社区文化生活,支持团场事业发展。她曾出资2000元,为社区购买了一台液晶电视,以提高排练节目的视频观赏效果,此外,她还经常主动添置演出服装、道具和球桌。为充实一八一团屯垦戍边史馆藏品,让大家更进一步了解团场发展历程,王莉莉从团里保存的和自己珍藏的400余卷、1万多张老胶片中精选出3000余张珍贵照片,出资1万余元洗印出来,无偿交给团史志办,以便让广大职工群众和青少年更好地感悟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此外,她一旦发现问题,常常会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王莉莉在一八一团居住了半个多世纪,关心、帮助的人不计其数,只要在其能力范围内的,她总是热心给予帮助。她常说:“活着一天,就要为团场各项事业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将真情洒满这片土地!”

发挥特长 敬老爱老

她凭着比较扎实的文艺功底和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理解,先后把京剧《红灯记》《红旗颂》《黄河》《东方红》《沁园春·雪》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批红色戏剧、歌曲和舞蹈等搬上舞台。她还结合兵团创业史,自创了《荒漠新娘》《春的序曲》等喜闻乐见的作品。经她创作、加工或排练的很多经典节目,成为弟子们一直学习模仿的样板,她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草根名导”。

她常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老一辈的努力拼搏,正是他们当年的辛苦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始终不能忘记他们为国家、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正是秉持着这种信念,她十分注意从精神上关心老年人的生活。每到春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她总会主动和社区工作人员商议,带着文艺队和慰问品上门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送上精神食粮,帮他们协调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怀和温暖。在她的带动下,社区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不断发展,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面对疫情 担当作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面对疫情,她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申请到疫情防控一线去。她说:“让我去吧,我是党员,我在团场多年,对人员情况比较熟”。她主动请缨,担当一八一团阿山社区的一名楼栋长。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人员摸排是一项繁杂而又要求高的工作。为摸清辖区内人员底数,她与下沉干部一起逐家逐户地访,坚持居不漏户、户不漏人。年过七旬的她,反反复复爬楼梯是一件辛苦的差事,有时会累得大口地喘粗气,但她从不叫苦喊累,共入户走访108户、登记信息300余条、发放倡议书、宣传手册等200余份。有时,社区干部劝她回家休息一会儿,她常常婉言谢绝。

此外,在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具体工作的同时,王莉莉主动捐款7000元,支持团场疫情防控工作。她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能够为防疫工作尽绵薄之力。”

二、见义勇为类

姜迎春:危难时刻显身手 徒手救下跳楼女子

姜迎春,男,汉族,共青团员,1997年7月生,现为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海街道前海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家庭的影响下,兵团人坚韧不拔、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他因徒手救下轻生女子而备受关注。他的事迹曾被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电视台、叶尔羌报和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等报道,赢得众人为他点赞。曾获2021年度兵团“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第一季度“兵团好人”。

生死存亡之际舍生忘死

2021年1月13日13时左右,姜迎春所在社区的光华美苑小区传来了有人欲跳楼轻生的坏消息,正在办公室的他忽然听到杨主任急切的声音:“小姜,快!小区出事了!”于是,他和杨主任箭步冲到楼下,驾车火速赶到事发现场。当时,只见一名身穿黑色棉服的女孩在5楼楼顶边缘来回踱步,楼下已经聚集了很多群众。姜迎春一边疏散群众,一边焦急地思考对策。正当消防人员搬运救生设备、安置鼓风机、铺设救生气垫的时候,那个女孩从离地面将近20米的楼顶一跃而下。在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姜迎春在未做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伸开双臂朝两米外女子落下的地方冲了过去,徒手接住了轻生女子。由于楼层较高,冲击力过大,两人双双倒地,不省人事。

事后,人们迅速将二人送进医院。经诊断,姜迎春左膝关节脱位、左前交叉韧带断裂、左后交叉韧带断裂、左膝外侧副韧带断裂、左膝腘肌腱断裂、左胫骨平台骨折,他的左腿只剩下一根筋连着。万幸的是,被救的女孩只是轻微盆骨骨裂,两人都没有生命危险。那个春天,姜迎春只能在病床上度过,但他用勇敢守护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事后的所作所为令人肃然起敬

苏醒后的姜迎春面对记者的镜头,从容淡定,说道:“我当时什么也没想,一心只想安全第一、人命关天,只要人没事,一切都可以重新再来,如果人没了,一切都没了。”姜迎春说:“如果再碰到同样的事,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还会这样做。”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能够用生命守护生命,既是出自他善良的天性,也是他长期崇德向善的结果,折射出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展现出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引领了社会风尚,传递了正能量。

三、敬业奉献类

1.王伟武:医者仁心31载 用心用情守护群众健康

王伟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71年10月生,现为第四师七十一团医院主治中医师。从医31年来,王伟武先后为1万多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扭挫伤、腰腿疼、头疼、失眠等患者减轻或解除了病痛,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小武子”医生。曾荣获感动四师十大人物、兵团杰出青年志愿者、“兵团好人”等。

爱岗敬业 一心扑在工作上

1987年9月,王伟武通过成人高考顺利进入新疆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学习,凭着一股韧劲,三年内学完了中专、大专所有课程。

作为一名医生,为患者除去病痛就是他最大的追求。王伟武在视力不佳的情况下,坚持中医康复理疗学习,不断提高针灸、按摩技术,时常在自己身上找感觉,以便治疗时将患者的不适感降到最低。以身试针能亲身感受扎针的穴位找的准不准、深度够不够、到底疼不疼,常年坚持下来,手法自然而然就熟练了。“王伟武很执拗,晚上在家休息时就拿自己做实验,给自己扎针,本来眼神就不好,很让人心疼。”妻子王燕曾湿着眼眶诉说王伟武追求中医的执着。

2000年,七十一团医院康复理疗科撤销,成立老年康复中心。原本两人的康复理疗科由于一人辞职,只留下了王伟武。不断增加的病患量和过度的体力消耗,使他的手关节出现严重肿大变形,加之站立时间过长,骨质增生也找上了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关节处的疼痛如放电一般,不断地折磨着他,但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治疗,他常忍着痛让妻子帮着按摩一下。

2011年10月的一天,对于王伟武来说如晴天霹雳,原本就高度近视的王伟武,由于过度用眼导致视网膜脱落。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医生告诉他,视网膜脱落已经得到治愈,不过他的视力只能保持到当前的状态。出院回到家没有几天,他便主动申请回到工作岗位。

精业笃行 一心只为治病救人

王伟武精湛的技术和热情的服务让他迅速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康复理疗医师,不少团场职工、周边乡镇群众慕名就医,经常会有病人早早来到康复中心门口等候王伟武上班,慢慢地,大家把等候时间一直推到上班前一个小时左右。王伟武于是把自己的上班时间也提前了一个小时。病人太多的时候,他会做完治疗与病人一同离开。

为了不耽误患者的治疗周期,他时常放弃周末双休时间,为患者进行中医康复理疗。虽然医院强制让他休息半天,但他时常把这半天时间给了家庭困难、行走不便的病人。杨广德、陈迎春、赵柱堂、隋秀花等家庭困难的病人成了王伟武常年服务的对象。多年来,他义务帮助了当地300多位困难患病群众,服务1000余人次。

四师七十一团退休职工张玉芝跟随子女在乌鲁木齐生活,因不慎跌倒造成左手腕关节骨折,在外就医后给予复位、石膏固定,但在痊愈拆掉石膏后,左手腕关节功能丧失,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困扰,四处求医未果。在一次与家人聊天时,她忽然想起自己曾在2016年因严重腰痛而不能行走,在王伟武那里接受中医理疗后,痊愈出院。抱着强烈的治疗心愿,2019年6月,她从乌鲁木齐辗转来到七十一团中医馆找到王伟武。经过20多天不间断的针灸、推拿按摩、烤电和恢复锻炼,张玉芝的情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能外旋的左手腕关节可以舒展开来了,原本不能提物、拿物的左手可以提壶做饭,左手慢慢可以开始握拳,变得灵活了。“医技医德赛华佗,心热如火似家人”治愈后的张玉芝老人带来了鲜红的锦旗,以表感激之情。

2.马晓华:27年矢志不渝坚守 用青春演绎“人进沙退”奇迹

马晓华,男,回族,中共党员,1972年8月生,现为第八师石河子市一五〇团二十五连职工。他矢志不渝坚守防风林27年,为团场种植户丰收保驾护航,用青春演绎“人进沙退”奇迹。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化奖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模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兵团好人”等。

简单的选择 无悔的坚守

1995年,马晓华从喀什武警支队复员回到第八师石河子市一五〇团。由于他曾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团场把他分配到团场镇区附近效益较好的联合厂工作。复员等待分配工作的战友纷纷羡慕他找到了好工作,可马晓华的父亲却稍显迟疑,犹豫再三开口劝马晓华回团和自己一起看守距离团场镇区20多公里外的防风林。在父亲的要求下,马晓华成为了一名护林员,不曾想,一次简单的选择却成了无悔的坚守。

作为护林员,马晓华和父亲日常工作除了看护300多亩的防风基干林外,还要照管1万多亩公益林。每年的4月到10月,马晓华和父亲都要为这片林区进行灌溉、修枝、打药、补苗和看护,穿梭在防风林中,打开100多个水泵为林区灌溉。此外,每天骑着摩托车巡察1万多亩公益林,防止盗伐、毁坏树木的现象发生,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几乎是常态。远离人群,很大的一个烦恼是寂寞。防风林离团场镇区20多公里,离最近的连队将近5公里,茫茫沙海和防风林的交界处只有马晓华一家。就是这样一份枯燥且艰辛的工作,马晓华跟随父亲无怨无悔地坚守了一年又一年。

继承遗愿 继续前行

伴随着新植苗木的增加,看护的林区面积也在逐年增加。2006年,马晓华的父亲去世,护林的工作落在了他一人肩上。每日看护林带时,马晓华看着父亲看护了一辈子的防风林,就感觉他仍在身旁。接过父亲护林的接力棒,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使命成为了不断催促他前行的新动力。面对肩上沉甸甸的担子,马晓华笑着说:“我干工作是带着感情的,一是这是我和父亲共同看护的林带,二是我的孩子也是在这里出生的,我把林区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27年,春去秋来,马晓华用自己的青春执着坚守沙海中的这片绿色,默默保护着万亩棉田,为种植户丰收致富保驾护航。让树变得更多,生长得更好,保护好这片树林,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四、孝老爱亲类

舒万福:倾心服务23年 只为当好沙海老兵的守护人

舒万福,男,汉族,中共党员,1960年1月生,第十四师昆玉市四十七团退休干部(原四十七团敬老院院长)。1998年,舒万福被调至四十七团敬老院工作。他深知,生活在这里的老人都是屯垦戍边几十年、为兵团事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是激励一代代兵团人自觉弘扬以“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为主要内涵的老兵精神的不竭动力,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不仅是自己的责任,而且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于是他心甘情愿、尽心尽力地承担起照顾老人们的责任,这一干就是23年。曾荣获2022年第一季度“兵团好人”。

用心用情 周到服务

四十七团敬老院的老人年龄最大的已90多岁,最小的也60多岁。由于他们年轻时生存环境相对恶劣,体力透支相对严重,加之年岁已高,有部分老人常年卧床不起,有部分老人的老伴与世长辞,子女不在身边。为了服务好他们,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敬老院的老人们有困难,他都随叫随到。舒万福坚持早晚逐个查房,定期不定期去住在敬老院老人的亲人家里走访。人们时常可以看到舒万福忙碌的身影,要么是推着三轮车送老人去医院看病,要么是为老人洗脸擦身,要么是为卧床老人端屎端尿,事无巨细地照料,让他们安享晚年,他熟练而又认真的样子,时常被不知道底细的人错把他当成老人的儿子。

老人们年龄大了,身体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半夜去医院给老人拿药、送老人去医院看病是常有的事。虽然他晕车严重,但有时候老人病情严重了,他会毫不犹豫地把老人送到70公里外的和田医院去。敬老院的老人们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他把老人们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

危急时刻 挺身而出

2014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已经熟睡的舒万福突然被一阵急促的喊叫声和敲门声惊醒:“小舒,快来,我家老伴尿血,不行了!快点帮我送医院!”听到喊声的舒万福急忙起床,骑上三轮车快速将汪怀德老人送到医院,老人因失血过多,必须输血,团场医疗条件差没有备用的血浆,要送往和田地区医院治疗。可是汪怀德的老伴年岁已大,眼花耳聋,无法独自照顾病人,自己的子女又均在外地,住院需要用钱,老人无法凑齐资金。舒万福听说后,急忙给妻子打电话,将自家准备购买年货的钱拿上,将老人送进了地区医院,通过医生的全力抢救,使老人脱离了危险。

2016年4月12日清晨,盛成福老人突然感觉到头昏脑胀,子女不在身边,这可急坏了老人,恰巧,舒万福这时推门进来查房。舒万福了解情况后,立即用三轮车把老人送到了团场医院。医生感慨地说:真是万幸,老人年龄这么大了,血压这么高,再晚送一会儿,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老舒真是好人,没有老舒,四十七团不知道有多少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就医不及时出事呢。经过3天的接送治疗,老战士盛成福的身体又恢复了正常。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料理后事 敬业用心

23年来,舒万福一直在默默地做着一件平凡而又重要的事情,为死者擦洗、穿衣,比有些亲儿子做得还要周到。这些年里,他先后送走了80多位老人,这里面既有敬老院的老人,也有团场社区里的老人。他悉心为过世的老人洗澡、穿衣,每一次都争取做到最好,做到了让老人的家属放心、满意。特别是2015年的一天,舒万福得知团里的退休老党员李金枝去世了,他二话没说赶到殡仪馆,先端来一盆温水,然后开始给逝者擦洗,接着是穿衣,最后给逝者整理遗容。逝去的老人看起来就像睡着了一样,祥和又平静。一切准备完毕,老人被抬到太平间,大家都离开了,只有舒万福留下了,他为逝者默默地守着灵,直到老人子女赶来,舒万福才离开。

舒万福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无华和无怨无悔,在他身上不仅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而且也彰显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