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多彩活动庆新春 欢天喜地过大年
祥虎辞岁去,金兔迎春归。兔年新春之际,天山南北处处喜气洋洋,各族职工群众扭起喜庆的秧歌、跳起欢快的舞蹈、奏响激昂的乐曲,欢欢喜喜过大年。
为耕耘者祝福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送走壬寅年的寒冬,我们迎来癸卯年的春天。在这个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里,祝福总是天长地久。
春节是一个祝福的节日。“过年好!”一句简单的问候,承载着人们内心的真切情感,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欢愉胜意,万事可期。
新春祝福从不会吝啬每一个人,祝福如同丝线连着每个人的心,串联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日场景。或许在烟花升起、雪花落下的刹那间,你正在和家人相伴;或许在踏上列车、走出站台的归途中,你正在车窗边翘首以盼;或许在那场约定、那句承诺的驱使下,你正在和亲人旅行游玩,或许在早出晚归、忙忙碌碌的工作中,你正在岗位上坚守奉献……
有期待的生活肯定是快乐的,有憧憬的日子必然是幸福的,有奋斗的人生注定是精彩的。此时此刻,希望的种子已经悄悄地在声声祝福中播下,唯有耕耘不辍,我们才能静待花开,静待硕果累累。
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一句句深情祝福,不仅仅是传递新年新气象的美好祝愿,更是在鼓舞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意志。对于每个人而言,我们都会在过年时编织属于自己的“新年梦”,而要让梦想实现,让幸福可望可及,唯有拼搏和奋斗。我们要用汗水换来成绩,以实干开拓进取,努力让一个个真实且具体的“新年梦”变为现实,把它们汇成大写的“中国梦”,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李志军)
新春走基层 | 千里雪原,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1月21日,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萨尔布拉克草原上朝晖初现,“七一勋章”获得者、九师一六一团退休职工魏德友和妻子刘景好起床收拾妥当后,叫上女儿魏萍与外孙伊彦旭一起站立在家门口的国旗杆前,刘景好拽紧绳索,魏萍奋力一挥,五星红旗迎风展开,缓缓升起。
数九寒天,萨尔布拉克草原已被厚厚的积雪覆盖,飘扬着的五星红旗,是这千里雪原上最亮的一抹色彩。
大年三十,这里没有霓虹和烟花,只有忙碌和坚守。
升完国旗,魏德友夫妇走进自家房子旁的暖棚,给棚里的蔬菜苗浇水。“我们这离团部远,平时买菜不方便,暖棚是团场出资给我们建的,解决了我们一家人吃菜难的问题。”魏德友说。
“母羊正产羔,每隔两个小时就要去羊圈看看。如果遇上母羊难产,我们得上手帮忙接生。”说话间,魏萍套上衣服,往羊圈走去。
伊彦旭则忙着贴对联、贴福字、挂灯笼,小院里年味渐浓。
魏德友和妻子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无人区,为国巡边近60年,劝返和制止临界行为千余人次,他们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魏德友巡边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2021年,魏德友荣获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良好的家风就是无声的教诲。2017年,女儿魏萍与丈夫商议后,决定辞去山东的工作回萨尔布拉克草原定居,与父亲一起放牧巡边。“父亲用行动教会我们热爱祖国、恪尽职守、诚实守信,我也要像他一样履行好守边护边的职责。”魏萍说。
天色渐暗,忙碌了一天的一家人回到屋里。客厅里,白菜萝卜猪肉的饺子馅已备好,魏萍和妈妈一个擀皮一个包饺子,手指飞舞间,一个个饺子就包好了,整齐排列在案板上。厨房里,萝卜丸子、小酥肉、鸡块、麻花已经炸好出锅。“这都是我们山东人过年必备的年夜饭。”魏萍的话音还没落下,儿子伊彦旭就抓起丸子尝鲜,惹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晚饭围坐在桌前,一家人唠起家常。
“上个月那场雪真大。我记得有一年冬天遇上风吹雪,土坯房子都被雪埋了,咱们整整挖了一个星期的雪。”
“夏天也难受啊,太阳晒得人皮肤生疼。”
“不过现在可比以前好多了,住在这里,有路有水有电有网,和住在城里没啥区别,就是人少点。”
“吃完饭还得去羊圈再看看,这群母羊估计能生200只羊羔呢。”
……
电视机里,是神州大地的万家灯火。“不换防的夫妻哨所”内,暖意融融。(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美惠子、曹玲玲、克迪尔亚·库尔班、实习记者赵优)
新春走基层 | “文化超市”里的幸福“文化年 ”
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之一。春节前夕,胡杨网(“学习强国”兵团学习平台编辑部)记者来到一师阿拉尔市文化馆,走进公共文化场所里的幸福年。
舞蹈培训课上简相玲带着学员练习形体。
“各位学员,先跟着我的节拍,注意手部动作… …”阿拉尔市室外温度骤降,而在文化馆二楼舞蹈排练厅内,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在这里,记者见到民族舞教学老师简相玲的身影。
2011年从大学舞蹈编导专业毕业的简相玲,擅长芭蕾舞和民族舞。毕业后的简相玲,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阿拉尔,并开办了自己的舞蹈培训班。而她与阿拉尔市文化馆寒暑假公益培训课的故事,要从7年前说起。
儿童画公益培训班教师认真指导学员绘画。
“今年是自己参加文化馆公益培训班的第7年,从第一期起自己就成为了这里的老师。”简相玲告诉记者,当得知文化馆“文化超市”公益培训班的时候,抱着想让更多的学员喜爱舞蹈的想法,自己便报名加入此次活动中。转眼间,“文化超市”公益培训班已从第一期开办到第十三期。用简相玲的话说,能够让更多的学员认识舞蹈、了解舞蹈、喜爱舞蹈,作为老师心里特别的开心。
在文化馆内,口才公益课堂上,孩子们踊跃地发言;儿童画培训班上,孩子们用铅笔勾出形状、用水彩笔涂色;古筝教学老师为学员们精心辅导讲解,悉心指导每一个动作的场景。
乒乓球培训课教师带领学员进行热身运动。
全民健身,体育惠民。在公益培训班中,除了文化类培训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和市民积极加入,体育公益培训班同样备受喜爱。在阿拉尔市体育馆,记者看到前来参加羽毛球、乒乓球训练的孩子们络绎不绝。学员们积极尝试、兴趣盎然,充分感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
学员正在认真练习古筝。
在乒乓球培训课上,记者见到第二次参加培训的学员钟鸿憶。相比其他学员,小姑娘在教师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下认真学习基本的动作要领和接发球技术,反复练习、不断突破。
“参加乒乓球公益培训班,既丰富了我的寒暑假生活,也学到了新的技能,今后自己也会和朋友继续参加,提高身体素质。”钟鸿憶说。
市民来到一师阿拉尔市图书馆学习。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阿拉尔市文化馆馆长裴正璐认为,近年来,阿拉尔市文化馆着力推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就是在均衡性和可及性上下功夫,以此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一位家长在给女儿讲童话故事。
“截至目前,阿拉尔市文化馆‘文化超市’有20个门类的培训,目前开展培训13期,共惠及师市职工群众6万余人。”裴正璐介绍说,接下来阿拉尔市文化馆将继续践行文化润疆工程,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让一师阿拉尔市的职工群众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胡杨网记者唐媛媛、郭雪伟 通讯员郑亮、王雪纯)
新春走基层 | 农闲人不闲,“新农人”们直播忙
“团场种植的树上干杏品质优、口感好,欢迎大家选购……”1月21日,四师六十一团电商中心负责人赵鹏端着一盘黄灿灿的树上干杏,向抖音直播间的粉丝热情地介绍团场特色果品。
有着“中国树上干杏之乡”美誉的六十一团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拥有发展林果业的良好条件。春节来临,六十一团电商中心迎来了忙碌的销售旺季。2022年,该电商中心通过直播带货共销售果品3.4万件,总计90余吨,销售额达200余万元。
“从过去卖产品到如今卖品牌,效果就是不一样!尽管我们提前备了不少货,还是供不应求。”赵鹏一边清点存货一边说。
今年34岁的赵鹏是团场职工子女,大学毕业后,几经辗转选择回到团场种植树上干杏。赵鹏发现,因为职工群众缺乏品牌观念和营销技巧,导致生产的果品虽然品质很好,却常常卖不上好价钱。
“要想办法增加果品的附加值。”随后,赵鹏多次赴北京、天津等地学习水果烘干技术,并订购了一批水果烘干设备。2019年,他在六十一团工业园区建起水果烘干厂,并逐步打造出一批高标准果园。
近年来,六十一团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把电商直播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职工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开办各类电商培训班,完善销售网络,让职工群众享受发展红利。
赵鹏也开始尝试直播带货,先后请来多位疆内网红帮助自己直播带货,一段时间下来,吸引了不少客户,线上订单量持续增加。
2022年,在团场扶持下,赵鹏牵头成立了六十一团电商中心。他经常到田间地头为职工群众讲解电商销售技巧,普及电商知识,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直播带货中来。
“赵鹏跟我分享了很多直播技巧,现在我通过直播带货,每月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呢。”六十一团树上干杏种植户刘杰说。
田间地头搭起直播间,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职工群众化身“新农人”。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发展日趋成熟,直播带货成为热门的营销方式。农闲时节,职工群众纷纷走进网络直播间,通过一部手机推介兵团特产、直播生产过程,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与消费者共享丰收的喜悦,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今年,赵鹏也立下了新目标:举办12场电商知识培训活动,培养一批直播带货能人。
“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直播带货中来,扩大团场果品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让我们的优质果品走得更远,帮助大家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赵鹏说。(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通讯员杨俊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