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你是大山 你是清泉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2-07-05 17:23:18 作者: 编辑:曹强 责任编辑:张志玲

你是大山 你是清泉

边芳、李玲

6月5日,娃提汗·对山(右)向艾散·阿斯哈尔的妻子了解家中情况。丁愉 摄

6月5日,娃提汗·对山踏勘草场、了解牧工放牧情况。 丁愉 摄

6月5日,特勒吾别克·索勒唐哈力木的大儿子叶散·特勒吾别克,弹起冬不拉,唱起了哈萨克族民歌,欢迎娃提汗·对山的到来。 丁愉 摄

6月5日清晨,天空有些阴沉,远处的山巅乌云缭绕。

一群羊从山坡上奔涌而下,艾迪列提沃热阿孜·胡尔曼汗穿着棉大衣骑在马上,一只牧羊犬紧随其后。

他的妻子打开前方圈舍的门,小羊羔“咩咩”叫着冲了出来,急切寻找着妈妈。400多只羊浩浩荡荡前进,它们要转场到夏牧场,开启夏季的美好生活。

一大早,六师北塔山牧场畜牧三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娃提汗·对山就骑着摩托车进山了。连队已经有六七户牧工搬迁到了夏牧场,“不知道他们在那边情况咋样,我要去看看。”

探访夏牧场

北塔山牧场地处中蒙边境,最高海拔3287米,6个连队中3个都以畜牧养殖业为主,畜牧三连是距离边境线最近的一个连队。

娃提汗·对山驾驶摩托车在山路上快速行驶着,不到两个小时,就来到了海拔近2000米的山腰。

阳光穿透云层,如万缕金箭射向大地。群山连绵,在一处舒缓的坡地,白色的山羊撒满山坡、谷地,把绿色的山谷点缀成了一幅画。

特勒吾别克·索勒唐哈力木的儿子看到来人,转身回毡房报信。瘦削、高大的父亲迅速走出毡房,迎接娃提汗·对山。

“辛苦了,这么远,您还来看我们。”特勒吾别克·索勒唐哈力木紧握着娃提汗·对山的手,连连说。

特勒吾别克·索勒唐哈力木的妻子体弱多病,看病花了不少钱,家里生活拮据。娃提汗·对山动员养殖山羊的牧工,将羊只交给特勒吾别克·索勒唐哈力木代牧,帮助他增加收入。

“冬天降雪多,夏牧场草长得好。”特勒吾别克·索勒唐哈力木告诉娃提汗·对山。

北塔山近年连续干旱,今年终于有了转机。

“你们在这里注意安全,管理好羊只,有问题及时告诉我……”娃提汗·对山叮嘱道。

特勒吾别克·索勒唐哈力木的双胞胎儿子在北塔山牧场小学上五年级,端午节学校放假,都回到了家里。难得有客人来,大儿子叶散·特勒吾别克弹起冬不拉,唱起了哈萨克族民歌,歌声让寂静的山谷欢腾起来。

继续前行,来到一处坡地,46岁的阿勒塔依别克·胡那皮亚和妻子、母亲一起在这里放牧。

山里寒凉,走进毡房,围坐在炉火旁,立刻感到了暖意。主人烧起了奶茶,端出了奶疙瘩、奶豆腐、酥油和干果,招待贵客。

放牧有没有遇到问题,身体怎么样,生活有什么困难,娃提汗·对山和阿勒塔依别克·胡那皮亚73岁的母亲拉着家常。

离开时,阿勒塔依别克·胡那皮亚的母亲依依不舍,拉着娃提汗·对山,来到毡房后茂密的草丛里,拍照留影。

在海拔3200多米的山顶,冷风呼呼、云雾弥漫,能见度不到200米。路旁积雪还未完全消融,娃提汗·对山停下来,查看牧草长势。“这里的草长得不高,却比山下的草更有营养。”再等一个多月,畜群会陆续来这里觅食。

发现一眼泉

44岁的娃提汗·对山生在北塔山、长在北塔山、参军在北塔山,离开部队后依然在北塔山工作,人们说他是北塔山的“活界碑”。

连队牧工多以放牧为生,娃提汗·对山常常骑着马踏勘草场、了解牧工放牧情况。长期的山地生活,练就了他健壮的体魄,也让他的肤色变得黝黑。

2018年5月的一天,在距离连队十余公里的山里,他发现了一处泉眼。泉水清澈照人,汩汩地流淌着,水量比一般泉眼大;掬起喝一口,甘冽舒畅。

娃提汗·对山心中欣喜:连队的自来水冬天常常断流,且碱性大。把这股泉水引到连队,可以解决大家的吃水问题。

第二年,输水管道就通到了连队,源源不断的泉水流进了家家户户。

“当年冬天水管被冻上了,后来加装了保温层,水流才通畅了。”指着一截长300多米、裸露在外面的水管,娃提汗·对山告诉我们。

泉水依旧清澈,只是四周有牛羊踩踏的痕迹,还有牲畜的粪便。

“我们要加装围栏,把泉眼围挡起来,不让牲畜靠近。”娃提汗·对山与同行的工作人员商量着。

泉眼流出的水积聚成一片水塘,水泥砌筑的拦水坝,挡住了水的去路。直径近1米的水管连接了水塘和远处的沉淀池,经过沉淀的泉水通过深埋地下2米的输水管,将水送到十余公里外的连队。

“我们还要在连队修一个沉淀池,让水再次沉淀,净化水质。”娃提汗·对山说。

搜寻迷路人

自2010年来到畜牧三连,娃提汗·对山已经在这里工作12年。他熟悉连队的一草一木,谁家遇到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向他反映。

2020年10月的一天,天已经黑了,布布汗· 哈德拜突然打来电话,焦急地说,她年近80岁的公公、老党员热马赞·努尔阿斯勒出门找羊,一直没有回来。

娃提汗·对山连忙通过广播和手机微信群发布消息,动员了三四十人,分成多个小组,每组安排一名党员,紧急进山寻找老人。

当地人早上将羊放出去,不再看管,晚上才赶回来。当天,老人的几个儿子都出去了,布布汗· 哈德拜去商店买菜。见羊还没有回来,热马赞·努尔阿斯勒老人就独自出门找羊。没想到傍晚时分天气突变,风雪交加、大雾弥漫,老人迷失了方向。

如果老人迷路从山上摔下来怎么办?如果老人遇到狼群怎么办?人们大声呼喊着老人的名字,在山里四处寻找。几个小时过去了,大山重重、迷雾茫茫,老人究竟在哪里?

连队一个牧工告诉娃提汗·对山,之前在冬窝子方向见到过老人。娃提汗·对山连忙带队,朝着牧工指引的方向搜索。

摩托车灯光和手电筒灯光汇聚,照亮了四周的山路,人们终于发现了一个佝偻的身影,正是热马赞·努尔阿斯勒。此时,老人已经快冻僵了。

“如果不是娃书记组织人去找,怎么找得到?我在公公跟前伺候31年了,万一出什么事,我可怎么向他的儿女交代?”布布汗·哈德拜心有余悸。

数小时的辛苦有了结果,人们兴奋地在连队微信群里感慨:感谢娃书记,感谢连队党员,感谢“访惠聚”工作队,感谢连队牧工群众。

56岁的牧工艾迪列提·艾斯麦迪说,他的命是娃提汗·对山救回来的。

2012年9月15日夜里,艾迪列提·艾斯麦迪在边境线巡逻时,不慎从马上摔落,昏迷不醒。一位牧工经过,认出了他,连忙给娃提汗·对山打电话。娃提汗·对山急忙联系车辆,将艾迪列提·艾斯麦迪送到牧场医院诊治。医生发现病人脑颅骨粉碎出血,建议转院做手术,娃提汗·对山又将艾迪列提·艾斯麦迪连夜送到了六师奇台医院。知道艾迪列提·艾斯麦迪家里困难,娃提汗·对山随身带了1万元钱。做手术钱不够,娃提汗·对山又找熟人借钱,终于让艾迪列提·艾斯麦迪在第二天顺利接受了手术。

“我现在好好的,一点毛病没有。”艾迪列提·艾斯麦迪指着自己的头,将“好”字发音拖长了一个音节。

追寻美好生活

畜牧三连四处环山,数十幢房屋白墙红顶,在主干道两边整齐排列;连队处处干净整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绿树环绕;屋内客厅、卫生间、厨房、卧室一应俱全,地面铺了瓷砖,不少人家屋顶装了吊顶、墙面贴了壁纸,还安装了暖气。难以想象,这是建在边境连队的房屋。

“有山没有树,有沟没有水,有地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牧场,北塔山牧场是兵团最后一个正式通电的农牧团场。近年,北塔山牧场有效利用草原、风光电资源,加快包括光伏风电在内的新型能源产业、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等的发展,偏远落后的边境团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12年连队通了柏油路;2013年通了长明电,结束61年无长明电生活;2016年建起了富民安居房;2019年全面解决了吃水问题,通了光纤宽带。谈到连队的发展,娃提汗·对山说出了一串串数字。

“现在每周一早上升国旗,每周一、周五打扫卫生,晚上进行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牧工都积极参加。”

连队牧工除了养殖牛羊,还承担着护边的任务,加上草场补贴,牧工家庭年收入多在5万元以上。

“连队牧工2018年就整体脱贫了。但是如果没有国家各项补贴政策,部分牧工还会有生活困难。”对此,娃提汗·对山认为,要增强牧工自身的增收能力。

艾散·阿斯哈尔家里有八旬老人需要照顾,自家牛羊找人代牧,两个孩子上学,夫妇俩没有别的收入,生活困难。知道夫妇俩厨艺不错,娃提汗·对山建议他们建起农家乐,增加收入。

4年前,艾散·阿斯哈尔家盖起了蒙古包,院子里摆上了桌椅,阿克巴斯涛饭馆的牌子挂了出来,连队的牧工群众、外地客人纷纷前来品尝美味。饭馆收入不错,有时一个月收入达2万元,家里生活宽裕了,夫妇俩还买了一辆皮卡车拉货。

前两天,艾散·阿斯哈尔又找到娃书记,商量如何增加收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来吃饭的人大大减少了。娃提汗·对山建议他先找点别的活干,疫情总会过去,饭馆还要继续经营。

“逐水草而居”不再是牧工们生活的全部。通过代牧,一些牧工不再放牧,干起了其他营生。如今,畜牧三连有125户常住人口,就有13家商店、3家饭馆,很多人家都购置了车辆。

在蓝瑞莎商店门口,26岁的努尔古丽逊·木合亚提正和丈夫一起卸货。商店很宽敞,有3间房,每间40余平方米,包括服装在内各种日用品齐全。她说这次进了2万多元钱的货,“几年前,刚开店时手里只有3000元。”

卧室地上铺着现代图案的垫子,上面摆着一个灰白相间、简洁舒适的小摇床,大炕上摆着塑料滑滑梯和塑料秋千。

“这是我在淘宝网上买的,不贵,300多元钱。”3岁儿子在滑滑梯,她在一旁守着,脸上满是笑意。

虽然是边境线上的偏僻连队,但这里却联通着外面的世界,人们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点也不比大山外面逊色。

“商店现在收入不错,一天一两千元钱,少的时候也有800元。”努尔古丽逊·木合亚提和丈夫轮流做护边员,家里还养了牛羊,“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

在哈萨克语中,娃提汗是“安慰”的意思。为连队牧工群众操劳,娃提汗·对山常常顾不上自己的家。他的妻子在数十公里外的北塔山牧场场部上班,女儿在200多公里外的奇台县上中学,一家人常常难以团聚。

他把全部的温情给予了牧工群众,像一座大山为人们遮风挡雨,又似一眼清泉,不断带给人们希望。

《兵团日报》(2022年07月01日第05版)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