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晓华:沙漠深处的守林人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2-12-11 11:48:06 作者: 编辑:叶小萍 责任编辑:曹强

马晓华:沙漠深处的守林人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

马晓华在修剪林木(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婷 摄

到了八师一五〇团,就进入了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腹地。在一五〇团的最北边,离沙漠不到2公里的地方,就是守林人马晓华生活工作了27年的家。

“风起沙石扬,埋地又压房。”这是位于沙漠边缘的一五〇团过去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团场职工拎起铁锹,扛着树苗,背着水桶,挺进沙海,打响了一场治理沙漠的战争,马晓华的父亲马宗辉便是其中一位。

一代代职工群众接力护林,让绿色铺展、黄沙退却。大家齐心协力在大漠深处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绿色长城”不仅要有人建,更要有人守。1995年,从部队复员回家的马晓华,当上了护林员,和父亲一起管护着1万多亩国家级公益林和300多亩防沙基干林。

为了方便管护林地,马晓华独自一人住在离连队四五公里远的地方,白天顶着烈日干活,饿了啃一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就饮一瓢渠里的水。

忙于工作的马晓华到了适婚年龄。马宗辉托人给儿子相了几回亲,姑娘们都因为马晓华家境贫寒,工作环境艰苦,纷纷婉拒了。善良的甘肃姑娘常俊梅见马晓华为人老实,选择了和他在一起。

“当时媒人说离石河子很近,结果从石河子坐上车远走越远,一直到了连队尽头,我一看黄沙遍地,当时就哭了。”常俊梅说。

为什么最终留下了呢?常俊梅回忆说:“马晓华说这里条件苦,我要是不愿意留,他明天就送我回去。守林子是他的工作,他哪里都不能去。”

马晓华的诚实和对工作的负责,让常俊梅决定留下来陪他一起守着这片林子。2004年,马晓华的儿子马嘉琦出生了,一家三口守着林子,生活热闹起来。

有一年冬天,儿子发高烧,因为离连队远,没有车,马晓华只能用棉被把儿子裹起来,抱起儿子和常俊梅迎着风雪出门。将儿子送到了团部医院,看着不到两岁的儿子躺在病床上,妻子也累得瘫倒在病床边,马晓华的心被揪得生疼。

做为一名护林员,他深爱自己的家庭,却更明白守林的责任。

儿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妻子和儿子住到了团部,马晓华又开始了一个人的守林生活。他每天清晨四五时起床,带着巡林必备的铁锹、剪刀、胶筒等用具,骑上摩托车出门,来到林边的机井,打开机井的闸门,接着再去下一个机井……就这样,默默坚守在沙漠深处,27年如一日,他用脚步丈量着林海,冬去春来,他的足迹早已遍布林带的角角落落。

辛勤的耕耘换回了硕果,马晓华管护的万亩沙漠植被、公益林围栏、宣传牌完好无损,灌木覆盖度在全团所有单位中名列前茅,所管护的380亩防沙基干林带苗木保存率达到了80%以上,有力抵御了沙漠的侵袭。

“看着团场的生态环境日趋改善,棉花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马晓华说。

父辈栽树,子孙守护。每年春夏季节,挺拔的杨树,苍翠的胡杨,郁郁葱葱的草木生机勃勃,如绿涛般涌向沙海深处,沃野千里,阡陌纵横,绿洲与沙海远远交相辉映。

马晓华的头发白了,皱纹多了,但是林带的小树长大了,绿色更浓了。闲暇时马晓华与家人一起在暮色的晚霞里散步,聆听林涛,在这里尽情享受那片绿赐予的宁静。

《兵团日报》(2022年12月11日第3版)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