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 茫茫戈壁上逐梦“绿富美”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素凡、楚甲周
二师三十六团20.5万亩公益林全貌。李春诚 摄
初冬时节,二师三十六团20.5万亩国家级公益林迎风而立,一只灰色狐狸卧在梭梭树下,直勾勾地望着不远处正在巡林的张学刚。
张学刚是三十六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面对此景,他笑着说:“这几年每次巡林都能碰到好多野生动物,早就习惯了。”
野生动物频频现身,得益于三十六团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1年,三十六团森林覆盖率达到26.7%,团场天更蓝、地更绿、空气更清新。
一个位于沙漠腹地的团场,如何做到看得见蓝天白云、留得住田园风光?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三十六团,寻找答案。
“1965年,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漠。”11月20日,在团场举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会上,军垦老兵周振云向职工群众讲起了过去军垦战士们从人拉肩扛做起,在荒漠中种活第一棵树、盖起第一间房的奋斗故事。
“从种下第一棵树到现在,小公园建起来了,马路两旁都是行道树,团场沙尘天气也少多了,环境好了,生活幸福感立马就有了。”周振云笑着说,“我一有时间就会给职工群众宣讲,虽然我已经退出建设者的行列了,但兵团精神这股劲儿不能松。”
植树造林这项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过去漫天黄沙、荒无人烟,而今黄绿交织、人进沙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靠的是团场职工群众接力奋斗、信念如磐。
今年春天,三十六团新植生态防护林5100亩,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270亩,补植补造300亩。
“要想生态好,不仅要种树,还要管树。”三十六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春诚介绍,“我们有一支专业护林员队伍来管护公益林和防护林。”
“渠又垮了!”刚走进三十六团一连,记者就听见一声大喊,随后几声扑通声传来,只见护林员徐华民来不及穿水衣,就拿着被子跳下去堵渠。
“这渠用得时间长了,一放水就容易垮,如果不及时堵住,就把职工的红枣园淹了。”徐华民爬上岸边,拧着衣服上的水说,“我做护林员十几年了,平时的工作就是给树浇水、修枝,眼看着团场的防护林越来越密,心里特别自豪。”
补种树苗、浇水堵渠、防火巡林,徐华民一年四季都在为守护这片绿而奋斗。
林有人造、树有人护,一道道绿色屏障为职工群众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让三十六团党委副书记、团长李富强倍感振奋,同时深感重任在肩。“下一步,我们将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团场,不断探索生态+产业、生态+文旅的绿色发展模式,做好‘两山’转化大文章,全面提升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李富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