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阳:让盐碱地变“聚宝盆”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
徐朝阳(前)在晾晒饲草(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刘秋月 摄
金秋时节,在十四师二二四团的一片盐碱地里,连片的苜蓿流青溢翠、清香扑鼻,轰鸣的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大片的苜蓿已陆续采收完毕。
脚下的这片地,是十四师昆玉市旱海合作社饲草产业基地的一部分。
“去年我们扩大种植规模,饲草收获5000吨。今年根据市场需求,我们在二二四团、洛浦县等地种植了9000亩苜蓿。”昆玉市旱海合作社负责人徐朝阳介绍。
2018年,大学毕业的徐朝阳回到家乡,留意到随着养殖业的蓬勃发展,饲草需求大,但市场上优质饲草供应相对较少。他决定利用南疆丰富的光热资源以及无霜期长等优势,发展饲草种植产业。
徐朝阳的想法得到了团场的大力支持,团场农业部门划分了300多亩地让他试种,并提供技术支持。
怎么治理盐碱地?如何选择适合本地牛羊的饲料?如何快速打开销路?
徐朝阳查阅资料、四处考察取经,天天“泡”在地里,尝试暗管排盐、膜下滴灌,从治理盐碱地开始,一步一步干了起来。
“决定回乡创业,一方面团场有发展养殖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类政策都向团场连队倾斜,创业平台更好!”徐朝阳说。
2019年,徐朝阳带头领办昆玉市旱海合作社,建立了饲草品种选育基地,大力种植甜高粱、高丹草、青贮玉米、绿洲一号等饲草,当年饲草产量300多吨,收益18万元。
2020年,在团场支持下,徐朝阳与新疆农垦科学院合作,试种国内外17个品种的苜蓿、7个品种的青贮玉米,23个品种的高丹草、甜高粱等,当年收获饲草1500多吨。
饲草种植是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的产业,在扶持政策的带动下,徐朝阳的饲草产业逐步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
昆玉市旱海合作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目前已有80多个社员。合作社不断扩大盐碱地流转规模,昔日大片的盐碱地,变成了今日的“聚宝盆”。
“团场发展了,产业兴起了,人们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我们将继续发展优质饲草产业,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徐朝阳说。
随着团场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城乡融合也不断推进,为创业提供了更多便利。越来越多像徐朝阳这样有闯劲、想谋事、肯吃苦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我们计划打造甜高粱、高丹草、青贮玉米、苜蓿等示范园,走‘种养结合’道路,发展养殖业,延伸产业链,让更多的人依托合作社增收致富。”徐朝阳说。
《兵团日报》(2022年9月2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