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根植于新疆大地的诗情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2-06-26 13:30:29 作者: 编辑:叶小萍 责任编辑:张志玲

根植于新疆大地的诗情

——评王兴程诗集《雪与尘土》

周维强

《雪与尘土》是新疆诗人王兴程的第一本诗集。全集除《奎屯河峡谷》《戈壁之上》是长诗外,其余均是短诗。我曾在《西部苍茫、浓情乡愁与境界高博的东方美学》(见《新疆艺术》2020年4期)一文中对王兴程的部分诗歌进行了阐释,此番读诗集《雪与尘土》,一部分诗歌似有故人相见的感觉,还有一部分诗歌此前从未读过,一一细读,颇有别开洞天之意。

王兴程是一个安静、沉稳且注重内省和修行的诗人,他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之余,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之中。在诗歌中注入情感、经验和诗性的思考,构建精神宝塔的同时,也在完善着自己关于美学、诗学和哲学思辨的了解和沉思。和那些热衷于诗歌活动且对诗歌创作心怀投机心态的所谓“诗人”不同,王兴程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是虔诚的,有信仰的。这就注定了他的诗歌创作之路是孤寂的、孤独的甚至有着孤绝境域里的沉潜。

写作方式上,王兴程一直在试图还原两个“故乡”,一个是汉语源头奔腾出的古典意象;另一个则是个人经验的现代化阐释。在新疆,王兴程在对西部诗歌的文本贡献上,写出了独属于自己的诗歌作品,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通读诗集《雪与尘土》,应该确信,王兴程的诗情根植于新疆大地,对边疆的热爱,是一以贯之的,他诗歌文本的多样性,都是从这份“爱”出发,然后回归到西部乡愁的内部和细部。由此,我们能够从那些真切的词语和准确的比喻以及意象中,捕捉到清晰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脉络。

诗集中,以“新疆”为素材、意象、主题的诗歌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尤其是长诗《奎屯河峡谷》《戈壁之上》,诗人更是以饱满的热情和深沉的思考与感悟,书写着新疆大地上的每一条河,每一片戈壁和荒漠。诗人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伊犁,更是他书写的母题。我们仿佛跟随着诗人的诗思游历了一遍新疆,王兴程不仅用生命体验着夕阳西下带来的苍茫与苍凉之感,还用一个诗人的视角感悟着现实生活所能折射的浩瀚之境、凝重之思。王兴程用诗歌照亮脚下的路,匆匆向前。他心中涌动的悲悯之情,由爱而起,连通着天空和大地。他所写的新疆之诗,有着时代与理想共振的节奏,带着一种永恒的光芒,展示着灿烂文明。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正在一步一步接近对诗歌理想的靠近,完成心灵上的终极追求。

法国诗人瓦莱里说:“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所无法产生的感情。”通读诗集《雪与尘土》,能够感受到诗人王兴程在领受新疆山水里的魂魄,寻找自己的情感与这方土地里的气息共存的一种方向。当下能够潜下心来,钻研诗艺,且让诗歌映衬灵魂的诗人,越来越少了。一方面,我们处在自媒体发达带动的急剧变化的时代,忽略了对内心精神的深度追求;另一方面,诗人群体的边缘化,让曾经轰轰烈烈的“诗歌时代”归于沉寂。但真正的诗人恰恰是能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创作,让灵魂隐在某一处静谧的地方,修行、完善,不仅仅是对诗歌技巧、技艺的提升,还是对人格、品格的提升。王兴程安安静静地写诗,似乎无心也无意把自己归为某个流派,或者某种现象,他的诗歌是独立存在的,放在西部诗歌的归纳范畴,他的诗在有着一辨即明的诗风的同时,因其诗歌中诠释出的共有的情感、大爱,以及对西部元素提纯后表现出的韧劲和智性,让他的诗作变得立体和浑厚。

王兴程有一双审视生活的慧眼,他总能找到合适的词语来修饰他所要表述的对象。真实的力量让人感受着艺术的美好,节奏感强,韵律奇妙。诗歌中弥漫着当下少有的刚劲与柔韧,即便是写俗世的生活,像《哥哥》《火车》《新年致辞》等诗,也没有拖沓的情节和语词,只有简练的表述,简练到让人感觉多一个字都能影响全诗的表达,自如的表达方式里,潜藏着哲理和寓意。

诗集《雪与尘土》是王兴程诗歌创作的一个驿站,他还将继续写下去,还会让诗歌呈现无限的可能,而不是终点。他还有不同的技巧需要实验,不同的形式需要创造,甚或不一样的情感需要沉淀,继而让自己的诗歌呈现出更让人叹服的力量。王兴程的诗歌诠释的是现实精神和西部立场,读他的诗,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情感上的感同身受,宛如吟唱出的西部歌谣,静静地吟唱。经历是一个诗人无尽的财富,5岁入疆,工作、生活在西部,王兴程对新疆的爱是炙热的,是全身心融入并投身于现实生活的,是值得信赖的,读他的诗,能够寻找到朴素的精神境界和庄重的苍茫诗意。诗如其人,从王兴程身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兵团日报》(2022年6月26日第4版)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