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精神象征“老有所养”
时 言
胡杨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区特有树种,对稳定荒漠生态平衡、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有一定作用,对于研究荒漠气候变化、河流变迁、植物区系演化以及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等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更是独具地域特点的重要旅游资源。胡杨树也因其树龄长、耐寒耐旱、抗风沙、生命力强等特征,被赋予多种精神象征,孕育出伟大的胡杨精神。
近年来,兵团对胡杨等树种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但与此同时,也还存在未能形成制度化、系统化保护和利用,监管、保护机制不健全,经费和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还有一些胡杨树因地处偏僻,尚未得到有效保护,面临“老无所依”的困境。
保护胡杨树,就是筑牢生态屏障,保护我们的精神象征。要把这些胡杨树当成“传家宝”留给子孙后代,必须坚决地把保护责任扛在肩上。相关团场尤其是负有直接责任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森林法》的要求,对胡杨树进行建档管理、定期监测、科学管护,不能以资金、人员紧张等借口规避责任,特别是在交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得随意砍伐、移栽和破坏。
坚持科学保护、精准保护。要进一步摸清家底,建立胡杨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胡杨树信息化管理;相关团场要制定符合实际、能够落地的保护方案,及时开展胡杨树“体检”和“治病”工作,通过疏松表土、补充养分、设避雷针、喷洒杀虫剂等防治手段,确保现有胡杨树得到有效保护;要明确和扩大护林员工作职责、管护范围,及时购置专业设施设备,实现胡杨树动态管护。监管和执法部门要落实责任,严厉打击破坏、滥伐胡杨林等违法行为;要加强科普宣传和政策讲解,让职工群众了解古树名木保护知识,提升保护自觉性。
将胡杨树保护纳入生态环境治理、旅游产业发展中系统谋划,有关部门要及时出台胡杨树保护中长期规划,积极开展胡杨树种人工繁育研究,引导相关团场根据水土条件、胡杨树分布状况,学习总结甘肃和内蒙古部分地区人工种植经验,推进规模适度的人工栽植,进而建成一批胡杨树主题公园和旅游景区,以此带动旅游业发展,反哺胡杨树保护和树种人工培育工作。
《兵团日报》(02022年7月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