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十一团:“刀郎文化”遗韵悠长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2-10-06 10:32:17 作者: 编辑:叶小萍 责任编辑:曹强

“刀郎文化”遗韵悠长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美玲

三师五十一团刀郎民间艺人在表演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摄于8月14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美玲 摄

吾斯曼·喀地木(左)和同伴在三师五十一团文化广场上表演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摄于8月14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美玲 摄

艾合买提·奴尔在三师五十一团刀郎文化工作室里调试乐器,为演出做准备(摄于8月13日)。塔依尔·艾力 摄

“我们现在很忙,经常参加文艺演出活动,最远还去过石河子。通过大家的努力,这门艺术能够在今天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我们开心得很。”家住三师五十一团的居民吾斯曼·喀地木对记者说。

9月24日,一个普通的周六,吾斯曼·喀地木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儿子家帮忙照看小孙子。他拿起自己的手鼓,骑上电动车,径直来到附近的五十一团唐驿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此时,唐驿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四楼的“刀郎文化工作室”里已经聚集了一些人。他们有的拿着都塔尔,有的拿着弹布尔,一边弹奏,一边高唱。吾斯曼·喀地木找到一个座位,伴着歌声,打起手鼓。

当天是他们的练习日。作为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刀郎民间艺人,他们会定期来工作室排练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工作室一共有23名成员,年龄最小的50岁,最大的75岁。每当节假日,他们便换上华丽的演出服,组队奔赴各地演出。

起源

8月6日,当记者来到五十一团文化广场上时,刀郎民间艺人参加的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惠民演出已经开始了。

大家以队长艾合买提·奴尔为中心,围坐开来。弹布尔优美的琴声如流水般倾泻而出,都塔尔发出浑厚、悠扬的声音,手鼓声也慢慢响起,逐渐变得响亮而有节奏感。

“你穿着雪白的裙子,

镶着鲜红的花边,

等待着心上的人儿,

呆呆地坐着望眼欲穿……”

雄厚的男声响起,在音乐的伴奏下,声音更加苍劲有力。这与其说是歌唱,不如说是一种呐喊。歌声中蕴含的淳朴真挚情感,仿佛一下就触碰到了人的内心。

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是刀郎木卡姆的一种,流传在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四十四团、五〇团、五十一团、五十三团等地,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很早以前,刀郎先民生活在塔里木河、叶尔羌河岸边的绿洲上,多以渔猎、农耕为生。刀郎先民将生产生活内容巧妙地融入刀郎木卡姆之中,歌唱劳动和爱情,歌曲悠扬婉转,唱词优美、豪放,原始乡村生活气息浓郁。

作为“刀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2007年,它入选“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

在三师图木舒克市,会表演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的民间艺人,被当地人称为“刀郎民间艺人”。

吾斯曼·喀地木来自五十一团十八连,今年67岁,从小就喜欢看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表演。自吾斯曼·喀地木记事起,他的爷爷和父辈们都会这一门艺术。23岁时,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弹奏木卡姆乐器和演唱相关歌曲。

吾斯曼·喀地木告诉记者,在童年时代,每逢农闲时节,连队都变得热闹非凡,老人、小孩齐聚在胡杨树下,弹唱着歌曲,跳着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三师图木舒克市,像吾斯曼·喀地木这样传承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的人越来越少。“不像以前,如今连队里会弹唱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喜欢听流行歌曲。”吾斯曼·喀地木一边说,一边感叹道。

五十一团十二连的群众阿吾提·要尔达西今年77岁,是远近闻名的“刀郎民间艺人”。他对“刀郎文化”情有独钟,虽已年过七旬,但阿吾提·要尔达西一有空就去文化广场、唐驿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老友们切磋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弹唱技艺,给年轻人传授弹唱技巧。

在阿吾提·要尔达西家,保存着一把他亲手制作的卡龙琴。阿吾提·要尔达西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市场上卖卡龙琴的地方多了,但他还是喜欢用自己制作的卡龙琴。“我喜欢研究这些乐器的制作方法,我要把这些制作技巧和弹奏方法教给更多的人。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是祖先们留下来的,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失传。”阿吾提·要尔达西说。

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近两年,三师图木舒克市积极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不遗余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使得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也让阿吾提·要尔达西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记者了解到,为鼓励职工群众传承和保护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这一非遗文化,从去年开始,三师图木舒克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三师图木舒克市文联与五十一团就开始在师市范围内挖掘选拔优秀刀郎民间艺人,并为这些艺人建档立卡。

今年2月,五十一团成立了刀郎文化工作室,并挑选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刀郎民间艺人进入工作室。工作室根据这些艺人的专业特长,采取集中培训、师徒结对、个人自学等方式,进行培养。此外,工作室还对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的9首曲目开展收录、歌词译制等工作。

如今,吾斯曼·喀地木也进入了刀郎文化工作室,每当三师图木舒克市举办大型活动、晚会时,刀郎文化工作室的艺人都是特邀嘉宾。吾斯曼·喀地木说:“我会尽全力传承和保护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它。”

刀郎文化工作室项目负责人之一古丽奴·托合提告诉记者:“刀郎文化工作室的成立,是传承和保护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迈出的重要一步。今后,我们会以工作室为载体,继续挖掘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的丰富内涵,使之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

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

“木卡姆”原意为“大曲”,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集音乐、舞蹈、文学、民俗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体系中的一种,主要流传在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四十四团、五〇团、五十一团、五十三团等地,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征。

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是一种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综合艺术,其舞蹈内容展现出刀郎先民狩猎生活的全过程,其音乐别具特点:各位乐手纵情演奏,各位歌手竞相高歌,他们之间互不跟调。这种个性张扬而又共性统一的、粗犷的艺术形式,生动反映了狩猎时期的刀郎先辈既各自为战又为部落生存而拼搏的生存状态。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美玲 整理)

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的挖掘整理

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集蒙古族、维吾尔族民族歌舞、音乐之大成,是生活在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晶。

2007年,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入选“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地艺术形式日渐丰富,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变得愈加小众化,年轻人不愿入行,其仅在少部分民间艺人中流传着。

为了让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这一艺术形式继续传承并发扬下去,三师图木舒克市调查了解健在的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民间老艺人,并为他们建立艺人档案。今年2月,三师图木舒克市在五十一团唐驿镇成立“刀郎文化工作室”,组建了一支由23人组成的刀郎艺人队伍。工作室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挖掘散落民间的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遗存,对现有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的9首曲目进行歌词译制。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美玲 整理)

《兵团日报》(2022年10月6日第3版)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