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2年第一季度“兵团好人”候选人公示

来源:兵团文明办时间:2022-05-06 13:31:26 作者: 编辑:叶小萍 责任编辑:张志玲

2022年第一季度“兵团好人”候选人公示

根据“兵团好人”学习宣传活动安排,兵团文明办经过基层推荐、初审等环节,确定第一师公安局托喀依乡派出所副所长陈宝锋等18人为2022年第一季度“兵团好人”候选人,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4月17日—4月19日。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向兵团文明办反映。

联系电话:0991-2896498。

兵团文明办

2022年4月17日

第一季度“兵团好人”候选人事迹简介

一、助人为乐类

1.宋玉霞:持善心履责任  用行动回馈社会

宋玉霞,女,汉族,群众,1972年1月生,第六师五家渠市餐饮行业私营业主。从事餐饮25年来,她扶贫帮困,热心公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捐款捐物累计30余万元。

疫情防控勇担当

在五家渠市人民路街道北海东街社区贝鸟语城小区,说起宋玉霞,这里的老年人无不交口称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宋玉霞考虑到一些独居老人出不了门,又不会网购,生活不便,她坐卧不安,在有关人员的帮助下,她最终确定需要帮助的老人有8位。当天中午,宋玉霞就安排后堂工作人员每天中午、晚上为8位老人做饭,宋玉霞和同事把做好的免费盒饭送到小区门口,再由志愿者送到老人家中。有一天,老人肖云亮打来电话说,瘫痪在床十几年的老伴想吃羊肉洋葱馅饺子,问宋玉霞能不能给送?当时物资供应不畅,订的洋葱一直没有到货,但宋玉霞还是答应了下来,她辗转几家超市,联系供货商及饭店,但都没有订到。第二天,她打电话请一个朋友想办法弄些洋葱来,那个朋友从地里挖来了新鲜的洋葱。中午时分,宋玉霞将160个羊肉洋葱水饺送到老人家中。

2020年,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相关部门招标疫情防控工作餐,宋玉霞开办的餐饮店凭借饭菜质量可口、价格低廉等综合实力成功竞标,每天要做1000余份午餐、晚餐。宋玉霞和爱人分工,一个负责采购新鲜食材,一个负责组织师傅和员工做好菜品和主食。虽然工作餐定价比较低,但宋玉霞依然安排把工作餐按高标准去做,把饭菜搭配得丰富又有营养。“这样做,不怕赔钱么?”后厨师傅问。宋玉霞说:“大家都在努力抗击疫情,作为企业要尽一份社会责任,什么挣不挣钱的,就当我们为社会做贡献了!”后来一算账,供餐一个月不仅没有挣上钱,反而亏损了2万多元。

此外,宋玉霞还为奋战在一线的防疫人员、社区人员、执勤公安干警送盒饭、牛奶、方便面、矿泉水、口罩等物资,受到广泛赞誉。

乐于助人暖人心

在宋玉霞很小的时候,善良的种子就在她心里发了芽。那时,父亲常给她讲“顾荣施炙”“宋江看瓜”的故事。创业后,宋玉霞诚信经营,把善良的种子撒在经营之地。早年开饺子馆时,看见一位劳务工因未及时要到劳务费,宋玉霞为他免了单并送给他200元车费;开米粉店时,汶川发生大地震,宋玉霞领着3岁的女儿从微薄的收入里拿出3000元为灾区捐款。

2022年3月,师市融媒体连续报道刘海波一家三口患癌的事迹,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宋玉霞慷慨解囊捐款1000元。

履行社会责任永远在路上

从一开始的离家出门打工,到自己开餐饮店,宋玉霞兢兢业业,事业越做越大,她感恩自己遇上了好时代,常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帮助过我的人,我要尽绵薄之力回报社会。”2017年,她的餐饮店开业,宋玉霞与爱人商量:“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每天起早摸黑的,很辛苦,咱们为他们做点什么?”她与丈夫一合计,把一楼侧厅腾了出来,设置了环卫工人取暖饮水休息专座。每年夏天,宋玉霞总是安排后厨把绿豆汤熬好,用保温桶放在前厅,供环卫工人饮用。冬天的五家渠特别冷,环卫工人在工作间隙,进店喝杯热茶暖暖身子、避避风寒,心里热乎乎的。有人说宋玉霞:你店里生意这么好,环卫工人进进出出的,会对生意有影响呀。宋玉霞笑笑说:“环卫工人每天很早就起来,冬天冷夏天热,多辛苦啊。我们添把火、烧点水,顺手的事,他们能在店里喝上一杯热茶,休息休息,多好啊!”

宋玉霞心地非常善良,有来店内应聘的,不管年龄大小,只要缺人,她就热情地欢迎。如今,在宋玉霞店内的女工有40多人,她们来这里工作后,就再也没有离开,她们觉得宋玉霞对她们好,宋玉霞和她们共同上下班,一起吃员工餐,亲如姐妹。每到临近发工资的时间,宋玉霞总是提醒财务人员,不要耽误了给大家发工资。

2.梅现宇:坚守初心  奉献为乐

梅现宇,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2月生,现任第九师团结农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副书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五老”宣讲团团长、“夕阳红”志愿服务队队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长等职务。1992年至今,梅现宇受邀成为团结农场党委宣讲团的一名义务宣讲成员,他义务撰写宣讲稿100多篇共50余万字,义务宣讲500多场次。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帮扶身边人。他的事迹先后被《北疆时报》《生活晚报》及《兵团日报》等媒体报道。曾荣获团场优秀党员、团场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等,他的家庭曾荣获九师“最美家庭”。

义务调解顺民心

2001年以来,梅现宇扎根基层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他义务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了团场的稳定,被称为群众的贴心人。团结农场五连职工刘少志曾将写有“真城服务为民,热情接待群众”的锦旗送到梅现宇的手中,以感谢他协调解决了他多年的信访问题。因工作成绩突出,梅现宇10余次被兵团及九师评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及优秀信访督导员。

疫情防控冲在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梅现宇积极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工作,赴团结农场边境辖区(距团场150多公里)参加防疫卡点值守巡逻工作,当好疫情防控前线“侦察兵”。2020年3月,他带头交纳“特殊党费”1000元、捐献口罩300个,为团场抗击疫情尽了一份力。

乐善好施暖人心

2014年5月,团场盛和小区的老人孙自力,外出打工回团场后无收入无住房,且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梅现宇得知情况后,主动找到孙自力,按政策规定帮助其办理低保手续,担保租了一间廉租房,还自掏腰包3000多元帮助孙自力购买锅、碗、煤气灶、收音机等,此外,他与妻子还经常去看望他,陪伴聊天,帮他洗衣物等。2016年4月,团场华锦小区困难职工朱贵,急需购房及经营,梅现宇把省吃俭用积攒的5万元无偿借给他使用。2018年,梅现宇退休后,他放弃了多家私企高薪返聘他的机会,回到团结农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及关工委工作,坚持天天上班,不计报酬。任职期间,他带头组建了团结农场“夕阳红”志愿服务队。3年多来,他参与和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达150多次,做好事300多件。

3.王瑞锋:共同致富的好帮手  扶危济困的贴心人

王瑞锋,男,汉族,中共党员,1976年2月生,现任第十师北屯市一八二团七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20年来,他从一个农业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农业种植的“土专家”,从自己致富到帮助职工群众共同致富,从一名连队职工变成了一名带领连队职工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连长,深得大家的好评和信赖。曾荣获第十师北屯市劳动模范、最美北屯人称号、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兵团劳动模范等。

践行承诺 共同致富

2002年,王瑞锋从河南老家农村来到原十师一八二团十二连,在基层一线一呆就是20年。初来新疆兵团的他,白天忙生产,晚上学知识,2003年实现纯收入1万余元,赚到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桶金”。从那以后的几年里,王瑞锋逐年扩大种植范围,并把富余的资金投向了农业机械,先后购买了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逐步成为一八二团家喻户晓的增收致富示范户、带头人。

2011年春,王瑞锋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郑重承诺:帮助困难职工孙红军、李相启等五人脱贫。他主动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在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后,他们6人在第十师一八二团三号桥承包了1500亩地,当年孙红军等5名职工平均纯收入达12万余元。2012年,他向党支部承诺:帮助宋会营垫付农资等生产费用,并把自己买好的5万元农资借给宋会营使用。当年,宋会营的260亩打瓜获利20余万元。在2013年“一帮一”活动中,他公开承诺:“贫困职工赵儒显100余亩土壤封闭工作我全包了,并接受职工群众监督”。此事传开,有人劝他:“你不要傻啦!他家那么穷,你拿钱帮他,到时收不回来!看你咋办!”他告诉大家:“我帮他原本就不指望回报!”在王瑞锋的帮助下,赵儒显不仅还清了外债,还实现了盈利。

热心助人 不求回报

2008年6月,职工张永亮的妻子突发重病急需住院治疗,但却实在拿不出钱,急得五尺高的汉子眼泪直打转。王瑞锋得知后,从家里拿出1万元钱送给张永亮,催促张永亮尽快送妻子住院治疗。

2014年,他积极响应团场调整结构、发展设施养殖业的号召,帮扶困难职工发展畜牧养殖。在这种情况下,王瑞锋主动拿出5000元帮扶资金,支持连队职工购买羊只,发展养殖业。

2014年,他在外承包了1550亩土地。但他想到连队几户土地少、收入低的职工,他觉得不能把他们给撇开,于是和妻子商量,将这1400亩地分给7户职工,自己种其余150亩他们挑剩的土地。依据对市场的分析和丰富的种植技术,他提出种植黑皮大板黑打瓜和紫金红红打瓜。他没有想到这块别人挑剩下的地获利最大,160公斤的产量,以每公斤18.6元价格出售,除去成本,纯收入近25万元。其他7户职工收入也不错,纯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

2018年,他帮助职工王雨来购买羊60只,支持连队职工发展养殖业;帮助连队职工张建平还清了团里的农资款;先后为连队职工孙红军、宋会营、吕厚涛、李相启等十余户贫困职工垫付水费、机耕费、收割费、农资费等资金达30余万元。

2020年,由于市场因素,团场大量食葵、打瓜滞销,职工焦急,以前做过农产品经纪人的王瑞锋联系曾经认识的收购商,按照每公斤平均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将连队职工的726吨产品进行收购,解决了职工的燃眉之急。

提起王瑞锋,连队职工人人竖起大拇指。2021年6月,第十师一八二团七连连队“两委”换届。职工发扬民主,选自己信得过的、带动致富能力强的人作为连长,王瑞锋高票当选七连连长。

4.王莉莉:退休教师发挥余热  助人为乐温暖人心

王莉莉,原名海尼沙罕,女,维吾尔族,中共党员,1944年3月生,现任第十师一八一团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委员。王莉莉退休前是一名音乐老师。退休后,她致力于服务基层文化事业,多次捐款捐物,不仅利用自己的文艺特长改编多部红色经典戏曲、音乐、舞蹈,而且还自创多部文艺作品,服务基层文化发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主动请缨,积极作为。看似是一件件小事,却折射出她金子般的心灵。曾荣获2021年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关心集体 乐于助人

她多次慷慨自掏腰包,活跃社区文化生活,支持团场事业发展。她曾出资2000元,为社区购买了一台液晶电视,以提高排练节目的视频观赏效果,此外,她还经常主动添置演出服装、道具和球桌。为充实一八一团屯垦戍边史馆藏品,让大家更进一步了解团场发展历程,王莉莉从团里保存的和自己珍藏的400余卷、1万多张老胶片中精选出3000余张珍贵照片,出资1万余元洗印出来,无偿交给团史志办,以便让广大职工群众和青少年更好地感悟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此外,她一旦发现问题,常常会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王莉莉在一八一团居住了半个多世纪,关心、帮助的人不计其数,只要在其能力范围内的,她总是热心给予帮助。她常说:“活着一天,就要为团场各项事业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将真情洒满这片土地!”

发挥特长 敬老爱老

她凭着比较扎实的文艺功底和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理解,先后把京剧《红灯记》《红旗颂》《黄河》《东方红》《沁园春·雪》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批红色戏剧、歌曲和舞蹈等搬上舞台。她还结合兵团创业史,自创了《荒漠新娘》《春的序曲》等喜闻乐见的作品。经她创作、加工或排练的很多经典节目,成为弟子们一直学习模仿的样板,她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草根名导”。

她常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老一辈的努力拼搏,正是他们当年的辛苦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始终不能忘记他们为国家、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正是秉持着这种信念,她十分注意从精神上关心老年人的生活。每到春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她总会主动和社区工作人员商议,带着文艺队和慰问品上门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送上精神食粮,帮他们协调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怀和温暖。在她的带动下,社区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不断发展,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面对疫情 担当作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面对疫情,她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申请到疫情防控一线去。她说:“让我去吧,我是党员,我在团场多年,对人员情况比较熟”。她主动请缨,担当一八一团阿山社区的一名楼栋长。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人员摸排是一项繁杂而又要求高的工作。为摸清辖区内人员底数,她与下沉干部一起逐家逐户地访,坚持居不漏户、户不漏人。年过七旬的她,反反复复爬楼梯是一件辛苦的差事,有时会累得大口地喘粗气,但她从不叫苦喊累,共入户走访108户、登记信息300余条、发放倡议书、宣传手册等200余份。有时,社区干部劝她回家休息一会儿,她常常婉言谢绝。

此外,在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具体工作的同时,王莉莉主动捐款7000元,支持团场疫情防控工作。她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能够为防疫工作尽绵薄之力。”

5.宁丽:在平凡中耕耘  在执着中坚守

宁丽,女,汉族,中共党员,1961年4月生,原十二师三坪农场子女学校教师。退休后,她发挥特长,坚持免费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帮扶困境学生,深受大家好评。曾荣获“兵团优秀教育工作者”“兵团十佳辅导员”“十二师优秀教师”等。

发挥自身特长 提供免费课后服务

2014年,宁丽退休。不少家长慕名而来想让她给孩子提供课后服务和托管,并愿意支付一定的报酬,但是她却把“送上门的钱”拒之门外。2017年4月,她开始投身于社区“六点半课堂”。在假期,她每周会抽出几天时间,专门为孩子们免费提供课后服务。当有人问她为什么偏要给孩子们提供免费课后服务时,她说,社区里住的大都是团场老职工和外来农民工,收钱不合适,有些老职工为团场奉献了一辈子,她也要为他们奉献,只要大家有需要,她就为孩子们免费服务。

她经常说,趁着她还有劲儿,想把肚子里的“墨水”倒出来给孩子们,能免费服务,自己觉得很快乐,要是收了钱,快乐就没有了,有的就只是压力和负担。

家住屯坪小区的张某是十二师三坪农场子女学校的学生,数学一直是她的“软肋”,加上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工作忙,没法对她辅导,数学成绩一直上不去。张某慢慢地对数学很畏惧,感觉总不开窍,怎么补习也考不及格。后来,张某享受到宁丽老师的课后服务后,当学期期末,她的数学成绩由原来的35分上升到了72分,终于感受到了学数学的快乐。张某的妈妈提起宁丽,频频竖起大拇指夸赞:“宁老师特别热心肠,我们两家离得近,她体谅我们工作忙,总是让孩子去她家学习,孩子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开朗多了,太感谢她了。”

这些年,像张某一样接受免费课后服务的孩子还有很多,其间,看到一些孩子不仅成绩提高,还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宁丽就特别有成就感。宁丽说:“我不仅教孩子们学习方法,还引导他们享受学习的过程。”

帮扶他人 播洒爱心

宁丽就像一束光,总能给别人带来温暖。退休后,她萌生了资助困难学生的想法,便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在南疆教书的亲戚,让亲戚帮忙寻找一位合适的资助对象。2018年,宁丽的亲戚告诉她,她带的初三班有个小女孩自小父母离异,和奶奶一起生活,近期因为出了车祸,治疗花了不少钱,小女孩不想给奶奶带来负担,想要退学去打工。她的亲戚询问宁丽愿不愿意资助,宁丽听后表示非常愿意,随即和小女孩取得了联系,鼓励她继续上学,并表示会全力资助她。小女孩在家休养一年后,重新踏上了求学的道路。宁丽考虑到义务教育不收取学费,便每月给她200元生活费,在节假日会额外多资助一些。

2021年国庆期间,宁丽抽出时间,专门去南疆看望小女孩,鼓励她专心考大学,不用担心学费,她会全力资助她。小女孩特别感动,表示要刻苦学习,考上乌鲁木齐的大学,这样就可以经常看望老师了。宁丽听后欣慰地说:“那好啊,我就是你的家人了,你来乌鲁木齐就可以经常到我家,我来照顾你。”据了解,截至目前,宁丽已资助她3个年头,资助金额6000余元。

像这样的好事还有很多。她曾为三坪家园敬老院送去纸尿裤、清油、大米等日用品;为社会儿童编织毛衣、帽子、手套等;多次通过“水滴筹”等给求助的人捐款;疫情期间给社区防疫人员免费送水果以及自己做的饼子、油条等。

二、见义勇为类

姜迎春:危难时刻显身手  徒手救下跳楼女子

姜迎春,男,汉族,共青团员,1997年7月生,现为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海街道前海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家庭的影响下,兵团人坚韧不拔、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他因徒手救下轻生女子而备受关注。他的事迹曾被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电视台、叶尔羌报和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等报道,赢得众人为他点赞。曾获2021年度兵团“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生死存亡之际舍生忘死

2021年1月13日13时左右,姜迎春所在社区的光华美苑小区传来了有人欲跳楼轻生的坏消息,正在办公室的他忽然听到杨主任急切的声音:“小姜,快!小区出事了!”于是,他和杨主任箭步冲到楼下,驾车火速赶到事发现场。当时,只见一名身穿黑色棉服的女孩在5楼楼顶边缘来回踱步,楼下已经聚集了很多群众。姜迎春一边疏散群众,一边焦急地思考对策。正当消防人员搬运救生设备、安置鼓风机、铺设救生气垫的时候,那个女孩从离地面将近20米的楼顶一跃而下。在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姜迎春在未做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伸开双臂朝两米外女子落下的地方冲了过去,徒手接住了轻生女子。由于楼层较高,冲击力过大,两人双双倒地,不省人事。

事后,人们迅速将二人送进医院。经诊断,姜迎春左膝关节脱位、左前交叉韧带断裂、左后交叉韧带断裂、左膝外侧副韧带断裂、左膝腘肌腱断裂、左胫骨平台骨折,他的左腿只剩下一根筋连着。万幸的是,被救的女孩只是轻微盆骨骨裂,两人都没有生命危险。那个春天,姜迎春只能在病床上度过,但他用勇敢守护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事后的所作所为令人肃然起敬

苏醒后的姜迎春面对记者的镜头,从容淡定,说道:“我当时什么也没想,一心只想安全第一、人命关天,只要人没事,一切都可以重新再来,如果人没了,一切都没了。”姜迎春说:“如果再碰到同样的事,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还会这样做。”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能够用生命守护生命,既是出自他善良的天性,也是他长期崇德向善的结果,折射出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展现出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引领了社会风尚,传递了正能量。

三、诚实守信类

温顺敏:拾金不昧送还失主  信守承诺帮助他人

温顺敏,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1997年4月生,新疆石河子人,第八师石河子市一三六团三连连队管理委员会委员。她在捡到近万元现金后,及时联系并送还失主;信守承诺,坚持帮助自闭女孩走出家门。

诚实做人 捡拾万元现金紧急送还失主

2022年2月17日上午,温顺敏在八师石河子市一三六团团部老农贸市场门口,突然看到地上有一个黑色的布袋,她随手捡了起来,感觉袋子有些沉,似乎装有东西,打开一看,袋内竟装着一沓现金和2张社保卡。温顺敏看着社保卡上上失主的信息,心想失主估计是团场退休职工,现金可能是刚取出来的退休工资,此刻丢失了这么多现金的人内心一定焦急万分。想到这些,温顺敏的内心也不禁跟着焦急起来了,担心错过了回到市场寻找现金的失主,她坚持站在市场门口等失主回来。零下近30度的冬天,寒风刺骨,温顺敏在市场门口足足等了半个小时,始终未见有人来寻找丢失的袋子。想到失主一定还在心急火燎地沿路找寻丢失的现金,温顺敏和同事赶紧给派出所民警打电话求助。在派出所民警的监督下,他们对袋子内的物品进行了清点,里面共有现金9900元和2张社保卡。一三六团派出所民警根据这2张社保卡上的信息,通过公安系统查询,迅速联系到了在一三六团二连小康村居住的潘学文、李青珍两位退休老人,此时两位老人也是十分焦急,不知道在哪里丢失了袋子,更不知道该怎么办,得知自己丢失的袋子被人捡到了,两位老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心里悬着的大石头也放了下来。当派出所民警和温顺敏出现在两位老人面前,亲自将现金及社保卡交到了他们手上,两位老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眼角噙着泪水,紧紧地握着温顺敏的手迟迟不愿松开。

信守承诺 坚持帮助自闭女孩走出家门

八师石河子市一三六团有一个特殊的女孩,由于其父母工作忙,长期缺乏对她的关心关爱和沟通,女孩的性格一度变得有些自闭,拒绝和他人交流,常常独自一人待在家中。温顺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主动走近小女孩,陪她聊天,并向女孩承诺以后无论多忙,自己都会抽出时间来陪她说说话。看似不经意的一句承诺,温顺敏却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从那以后,除非特殊情况,她每天总会记得去看看那个女孩,主动陪她谈心聊天,就这样一来二去,通过长时间的交谈交流、开导帮助,原先只肯听温顺敏自说自话,从不愿开口说话的女孩也渐渐敞开心扉,和温顺敏成了好朋友。

温顺敏积极传承拾金不昧、信守承诺的传统美德,用新时代青年人的担当,践行诚实守信,争当诚实守信的模范。

四、敬业奉献类

1.陈宝锋:基层民警坚守平凡岗位  用行动书写责任与担当

陈宝锋,男,汉族,中共党员,1985年10月生,现任第一师阿拉尔市公安局托喀依乡派出所副所长。多次荣获师市公安局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8月被兵团公安局记个人二等功。

立足岗位 用行动诠释忠诚无悔

陈宝锋长期扎根基层一线,恪尽职守、吃苦耐劳、乐于奉献。2013年初,阿拉尔市城区公安局开始组建阿和公路检查站,因检查站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自然条件恶劣,住宿、工作环境差,夏天的地表温度高达60度以上,夜间温度骤降,蚊虫多,并且距离城区较远。陈宝锋主动向局党委请缨,申请到偏远的阿和公路检查站工作。来到检查站后,他就在只有一顶帐篷和一把遮阳伞的环境下坚持工作六个月,直至基础条件逐步改善,而他在检查站工作一干就是近4年。同事们在他的行动感召下,一同克服恶劣环境,全身心投入工作。

无论他在什么岗位上,他总是带着感恩来回报组织,带着感情来服务人民,带着责任来做好工作。他将“能力有限、努力无限”作为自己的口头禅,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由于长年累月加班加点工作,不到40岁的他比一般50多岁的人的白头发还多,而且还患上了肩周炎、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等。在他办理的案件中没有一起涉访涉诉,他调解的纠纷中没有一件是群众不满意的。

危急关头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2021年6月24日15时许,陈宝锋在带队巡逻中接到群众报警,4名辖区居民被困于污水池中,污水池深约8米,仅有一个80厘米的进出口,池内淤泥堆积并充满有毒气体,4个人晕倒在池底生死不明。危急关头,陈宝锋冒着生命危险下到污水池内进行先期营救。池内一片漆黑,陈宝锋使出浑身力气将绳子系在昏迷人员腰间,一只手抓着绳子,一只手抓住昏迷者,示意同事们将其拉上去。在上升途中,陈宝锋意识逐渐模糊,但他仍死死抱着昏迷者,待同事们将其接上来后,他昏了过去。最终,增援力量及时赶到,因抢救及时,几个人成功脱离生命危险。陈宝锋因吸入了大量的高浓度毒气,持续昏迷了近6小时,还曾被抢救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看着陈宝锋躺在病床上,他的妻子流下了心疼的眼泪。醒来后,他忍受着痛苦安慰妻子说,他身体很好,不要担心,那是他的工作和职责。

2017年11月29日8时30分许,辖区一辆面包车失控冲进水渠,渠水冰冷刺骨,车内8人面临生命危险,哭声、呼救声乱作一团。接到警情后,陈宝锋与同事携带救生圈快速到达现场,不顾寒冷刺骨,立即展开营救工作。完成救援后,陈宝锋浑身湿透,被冻得瑟瑟发抖。

2021年3月,十二团地磅房后工地,一老人突发疾病失去意识摔倒在地上,浑身抽搐不止。陈宝锋带队赶到现场进行救援,由于情况紧急,老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等待120救护车可能会耽误治疗时间,陈宝锋果断取来简易担架,将老人抬上警车送往医院,同时联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让医生做好急救准备。由于送医比较及时,老人脱离生命危险。家属赶到医院后,紧紧地握着陈宝锋的手,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舍“小家”顾“大家” 长期守护万家灯火

从警10多个春秋里,陈宝锋对公安工作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自己热爱的公安事业上。每次在“小家”和“大家”之间选择时,他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2020年的春节与往年既一样又不一样。一样的是夫妻俩像约定好似地双双在各自岗位上值班,不一样的是,夫妻俩双双奔赴疫情防疫第一线。

作为公安民警的他和社区工作者的妻子,他们舍弃“小家”,双双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50多天未回过一次家。期间的一天深夜,六神无主的母亲带着哭腔打来电话,说他父亲晕倒在家中了,电话里传来孩子哇哇大哭的声音。因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夫妻俩无法及时赶回家中,无奈之下只好拨打客服电话,他的父亲被及时送到医院,得知父亲并无大碍后,他又义无反顾地奋战在抗疫一线。单位让他们赶紧回家照顾老人,但他们说:“老人已经没事了,在这个特殊时期,要守好人民的‘大家’,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小家’”。

2.徐永君:十年如一日 坚守初心  尽心竭力做好妇女工作

徐永君,女,汉族,中共党员,1971年6月生,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五十一团唐驿镇党建办四级主任科员。她在妇联岗位上工作了10年,走遍了五十一团的角角落落,动真情、办实事,为推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而尽心尽力。2021年被评为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优秀共产党员,同年被评为“全国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

她是保护妇女权益的“娘家人”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五十一团曾经是兵团的深度贫困团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92.46%。由于多种原因,几年前,家暴等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徐永君积极联系团司法所,依托妇女儿童法律援助站(点),为妇女群众提供法律帮助。她走家入户讲解涉及妇女的法律法规,开展法律教育,弘扬文明家风,徐永君真心把妇女们急难愁盼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嫁到五十三团的努热曼古·艾买提(化名)跑回五十一团妇联,找到她哭诉遭受丈夫家暴的问题,徐永君往返两个团场反复调解,对她的丈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解决了她们的家庭矛盾。徐永君始终把妇女群众当亲人,10年来,像这样奔波着为妇女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事不胜枚举。

她是巾帼创业的“引路人”

10年间,徐永君帮助居家创业的妇女申请到上级妇联资金76万元,解决了想干事儿的妇女群众缺少资金的问题。有50余名妇女通过创业资金开了超市、服装店、打馕店等,走上了居家创业的致富路。

2015年徐永君去二连走访时,得知吐孙姑·木沙有裁缝手艺,想开店,但没有资金。徐永君积极帮助她申请兵团妇联的居家创业资金。在居家创业资金的支持下,吐孙姑·木沙在自己家开了间大约40平米的小店,招收了5位想学裁缝的妇女,通过自己的辛苦付出当年就挣了2万多元。2020年,吐孙姑·木沙本人还获得了“兵团脱贫攻坚奉献奖”。2021年,徐永君又帮助她申请了兵团妇联的居家创业资金,将店面扩大到270平米,招收固定的员工15人,现在她的年纯收入已经达到了18万元。

她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带头人”

“妇女同志的腰包鼓了,精神文化生活也需要紧紧跟上,物质和精神双丰收才是我们的小康生活”,徐永君常常这样说。为了发挥少数民族妇女能歌善舞的特长,让她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田,她利用妇联阵地,召集巾帼志愿者开办各类文化艺术公益培训班。以前部分妇女不愿走出家门,徐永君经常下班后就带着舞蹈、腰鼓、广场舞、服装走秀老师一遍一遍地上门教,耐心细致地开导,组织妇女参与威风锣鼓、社火、红歌比赛、广场舞比赛、诗朗诵比赛等各项活动。五十一团十九连的库尔班尼沙说:“现在我们晚上都在连队百姓大舞台上跳广场舞,一边跳一边唱,和城里人一样开心”。

她是疫情防控中的“大好人”

在2020年疫情期间,徐永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主动参与入户走访,为居民送菜,清理楼道垃圾。在了解到团结社区独居老人阿衣努尔·阿吉木的生活情况后,徐永君决定在疫情还未解封之前,自己去阿衣努尔家帮忙照顾,把自己的家留给社区封闭期间不能回家的志愿者居住。女儿委屈地说:“爸爸在监狱工作不能回来,你也不回来,我放假好不容易回来一次,你去住别人家”。徐永君安慰女儿后,便购买好生活用品,到阿衣努尔家,陪伴她度过疫情暴发之初最困难的时光。与阿衣努尔同吃同住的15天里,阿衣努尔经常对徐永君说:“热合麦提(谢谢)”。

3.马磊:80后刑警火眼金睛  用忠诚守护百姓安宁

马磊,男,回族,中共党员,1985年5月生,现为第四师霍城垦区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三级警长。马磊从警13年,风雨兼程,无怨无悔,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尽职尽责。

打击黑恶犯罪团伙的“尖兵”

2018年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刑侦部门作为主力军,马磊始终坚持高站位担当,参与办理涉黑涉恶案件。2019年,四师公安局指定霍城垦区公安局主办六十四团库某等人涉黑涉恶案件。涉案人员众多,案件持续时间长,案情错综复杂。面对巨大压力,马磊一头扎进案件侦办中,他按照上级和霍城垦区公安局党委的部署,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根据大队分工,从该团伙形成过程、发展以及作案动机等入手梳理,研判分析,及时调整侦查思路,与同事们商量制定详细外调工作提纲,使得专案短时间内取得有效攻坚突破,最终破获库某恶势力犯罪团伙,有力地打击了犯罪,维护了一方平安,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2018年起,辖区群众陆续报警称自己投资的钱打了水漂。经在辖区开展排查发现:27名居民投资A项理财损失439.5万元人民币、64名居民投资B项理财损失1410.5万元人民币、84名居民投资C项理财损失1448万元人民币。

笔笔都不是小数目,如此棘手的案件,马磊主动请缨,全盘接过三起案子。

由于案件要追溯到2014年,时间跨度大,涉及人员众多,资金流转反反复复,且犯罪分子精通金融常识、具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

打击经济犯罪需要的证据材料特别多,为了明确侦查方向,马磊给自己施加压力,积极学习金融知识,慢慢梳理,终于不负众望。2014年至今,所有175名受损群众陆续等到了破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的好消息,马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了群众的期盼。

大要案中磨炼出的“反诈先锋”

2020年11月,在“断卡”行动当中,霍城垦区公安局成立打击“电诈”犯罪专案组。马磊所在的侦查组前往天津等地先后破获多起电诈案件。

在侦办案件过程中,马磊与他们斗智斗勇。为确认犯罪嫌疑人最终藏身处,他和同事们靠着双脚搜寻蛛丝马迹,常常一走就是一整天。

刑侦工作看破案,破案工作看挽损。据统计,2021年度马磊参与侦破“电诈”案件31起,捣毁犯罪窝点7个,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51人,为37名群众追回赃款130余万元。

小案件背后的“大侦探”

2021年3月至4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辖区连续发生多起车内财物被盗案。嫌疑人作案时间短,手法娴熟,给侦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马磊在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判后,确定了嫌疑人马某、热某,成功破案,并将二人抓获。

2021年4月初,在辖区六十四团的一次退赃仪式上,农户阿某与其他5位居民领回被盗财物及人民币共计2.7万余元,阿某丢失的40元硬币就在其中。40元钱,阿某可能压根儿没往心里去,更没有报案,没想到马磊上门破案了。这背后其实是马磊对细微线索的“不抛弃不放弃”,体现的是他的敬业精神。

4.王伟武:医者仁心31载  用心用情守护群众健康

王伟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71年10月生,现为第四师七十一团医院主治中医师。从医31年来,王伟武先后为1万多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扭挫伤、腰腿疼、头疼、失眠等患者减轻或解除了病痛,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小武子”医生。曾荣获感动四师十大人物、兵团杰出青年志愿者等。

爱岗敬业 一心扑在工作上

1987年9月,王伟武通过成人高考顺利进入新疆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学习,凭着一股韧劲,三年内学完了中专、大专所有课程。

作为一名医生,为患者除去病痛就是他最大的追求。王伟武在视力不佳的情况下,坚持中医康复理疗学习,不断提高针灸、按摩技术,时常在自己身上找感觉,以便治疗时将患者的不适感降到最低。以身试针能亲身感受扎针的穴位找的准不准、深度够不够、到底疼不疼,常年坚持下来,手法自然而然就熟练了。“王伟武很执拗,晚上在家休息时就拿自己做实验,给自己扎针,本来眼神就不好,很让人心疼。”妻子王燕曾湿着眼眶诉说王伟武追求中医的执着。

2000年,七十一团医院康复理疗科撤销,成立老年康复中心。原本两人的康复理疗科由于一人辞职,只留下了王伟武。不断增加的病患量和过度的体力消耗,使他的手关节出现严重肿大变形,加之站立时间过长,骨质增生也找上了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关节处的疼痛如放电一般,不断地折磨着他,但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治疗,他常忍着痛让妻子帮着按摩一下。

2011年10月的一天,对于王伟武来说如晴天霹雳,原本就高度近视的王伟武,由于过度用眼导致视网膜脱落。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医生告诉他,视网膜脱落已经得到治愈,不过他的视力只能保持到当前的状态。出院回到家没有几天,他便主动申请回到工作岗位。

精业笃行 一心只为治病救人

王伟武精湛的技术和热情的服务让他迅速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康复理疗医师,不少团场职工、周边乡镇群众慕名就医,经常会有病人早早来到康复中心门口等候王伟武上班,慢慢地,大家把等候时间一直推到上班前一个小时左右。王伟武于是把自己的上班时间也提前了一个小时。病人太多的时候,他会做完治疗与病人一同离开。

为了不耽误患者的治疗周期,他时常放弃周末双休时间,为患者进行中医康复理疗。虽然医院强制让他休息半天,但他时常把这半天时间给了家庭困难、行走不便的病人。杨广德、陈迎春、赵柱堂、隋秀花等家庭困难的病人成了王伟武常年服务的对象。多年来,他义务帮助了当地300多位困难患病群众,服务1000余人次。

四师七十一团退休职工张玉芝跟随子女在乌鲁木齐生活,因不慎跌倒造成左手腕关节骨折,在外就医后给予复位、石膏固定,但在痊愈拆掉石膏后,左手腕关节功能丧失,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困扰,四处求医未果。在一次与家人聊天时,她忽然想起自己曾在2016年因严重腰痛而不能行走,在王伟武那里接受中医理疗后,痊愈出院。抱着强烈的治疗心愿,2019年6月,她从乌鲁木齐辗转来到七十一团中医馆找到王伟武。经过20多天不间断的针灸、推拿按摩、烤电和恢复锻炼,张玉芝的情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能外旋的左手腕关节可以舒展开来了,原本不能提物、拿物的左手可以提壶做饭,左手慢慢可以开始握拳,变得灵活了。“医技医德赛华佗,心热如火似家人”治愈后的张玉芝老人带来了鲜红的锦旗,以表感激之情。

5.酒兴丽:80后女干部潜心钻研  争当职工致富领路人

酒兴丽,女,汉,中共党员,1983年4月生,新疆石河子人,现为第八师石河子市一四九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她不断钻研农业技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职工丰产丰收提高收入不懈努力,用敬业和执着赢得了团场广大职工群众的认可。曾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个人”、“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兵团科技进步奖”、“兵团劳动模范”等。

引导职工“抱团”发展 拓宽职工增收渠道

酒兴丽是一名毕业后就一直扎根农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2017年12月,酒兴丽在一四九团十三连职工的大力推选下,当选连队党支部副书记、连长。初到连队,她通过不断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走访职工群众,梳理连队发展思路。常年在农业一线工作的她清醒地认识到,连队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拓宽发展渠道,引导职工群众“抱团”发展,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在信息、技术、公共资源方面为职工做好服务、增加收入。在她的引领下,十三连职工组建了农业生产专业服务团队,依靠种植能手辐射带动,实现全连平均单产大幅提升。引导职工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全连70%的职工以合作社为平台,在农资采供、农机作业服务、生产技术指导、产品集中销售等方面为职工实现节本增效10-15元/亩。与此同时,酒兴丽还进一步拓宽连队职工增收渠道,利用十三连在团部附近的地缘优势,带领职工在服务业、休闲农业方面做文章,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真正让职工群众的钱包鼓起来。两年的连队工作经历,不仅锤炼了酒兴丽的意志,也让她与十三连职工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每每说到这位有知识、懂技术的女连长,职工们都充满了敬意。

改变的是工作岗位 不变的是初心使命

2020年,酒兴丽顺利通过事业单位招考,成为第八师石河子市一四九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虽然换了新的工作岗位,但她仍不忘在工作中将理论优势和过往基层实践经验相融合,潜心钻研符合团场实际的棉花提质提产增效技术,多次带领中心技术人员深入连队田间地头指导职工生产作业,全力帮助团场职工群众实现丰产丰收、增加收入。近年来,她先后参与实施了师市级以上课题9项,新增经济效益3950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杂交棉产业化关键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新增经济效益400万元;《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打破了全国棉花高产记录,新增经济效益600万元;《国家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年均实现新增效益300万元;《机采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实现新增效益1500万元。2019年,她参与的课题《新疆棉花优质高产栽培的光合生理基础研究》荣获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酒兴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实施农垦棉花绿色高效模式示范提升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6.马晓华:27年矢志不渝坚守  用青春演绎“人进沙退”奇迹

马晓华,男,回族,中共党员,1972年8月生,现为第八师石河子市一五〇团二十五连职工。他矢志不渝坚守防风林27年,为团场种植户丰收保驾护航,用青春演绎“人进沙退”奇迹。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化奖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模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简单的选择 无悔的坚守

1995年,马晓华从喀什武警支队复员回到第八师石河子市一五〇团。由于他曾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团场把他分配到团场镇区附近效益较好的联合厂工作。复员等待分配工作的战友纷纷羡慕他找到了好工作,可马晓华的父亲却稍显迟疑,犹豫再三开口劝马晓华回团和自己一起看守距离团场镇区20多公里外的防风林。在父亲的要求下,马晓华成为了一名护林员,不曾想,一次简单的选择却成了无悔的坚守。

作为护林员,马晓华和父亲日常工作除了看护300多亩的防风基干林外,还要照管1万多亩公益林。每年的4月到10月,马晓华和父亲都要为这片林区进行灌溉、修枝、打药、补苗和看护,穿梭在防风林中,打开100多个水泵为林区灌溉。此外,每天骑着摩托车巡察1万多亩公益林,防止盗伐、毁坏树木的现象发生,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几乎是常态。远离人群,很大的一个烦恼是寂寞。防风林离团场镇区20多公里,离最近的连队将近5公里,茫茫沙海和防风林的交界处只有马晓华一家。就是这样一份枯燥且艰辛的工作,马晓华跟随父亲无怨无悔地坚守了一年又一年。

继承遗愿 继续前行

伴随着新植苗木的增加,看护的林区面积也在逐年增加。2006年,马晓华的父亲去世,护林的工作落在了他一人肩上。每日看护林带时,马晓华看着父亲看护了一辈子的防风林,就感觉他仍在身旁。接过父亲护林的接力棒,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使命成为了不断催促他前行的新动力。面对肩上沉甸甸的担子,马晓华笑着说:“我干工作是带着感情的,一是这是我和父亲共同看护的林带,二是我的孩子也是在这里出生的,我把林区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27年,春去秋来,马晓华用自己的青春执着坚守沙海中的这片绿色,默默保护着万亩棉田,为种植户丰收致富保驾护航。让树变得更多,生长得更好,保护好这片树林,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7.王国涛:用奋斗书写青春

王国涛,男,汉,中共党员,1990年7月生,第十四师昆玉市二二四团三连党支部书记、指导员。“90后”的他扎根基层、努力工作,带领连队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用满腔赤诚践行坚定誓言,用奋斗书写最美的青春。曾荣获兵团维稳戍边劳动奖章、优秀党务工作者。

推进连队深化改革的“实践者”

2018年,兵团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如火如茶地开展,如何让惠民利民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让职工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是王国涛不懈努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改革遇到的困难和部分职工群众的不理解,王国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全连共有322户,564名职工。他坚持白天走访入户、了解民情,深夜整理材料、研究政策,秉持“一户也不能落下”的原则,挨家挨户耐心劝说,跑前跑后协调对接,把职工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由于谋划到位、思考到位、落实到位,三连土地确权颁证1.6万余亩,经营地收费、社保缴费等改革事项进展顺利,各项工作位居全团前列。

实施连队人居环境整治的“实干家”

2019年是兵团持续巩固改革成果的重要一年,工作任务繁重,为了集中精力完成工作,王国涛将母亲从甘肃老家接到团场,照顾身怀六甲的妻子,自己“扎”在连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规划设计、做职工思想工作到整连推进,一件事一件事抓落实。曾有几名职工不理解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他将职工请进办公室,耐心解释,直到职工理解为止。在他的努力下,三连召开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会10次、职工大会12次,组织广大职工参加人居环境整治,清理陈年垃圾800余车,拆除私搭乱建、残垣断壁75处,建设完成1500米主干道防护栏、152盏路灯、66间连队商业街门面房、总长29千米职工院落围墙,以及322户职工的房顶、户厕和煤改电改造。如今,职工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连队道路、供水、排水、网络、绿化、基层组织阵地、农贸市场、商业街,文化娱乐广场等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连队整体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关注连队职工群众健康的“守护人”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段,为更好地服务三连的职工群众,在王国涛的指导下,三连职工群众组建了一支抗击疫情的志愿者服务队,为了防晒给大家统一配发了草帽,大家形象地称志愿服务队为“草帽志愿服务队”,他引导和鼓励连队的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积极加入,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全力以赴抗击疫情。2021年4月15日,草帽志愿服务队为群众办实事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报道。

带领连队职工群众多元增收的“引路人”

近年来,连队的红枣产业处于发展的低谷期。为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王国涛和支部班子成员积极利用优惠政策,组织和动员党员、职工等15人注册成立瑞祥民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筹资20万元发展肉鸽养殖,以此带动全连职工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同时,引导和鼓励职工群众利用庭院方寸地发展经济,使职工家里的“方寸地”变成增收“致富园”,达到致富增收的目的。

五、孝老爱亲类

1.刘凤云:20多年如一日照顾患病的小叔子和婆婆  用爱撑起温暖的家

刘凤云,女,汉族,群众,1973年4月生,现为第二师铁门关市二十四团二连职工。婆婆朱素琴患有高血压和风湿病,小叔子邓金才患有先天性癫痫病,刘凤云和丈夫一起悉心照顾他们多年,赢得了周围人们的由衷敬佩。

1994年,刘凤云的公公去世后,刘凤云和丈夫便把婆婆接到身边来照顾,随婆婆一起来的还有丈夫的弟弟邓金贵和邓金才,这给刘凤云夫妇带来了不小的生活压力。刘凤云每天忙得团团转,每天早早起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烧水,准备好热水给婆婆和小叔子换洗,然后再开始操持一大家子的里里外外,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才能休息,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1995年,刘凤云和丈夫开始承包土地。几年后,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小叔子邓金贵在与他们一起居住的第4个年头搬出去住并参加了工作。

小叔子邓金才患有先天性癫痫病,几乎每天都要犯病,一旦犯病就会突然尖叫、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全身抽搐,必须随时有人在身边照顾。20多年来,她和丈夫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带着小叔子寻医问药。经年累月的医治,花了家中不少积蓄,但癫痫病却没办法得到根治。

小叔子邓金才受到病魔的折磨很痛苦,他曾经多次想不开,觉得自己是哥、嫂的累赘。刘凤云经常和小叔子谈心,告诉他不管他有没有病,从自己嫁过来的那天起,他们就是自己的亲人,自己会尽力照顾好他们。面对残酷的病魔,哥嫂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能做的只有更加细致的照顾和每天不停地“教育”。为了以后小叔子能够正常生活,刘凤云耐心地教他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在哥嫂的鼓励下,邓金才勇敢地面对生活,他现在已经会简单的洗衣做饭、打扫家务,但为了安全,对于一些家用电器,刘凤云和丈夫还是不放心他用。

刘凤云的婆婆朱素琴患高血压10多年,她经常感觉头疼、胸闷,刘凤云想着办法让婆婆开心,婆婆喜欢养猫、狗等小动物,夫妻俩就买来小猫、小狗,并搭起了鸡棚让母亲养鸡。闲暇时,刘凤云帮老人梳头、捶背,陪老人说话,哄老人开心。每当老人排便不畅时,她从不嫌脏,亲手清理,及时给她换洗衣物,尽可能让老人舒心、快乐。

两年前,婆婆心疼刘凤云,考虑到儿子儿媳既要照顾邓金才又要照顾她,就想单独出去住,就找借口说自己现在老了,吃的东西要煮得很烂,怕刘凤云他们吃不惯。刘凤云夫妇劝婆婆留下,但婆婆坚决不肯。刘凤云和丈夫留不住她,就在自家住房后面给老人买了一套房子,方便自己照顾她。婆婆不会用液化气,刘凤云就找人给婆婆打了个土灶,给婆婆捡了很多柴火供母亲用。

20多年来,刘凤云用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孝老爱亲”的真谛。对年迈且患有高血压和风湿病的婆婆朱素琴来说,她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儿媳;对身患先天性癫痫病且病情反复无常的小叔子邓金才来说,她是一个贤惠的好大嫂。在二十四团二连,只要提到刘凤云,大家都赞不绝口。

2.帕提古丽·亚库普:悉心照顾患病公公近10载

帕提古丽·亚库普,女,维吾尔族,群众,1968年5月生,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一团草湖镇西湖社区居民。近10年来,帕提古丽无怨无悔悉心照料患病的公公,用自己的执着与坚强、勤劳与智慧,诠释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用朴实、善良与爱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四十一团草湖镇被传为佳话。

婚后,帕提古丽的公公张义生一直与他们一家人生活在一起。2013年,帕提古丽的公公张义生因病诱发腿无力而坐上了轮椅。2014年,张义生又因脑梗导致偏瘫,此后长期卧病在床,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养家,帕提古丽放弃了工作的机会,当了一名全职家庭主妇,不仅要伺候公公起居,照顾两个女儿,还要承担家里的其他家务活。

无论春夏秋冬,帕提古丽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公公换上干净的衣服,更换床单被褥,并给他洗脸、按摩。对待公公,她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公公的一日三餐基本上都是由她喂饭。有时候公公发脾气,她会像哄孩子一样哄着他,陪老人家聊天,逗他开心。公公卧病在床这么多年,她就算再累也坚持每天给老人洗脚,跟他讲周围发生的事情,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公公一直面色红润、衣着整洁,身体、心情也逐渐有所好转。天气好的时候,她会陪公公到院子里晒晒太阳。为照顾好公公,她还学会了理发。随着年龄的增长,公公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帕提古丽总是像哄小孩一样,哄着他服药。

由于年事已高加上久病在床,她的公公于2022年1月份去世。提起公公,她说:“孝敬老人、照顾家庭都是我应该做的,而且希望经过我的悉心照顾,公公能陪伴我们更多时间”、“爸他很坚强,一直坚持陪伴我们,很舍不得他……”。有时,说着说着,她还会流泪出不舍的泪水。

近10年来,帕提古丽任劳任怨,尊老爱老,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感动了街坊四邻,在邻里有口皆碑。

3.张文明:风雨同舟27载  不离不弃尽显真爱

张文明,男,汉族,群众,1970年6月生,现任第十三师水务管理有限公司水电一分公司城镇供水班门卫。张文明尽心照顾卧病在床的妻子20多年,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向人们传递着真爱的力量,向社会传播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天有不测风云 人间有深情大爱

1995年初春,张文明和妻子富梅喜结连理。1995年底,刚结婚不到一年,张文明的父亲被查出肝癌晚期,需要放疗、化疗,使张文明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屋漏偏逢连阴雨,同年底,张文明的妻子因类风湿性关节炎比较严重而身体活动受限。为了把钱省出来给公公治病,妻子富梅硬撑着身体继续工作,想着自己年轻,病扛扛也许就好了,但却错过了最佳治疗期。3年后,张文明的父亲终究没有战胜病魔,撒手而去。张文明妻子的关节炎日益严重。他带着妻子四处求医问药,但都见效甚微。到2000年,妻子富梅生活已不能自理,卧病在床,出门得借助轮椅。由于他的妻子富梅常年吃药治疗,医生嘱咐他们不能要孩子,这犹如晴天霹雳,对毫无思想准备的张文明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张文明的头发一夜间白了好多,短短几天就消瘦了几斤。为了凑钱给富梅治病,张文明四处借钱,节衣缩食,以便给妻子看病、买营养品。

面对困境 不离不弃

自从妻子富梅卧病在床,家里家外全靠张文明一个人。他每天早上为妻子准备早饭,中午还要抽出时间为妻子做午饭,照顾妻子的饮食起居,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在家与单位之间奔波。妻子看到日渐消瘦的他,心疼又内疚,不时透露出和张文明离婚以便让他另娶的念头,可张文明深情地望着妻子说:“你要冷静,要坚强,既然这一生选择了你,不管前面有多苦多累,别怕,我都不会离开,我会一直陪着你,这一生我都和你在一起,我绝对不会放弃,相信我!”妻子当即抱着张文明泪流满面。

即便张文明尽心尽力照顾着妻子,但妻子的病情还是一年不如一年,富梅的四肢由于常年不能自主活动而日渐萎缩,连吃饭都不能独立完成,必须要张文明喂食。但是张文明凭借对妻子当年的承诺和爱,坦然面对,默默付出,出门微笑面对亲朋好友和同事,进门把家收拾得整洁而温馨。每天下班温情地对待翘首期盼的妻子,给妻子讲遇到的奇闻异事,讲些笑话逗妻子开心,尽量不让妻子受一点委屈。看到张文明每天忙碌的身影和每次看她充满爱意的眼神,富梅逐渐驱散了内心的阴霾,重新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决心与丈夫共同营造幸福温馨的家,让丈夫每次疲惫地进门,高高兴兴地出门,碰到丈夫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讲电视里看到的笑话给他解闷,细心安慰他。为了照顾妻子,防止妻子发生意外,张文明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聚会,精心照顾卧病在床的妻子,做着平凡而伟大的事情,绽放着真爱的光芒!

两个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互相鼓励,和睦幸福地过好每一天。

4.舒万福:倾心服务23年  只为当好沙海老兵的守护人

舒万福,男,汉族,中共党员,1960年1月生,第十四师昆玉市四十七团退休干部(原四十七团敬老院院长)。1998年,舒万福被调至四十七团敬老院工作。他深知,生活在这里的老人都是屯垦戍边几十年、为兵团事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是激励一代代兵团人自觉弘扬以“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为主要内涵的老兵精神的不竭动力,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不仅是自己的责任,而且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于是他心甘情愿、尽心尽力地承担起照顾老人们的责任,这一干就是23年。

用心用情 周到服务

四十七团敬老院的老人年龄最大的已90多岁,最小的也60多岁。由于他们年轻时生存环境相对恶劣,体力透支相对严重,加之年岁已高,有部分老人常年卧床不起,有部分老人的老伴与世长辞,子女不在身边。为了服务好他们,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敬老院的老人们有困难,他都随叫随到。舒万福坚持早晚逐个查房,定期不定期去住在敬老院老人的亲人家里走访。人们时常可以看到舒万福忙碌的身影,要么是推着三轮车送老人去医院看病,要么是为老人洗脸擦身,要么是为卧床老人端屎端尿,事无巨细地照料,让他们安享晚年,他熟练而又认真的样子,时常被不知道底细的人错把他当成老人的儿子。

老人们年龄大了,身体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半夜去医院给老人拿药、送老人去医院看病是常有的事。虽然他晕车严重,但有时候老人病情严重了,他会毫不犹豫地把老人送到70公里外的和田医院去。敬老院的老人们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他把老人们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

危急时刻 挺身而出

2014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已经熟睡的舒万福突然被一阵急促的喊叫声和敲门声惊醒:“小舒,快来,我家老伴尿血,不行了!快点帮我送医院!”听到喊声的舒万福急忙起床,骑上三轮车快速将汪怀德老人送到医院,老人因失血过多,必须输血,团场医疗条件差没有备用的血浆,要送往和田地区医院治疗。可是汪怀德的老伴年岁已大,眼花耳聋,无法独自照顾病人,自己的子女又均在外地,住院需要用钱,老人无法凑齐资金。舒万福听说后,急忙给妻子打电话,将自家准备购买年货的钱拿上,将老人送进了地区医院,通过医生的全力抢救,使老人脱离了危险。

2016年4月12日清晨,盛成福老人突然感觉到头昏脑胀,子女不在身边,这可急坏了老人,恰巧,舒万福这时推门进来查房。舒万福了解情况后,立即用三轮车把老人送到了团场医院。医生感慨地说:真是万幸,老人年龄这么大了,血压这么高,再晚送一会儿,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老舒真是好人,没有老舒,四十七团不知道有多少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就医不及时出事呢。经过3天的接送治疗,老战士盛成福的身体又恢复了正常。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料理后事 敬业用心

23年来,舒万福一直在默默地做着一件平凡而又重要的事情,为死者擦洗、穿衣,比有些亲儿子做得还要周到。这些年里,他先后送走了80多位老人,这里面既有敬老院的老人,也有团场社区里的老人。他悉心为过世的老人洗澡、穿衣,每一次都争取做到最好,做到了让老人的家属放心、满意。特别是2015年的一天,舒万福得知团里的退休老党员李金枝去世了,他二话没说赶到殡仪馆,先端来一盆温水,然后开始给逝者擦洗,接着是穿衣,最后给逝者整理遗容。逝去的老人看起来就像睡着了一样,祥和又平静。一切准备完毕,老人被抬到太平间,大家都离开了,只有舒万福留下了,他为逝者默默地守着灵,直到老人子女赶来,舒万福才离开。

舒万福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无华和无怨无悔,在他身上不仅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而且也彰显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