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兵团 | 环境改善道路宽 阿吾斯奇大变样
兵团文明网记者唐媛媛 兵团日报记者姜蒙、陈兰、赵宇 通讯员隋梅
花草簇拥的七师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营部。
“因为从小生活在这里,所以选择回到熟悉的地方。”这是七师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二连党支部书记孟可拉生选择留在家乡的初衷。
曾经踌躇满志的大学毕业生,如今已经有着微微晒黑的肤色、褪去稚气的成熟面庞,年轻的她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心中挚爱的热土之上。
阿吾斯奇,蒙古语意为开满小黄花的地方,哈萨克语意为长芨芨草的地方。阿吾斯奇牧场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夏季的阿吾斯奇,天蓝地绿,山花烂漫;而冬季漫长,风雪肆虐。年均温度只有3℃。常年生活在这样美丽而艰苦的地方,是一种考验。
道路两侧绿树成荫。
从一三七团团部出发,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团部160余公里以外的阿吾斯奇牧场营部。走进这里,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马路映入眼帘,排排红顶白色的边疆富民安居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掩映。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已在这里工作了8年的孟可拉生。
阿吾斯奇牧场营部。
“当家乡需要我的时候,我应该回到这里。”孟可拉生笑着告诉记者,2012年从陕西警官学院毕业的她原本有机会在外地工作,但由于家庭原因回到一三七团,到电视台工作,一年后当得知阿吾斯奇牧场缺人时,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
带着一份初衷,孟可拉生回到小时候熟悉的地方,然而刚到岗位1个月的一次风雪营救,着实给孟可拉生一个“下马威”,也让她深知自己的工作有着多么不平凡的意义。
“当时我们晚上接到电话,由于风吹雪导致视线不清的原因,几名施工者被困在外。”孟可拉生向记者回忆,面对风吹雪、道路被封等重重困难,最终在边防连战士与连队“两委”的通力找寻下,几名被困人员才得以获救。
如今时过境迁,用33岁的孟可拉生的话来说,阿吾斯奇牧场发生太多的变化,自己则成为这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曾经这里道路泥泞,职工住的都是土块房,每周一次回一三七团的班车都坐得满满当当。”孟可拉生告诉记者,这几年连队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职工群众住进了红瓦白墙的新房,家家户户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班车已经不见了身影,取得代之的是职工家中一辆辆小轿车。
“留下来,就是作贡献。”这是记者在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在这里,和孟可拉生一样选择留下来的,还有日夜守护着驻地兵民和牧民健康的乡村医生——赵霞和59岁的鲁建宏等人。
鲁建宏背上药箱踏上巡诊之路。
“今天主要的工作是为牧场200多名牧民做核酸,下午要去执勤点巡诊。”将工作的卫生院打扫一番后,鲁建宏穿上熟悉的白大褂,背起行医箱开启全新的一天。
巡诊的第一站,记者跟随鲁建宏的脚步来到了边境执勤房。“血压都比较正常,我给你开一些口服钙按时服用,没有多大问题……”面对前来咨询的护边员,鲁建宏总是面带微笑,详细检查,精确施诊,耐心地为他们答疑解惑。
崭新的一三七团分院牧场卫生室。
在鲁建宏工作的老卫生所500米左右的地方,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展现在记者眼前,这里便是阿吾斯奇牧场新卫生所所在地。
走进新卫生所,记者看到标准化的卫生室内,诊断室、药房、治疗室一应俱全,医保联网设备,极大方便了职工群众就医。
“如今的卫生院就诊环境越来越好,与七师医院形成医联共体模式,就医方式更加便捷,职工和边防战士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大医院的专家号。”提及最大的变化,鲁建宏嘴角上扬道。
鲁建宏为当地护边员测量血压。
如果说,卫生院医疗环境、就医方式的改善兜住的是阿吾斯奇牧场职工的“小幸福”,让他们在家门口看病有“医”靠,那么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则为阿吾斯奇牧场带来的是大幸福。
据了解,阿吾斯奇牧场主要以牧民传统放牧形式为主产业,由于天然养殖从这里走出来的牛羊肉品质好,但养殖规模受限,销售方式以收购、零散销售为主。
“如何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让牧民养殖的牛羊肉卖出好价钱,腰包越来越鼓”成为摆在牧场每位“两委”面前的问卷,积极走出去发展肥牛养殖技术,则成为牧场即将交出的答卷。
“前期我们带领几名职工去疆外省市了解肥牛养殖与品种改良技术,职工的思路逐渐打开,渐渐能够接受这样的养殖模式了。”孟可拉生说,下一步牧场计划建设肥牛养殖基地,将多肉多奶的三代、四代安格拉斯牛、褐牛与更加适宜本土环境的本土牛进行配种,以此培育出更加高质量的品种,让职工通过养牛增收致富,过上更加幸福的“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