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上双星合 人间处暑秋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2-08-23 10:46:56 作者: 编辑:叶小萍 责任编辑:曹强

天上双星合 人间处暑秋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谌慧 整理

当凉风习习,将月色吹得温柔;当秋意渐浓,浸染了叶子的颜色,处暑节气带着初秋的飒爽,在北京时间8月23日11点15分如约而至。处暑的“处”在此作为动词,读三声。《说文解字》曰:“处,止也。”处暑表示气温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的变化趋势,意味着暑气终结、炎热结束。

诗词间品处暑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宋·苏泂《长江二首》。

处暑中的“处”,即“出”,意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处暑就像是秋季的小序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历书》中也有:“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意思是说,暑气自此而止,开始退伏潜藏。对大部分地区来说,炎热的夏天会在处暑节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对个别地区而言,暑气的“余热”此时可能还没有完全消散,但灼热的酷暑天气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处暑恰逢七夕前后,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有诗句:“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意思是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星会合的时候,人间就到了处暑节气,迎来秋凉。

最美人间处暑秋。初秋之美,在四季中最是难得。它是“空山新雨后”的清新,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悠远,亦是“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豁达。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早秋曲江感怀》中写道,“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秋高气爽的美好时节,总少不了“出游迎秋”的美意。人们畅游郊外,迎秋赏景,柔和的凉风仿佛吹开了一扇门,天上的云彩也开始舒卷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因此,民间又有“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说法。

古语里识处暑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冷酷地搏杀猎物。先猎之物要摆放在地上,如同陈列祭祀,古人称之“义举”。二候,天地始肃。“肃”是“肃清”,天气因“肃”而清,肃清后必带来萧瑟之气。古有“秋决”一说,顺应天地肃杀之气。三候,禾乃登。“禾”是五谷各类,天气肃杀后,庄稼才有收成,成熟曰“登”。

处暑当日,夏季占据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副热带高压虽然在南移,但仍然会对气候产生影响,所以农谚中有“处暑天暑,就怕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的说法。这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来的影响。此外,还有“处暑十八盆”一说。这里的“盆”指澡盆,“十八盆”意思是处暑后由于天气热、流汗多,还要再洗十八次澡。直至从蒙古草原南下的冷空气将副热带高压逼出江淮流域,天气才不至于闷热难当,秋凉才开始出现。处暑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增大,气温昼暖夜凉。这样的天气能够加快农作物成熟,所以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

习俗中看处暑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鸭肉味甘性凉,有滋补养胃之效。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等。而江苏部分地区做好鸭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给邻居,叫做“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处暑前后民间会放河灯,以此悼念逝者,祈求平安。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普度逝去的亲人魂灵。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是渔业收获的时节。这时,附近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每年处暑前后,沿海地区都要举行隆重的开渔节,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欢送渔民千舸竞发,捕获海鲜。

《兵团日报》(2022年8月23日第4版)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