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托合尼亚孜的心愿:送我搪瓷缸的“上海老乡”,你还好吗?

来源:兵团文明网时间:2022-07-19 19:46:18 作者: 编辑:叶小萍 责任编辑:张志玲

托合尼亚孜的心愿:送我搪瓷缸的“上海老乡”,你还好吗?

兵团文明网记者李萍

58年过去了。

每每看到这个印有红黄花朵和“喜”字的搪瓷缸,托合尼亚孜·肉孜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赠送他搪瓷缸的那位”上海老乡”。时光如白驹过隙,但在托合尼亚孜的记忆里,对“上海老乡”的记忆,始终定格在他们相遇的1964年,那时的他们,都有一幅年轻的模样。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托合尼亚孜一直用葫芦当作喝水的器具,是“上海老乡”让他见识了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水杯。

他现在还在上海吧?也应该是儿孙满堂。

今年74岁的托合尼亚孜很想知道答案。

日前,记者来到一师阿拉尔市托喀依乡喀尔墩村,走进托合尼亚孜的家,只见院内一间蓝色彩钢板搭建的约15平方米的小屋,这间小屋里,有他收藏的50余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纪念章,20本红色书籍、一件手工刺绣和15件老物件,他的小屋被当地人称之为“红色小屋”,小屋内的那个搪瓷缸,是其中的一件老物件。

托合尼亚孜收藏的伟人印章。

对于小屋里的每一件藏品,托合尼亚孜如数家珍。

曾经有人想要高价收购托合尼亚孜的红色藏品,托合尼亚孜一口回绝,那些照片和纪念章是父辈和祖辈留给他的,那上面还留有亲人的生活痕迹,在他眼里,那是无价之宝。

环顾托合尼亚孜的红色小屋,记者看到,还有自行车、摇床、 磨盘、打煤器、油灯等老物件。

这是托合尼亚孜的父亲用过的油灯,在生活落后、还没有电灯的年代,全家人依靠这个来照明。

“看,那个摇床,小娃娃用的,我小时候躺过;看,这个油灯,我爸爸的,我爸爸是皮匠,我小时候还没有电灯,晚上,爸爸点着油灯给人家修皮鞋……”摸着一件件珍贵的老物件,托合尼亚孜的思绪回到了从前。

在各类老物件中,那个搪瓷缸是托合尼亚孜最心心念念的宝贝。

这个搪瓷缸看起来很新,似乎没有使用过,托合尼亚孜小心翼翼地拿起杯子,告诉记者说,一直舍不得用,思绪回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

这个搪瓷杯是1964年,那位“上海老乡”第一次送给托合尼亚孜的礼物。

“这个杯子就是那个上海知青送给我的,我记得是1964年,我16岁,他好像比我大几岁,我在托喀依乡二队当保管,他开拖拉机犁地,对我很好。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起工作,我们是好朋友,我的国语不太好,上海话,一开始,我听不懂,后来听懂了一点点,他的名字,我记不住,我就叫他——老乡。”托合尼亚孜说,在工作中,他们很快成了互相帮助的好兄弟。当时,他喝水都是用劈开的葫芦当水瓢,舀着喝。有一天,这位“上海老乡”将这个搪瓷缸送给他,向他演示,这是喝水用的。托合尼亚孜眼前一亮,这是他第一次见这么漂亮的喝水器具,一直舍不得用,珍藏至今成了一段纯真友谊的见证。

这台唱片机是“上海老乡”离开新疆时送给托合尼亚孜的礼物。

托合尼亚孜说,因为当时自己的国语水平很有限,他和上海老乡的沟通大多依靠简单的词汇和比划,但这并不妨碍两人的沟通交流,“我喜欢他,他喜欢我。”托合尼亚孜如此表述两人的友谊。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位上海知青要回上海了,临走时,他把自己用过的唱片机和唱片送给托合尼亚孜,当时,这是托合尼亚孜见过的最高级的物件。

在那个通讯落后的年代,两人就此渐渐失去联络,但在托合尼亚孜的记忆中,这位“上海老乡”帮他打开了世界的另一扇窗。

托合尼亚孜希望有生之年,能够见见他的“上海老乡”,哪怕知道他的下落也好。

“我一直生活在这里,这里的变化太大了,医生到家里给我们看病,乡里有大超市、有公交车、有图书馆、还有夜市和漂亮的活动中心,搞旅游节的时候,好多外地游客到这里参观游玩……“托合尼亚孜说,他很想知道这位“上海老乡”的下落,如果有机会,他希望这位“上海老乡”来新疆,看看他们曾经一起工作的地方,感受一下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托喀依乡1958年建乡,各村沿塔里木河两岸分布,2005年之前归阿克苏市管辖,2005年10月10日整体移交兵团一师阿拉尔市,是兵团唯一的民族乡。乡政府距阿拉尔市区10公里,下辖有6个行政村,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横穿乡境。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