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当上全国“金豆王”,这个老邱不简单

来源:兵团日报-团炬客户端时间:2023-02-06 11:00:03 作者: 编辑:曹强 责任编辑:钟新

新春走基层 | 当上全国“金豆王”,这个老邱不简单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兰玲玲 通讯员杨俊钦

“老邱,开春该备种了,大豆选种要注意些啥?”

“老邱,咱地挨着地,大豆咋样夺高产,你多给指导指导……”

立春后,伊犁河谷大地逐渐复苏,四师六十八团职工进入忙碌的备耕时节,见到全国“金豆王”邱书学,都向他投去热切的目光。

日前,邱书学在检修拖拉机,及早拉运农资,为大豆春播做准备。 杨俊钦 摄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2022年全国大豆高产竞赛情况的通报》,邱书学种植的44亩地春播大豆平均亩产442公斤,创下全国大豆该种植模式高产纪录,戴上了“金豆王”桂冠。

这个称号,“含金量”满满——

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国是大豆起源国,大豆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产需状况受到社会各方广泛关注。

持续振兴大豆产业,在农业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当中,“提高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被放到重要位置,其优先度仅次于“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大豆单产,助力增强国产大豆供给水平,邱书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邱书学积极发展养殖业,将牛粪全部还田增肥地力,助力大豆丰产。 杨俊钦 摄

“汗水里面长庄稼,科技种出‘金豆豆’!”4日上午,记者在六十八团二连见到邱书学时,51岁的他正冒着汗在牛圈里清理积粪,这些肥料很快要被运到他的大豆地里。邱书学说,种好大豆,培肥地力很关键。

环望四周,就知道邱书学是个闲不住的人:3亩多的院子均被打成水泥地面,停放着铲车、拖拉机等车辆和农用机械,库房里堆满了种子、肥料。天一亮,邱书学就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所有的忙碌,都围绕一件事:种好田,提高产量多增收。

邱书学的父母是湖北支边青年,来到六十八团后,他常跟父母干农活,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二连当职工30多年来,邱书学种过水稻、棉花、西瓜等作物,近年大豆行情好,他一鼓作气种了44亩大豆。

“虽然是连队种植能手,但我并不擅长种大豆,那就要多学习。”参加高产技术培训,邱书学一场不拉,请教大豆种植能手,他虚心记下经验。

优良品种是确保大豆高产、优质、稳产的重要基础。2022年3月末,邱书学进了城,在伊宁市一家农资市场从早晨跑到下午,转了20多家农资店,在六十八团农业发展中心指导下,最终选择了“新大豆26号”。

“这是新疆培育的本地品种,晚熟,产量稳定,但售价高出一截。”邱书学想,“贵有贵的道理,咱不就是为了稳产高产嘛。”

4月初,在团场和连队“两委”的帮助下,邱书学依靠卫星导航精播机,以行距50厘米、一米20颗种子的规格,将大豆种子播进地。

奋斗总是伴随着艰辛,希望也总是伴随着坎坷,邱书学的大豆高产之路起初并不顺利。5月初的时候,看到其他职工地里的大豆荚已经长到5、6厘米长,可自己种的大豆却还在稀稀拉拉地开着花,邱书学着急了。

他安慰自己:种子好,播种也没问题,再等等吧!果然,半个月后,大豆荚仿佛股足了劲快速长成,邱书学松了一口气。他把自家的牛羊圈积粪全部清理出来,每亩地施了2吨农家肥,大豆粗壮的茎秆迅速长到了1米多高。

把大豆当成娃娃,缺什么补什么,邱书学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打了4遍叶面肥。喷洒农药,邱书学舍得雇无人机,而打叶面肥,他担心叶片边角、背面喷施不到位,就自己背着农药喷雾器下地手动施肥,虽然每次累得大汗淋漓,但能让大豆叶面吸收得更好。

不知不觉,秋天到了,黄豆荚结得密密麻麻,豆粒个个圆滚滚。邱书学趴在地上,从根部数到顶部,“一棵足有100多个豆荚,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邱书学欣喜不已。

9月26日,是邱书学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经测算,他种植的大豆亩产达到442公斤,创团场记录。随后,他被推荐参加全国大豆高产竞赛,不曾想,获得全国大豆该种植模式高产第一名。

“第一年种大豆,就获得了全国名次,我高兴得几天都没睡好觉。感谢师团的大力支持和专家、连队‘两委’的帮助,成绩是大家和师市的荣誉!”2022年,邱书学种植大豆及玉米收入10多万元,今年他打算购买一台大马力拖拉机,力争大豆再夺高产。

在师市大力营造争高产、创纪录、树典型的浓厚氛围,四师可克达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路喆介绍,今年将用好邱书学这样的高产样板,以点带面带动大豆大面积均衡增产,为国家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作出师市贡献。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