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金石:找寻枪杆诗里的革命豪情

来源:兵团网-兵团日报时间:2023-02-21 11:06:47 作者: 编辑:曹强 责任编辑:钟新

找寻枪杆诗里的革命豪情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琼

2月8日,徐金石展示收集的红色史料。 徐英 摄

徐金石在六师五家渠市第三小学举办红色图片展,给学生讲解枪杆诗知识(资料图片)。徐英 摄

2月13日早晨,家住六师五家渠市幸福路幸福苑小区的居民徐金石匆匆吃了早饭,就把自己关进了书房里。徐金石忙着整理近期搜集的枪杆诗资料,充实他的红色教育资源“宝库”。

近年来,徐金石编写了12本400多万字的红色读本,他搜集整理了415首枪杆诗,有80多首被编入《中国歌谣集成·新疆兵团卷》。2009年,枪杆诗入选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徐金石成了枪杆诗的代表性传承人。

枪杆诗的由来

枪杆诗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原指刻在战士枪杆上的短诗,又泛指行军、打仗加油鼓劲用的短诗,其内容多与战斗生活、战斗动员有关。

枪杆诗大多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充满激情,是指战员在紧张的战斗间隙创作出来的,富有战斗性和鼓舞性,在实际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叫枪杆诗呢?徐金石介绍说,据记载,在一次战役后,因为取得胜利,战士们聚在一起作诗或造顺口溜的句子,这时有位战士提出:“以往文人写诗,流传千古。我们部队肩负着解放全国人民的伟大使命,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从事着神圣而壮丽的事业,应该有诗。”大家听了一致赞成。但诗名叫什么呢?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有人说:“我们靠枪杆打天下,就叫枪杆诗吧。”枪杆诗就这样诞生了。

战争年代,枪杆诗陪伴着部队战士们一起成长。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反映部队生活的诗句。

黄麻起义时有《小小黄安》:“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抗日战争时期,鼓舞士气、打击日寇的诗句、顺口溜也很多,比如《八路军》:“八路军是英雄,小米步枪救百姓。大刀长矛土造枪,地道战术显威风。人民战争烈火旺,鬼子下乡来扫荡,奸淫烧杀又抢粮。村庄、湖滨、青纱帐,到处都是鬼子的火葬场。同胞们,拿起刀和枪,狠狠杀豺狼。”

解放战争时期,枪杆诗的创作达到了高峰。这一时期,我军军事指挥决策科学,每战必胜,每攻必克。指战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战士们充分发挥枪杆诗的杀敌作用,诗与战斗相互作用。反过来,枪杆诗也极大地鼓舞了部队战士的士气,打击了敌人。枪杆诗《解放军天天打胜仗》里这样写道:“风吹树叶哗哗响,解放军天天打胜仗;青化砭、羊马河,攻克蟠龙盛名扬;三战三捷真英勇,打得敌人着了慌。”

枪杆诗,构思在硝烟未散的战壕里,发表在长途行军的山路上,口头创作、口头传播。它写的是战士们亲身经历的战斗,抒发的是战士火热的情感,表现的是战士们共同的爱和恨,深受战士们的喜爱。

后来,部队的任务从战斗转向生产,枪杆诗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说新疆》中写道:“说新疆,道新疆,新疆本是好地方,地面广阔多宝藏;历年古代是荒凉,今天来了共产党,一心建设新新疆,不怕寒冷和困难,一心屯垦搞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新疆百姓喜洋洋。”

乌鲁木齐市修建和平渠时,有战士写下了枪杆诗《拉石头》:“北风吹来天气寒,大雪飘飘飞满天。人民军队不怕苦,干部战士斗志昂。拉好石头把渠修,不怕疲倦流血汗。永远为民做长工,辈辈代代都光荣。”那年冬季天气寒冷,冰冻路滑,修建和平渠的官兵们就用爬犁拉运片石,这首枪杆诗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战士们的工作热情。

徐金石和枪杆诗

1960年,徐金石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四川省合江县来到新疆参加边疆建设工作。在兵团,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20世纪90年代起,徐金石就开始搜集、整理红色歌谣,一直坚持了30多年。

“当时采访兵团的一些老军垦,他们一口气能口述演唱20多首枪杆诗,我听了以后特别感动,下决心要把这些宝贵的红色歌谣记下来、传下去。”徐金石说。

六师前身是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都十分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战士们在剿匪、建党建政、维稳戍边的伟大事业中创作了很多首枪杆诗,极大地鼓舞了战士的士气。通过记录、整理和研究,徐金石对枪杆诗的了解越来越深。

这些年,徐金石致力于挖掘六师五家渠市的红色资源、整理史料。他行程一万余公里,前往北京、天津、兰州等地,采访了30多位老红军、50多位老八路、100多位老军垦,搜集了大量珍贵史料和照片。

“传承红色文化是我的责任。”这些年,徐金石一边收集整理歌谣,一边实施酝酿已久的计划:把这些红色歌谣整理出书。

“我不会打字,几十年都用手写字,指头变形了,眼睛近视了,但始终坚持不懈。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继续干下去。”徐金石说,这些红色歌谣都是革命战士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要千方百计把这些红色资源留存好、保护好。

让枪杆诗代代相传

2002年,徐金石退休了。徐金石对党充满感恩之情,全身心投入红色文化教育中。

2018年,徐金石成立“红色文化老党员银发工作室”,成为六师五家渠市“五老”讲师团团长,兼任8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7个社区的假日学校教师,主要给老党员和学校青少年讲红色故事、展红色图片、颂红色歌谣。

“枪杆诗是特殊年代和特殊环境、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特殊军旅文化,它是战争年代部队战斗历史的缩影。通过介绍枪杆诗,我带着孩子们了解那个年代,让他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徐金石说,《我的旗子红通通》《我的七九枪》 《我的号》等,都是优秀枪杆诗的代表作品,每一首枪杆诗背后都有一段鲜活的历史。

在徐金石看来,一首首枪杆诗记录了历史,诠释了革命精神。他将这些枪杆诗视为“红色传家宝”,不仅他唱,还教孩子们唱。

在枪杆诗的保护和传承中,徐金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兵团精神等,编写成与枪杆诗类似的易背易记的红色歌谣,在宣讲时教给孩子们。

“你一拍,我一拍,歌唱民族大团结。大家好,国家才会更美好。”徐金石编写的歌谣很接地气,孩子们都乐意听他讲故事。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枪杆诗,徐金石还经常走进连队,走到民兵队伍中,给大家宣传枪杆诗,激发大家维稳戍边的热情,为祖国守好边疆。

“我要在有生之年,把红色宣讲这份事业一直做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枪杆诗,从枪杆诗里获取力量,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徐金石说,他已经将415首枪杆诗整理成了电子版资料,他希望编印成书后,能让更多人熟知和了解,让枪杆诗越唱越响,在新时代发挥积极作用。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