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敏 整理
秋光散尽寒意浓,恰逢今日已立冬。秋尽冬来,在寒风料峭中,立冬节气如约而至。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太阳行至黄经225度。
关于立冬时节的景致,写得最好的当数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冬景》,写了几个景致,荷尽、菊残,只有橙黄、橘绿最亮眼。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宋代诗人钱时的《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寥寥数语,把立冬时节大自然的景物描摹得栩栩如生。
“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备收藏。”这首关于立冬的古诗则生动描写了立冬时节人们抓紧时间储存农作物,建设水利、农田工程的情景。
立冬之时寒风乍起
二十四节气里,以“立”字开头的节气有四个,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里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立冬一般在阳历11月7日或8日,农历十月初,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时候。立冬之“冬”字,在汉语里的意思比较绝妙,一是它与“冻”同音,人们听到“冬”字,便会联想到凛冽的寒风和冰冷的霜雪;二是它同“终”字,意为天地万物的活动都趋向休止,准备蛰伏过冬。
寒风乍起,枫叶满阶,万物收藏。此时,秋季作物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藏身抵御寒冷。气候也由少雨干燥的秋季向阴冷寒冻的冬季渐变。
冬初临,始避寒。《逸周书·时训》说:“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日照时间继续缩短,北方的冷空气已经有了较强的实力,并逐渐向南方移动。水面开始结冰,土地开始上冻,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立冬时节民风浓
季节的变换是古人观念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传统上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称为“四立”,很受古人的重视。立冬这天有很多习俗,比如迎冬。
立冬是农历十月的大节,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这一礼仪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吕氏春秋·盂冬》词条中就有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
古时候的冬季非常难熬。在立冬时,赈济孤寡,赏赐些厚实的衣服也是官方赈济制度的一部分功能。晋崔豹《古今注》记载:“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立冬之日,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古代立冬祭祖,农人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是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二是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古时民间还有贺冬一俗。贺冬亦称“拜冬”,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冬后,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及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立冬这天,人们爱吃饺子。吃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在山东滕州,立冬时节,有喝羊肉汤的习俗。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的风俗。冬季水清冽、温度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有良好的口感。绍兴人把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在闽中地区,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
在我国南方,立冬这天,人们爱吃鸡鸭鱼肉,许多家庭会炖麻油鸡、四物鸡。在江南水乡,有立冬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兵团日报》(2022年11月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