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杂技:传承创新 实力“出圈”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美玲
1月28日,“玉兔迎春·兵团好戏”兵团新春惠民演出兵团杂技团专场在兵团文化中心(和平都会)上演,演员们演出前在楼梯间化妆。
兵团杂技团演员宋宇(右二)与团队成员在基层演出(资料图片)。
2019年,由兵团杂技团创作并演出的杂技《九儿》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马戏节金虎奖(资料图片)。
技巧展示完美无瑕、舞台设计美轮美奂、情感流露自然流畅……1月28日至1月31日,兵团新春惠民演出——杂技专场在兵团文化中心(和平都会)精彩上演。来自兵团杂技团的演员们,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场惊险刺激、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让观众沉醉在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之中。
观众杨女士看完演出后意犹未尽:“能近距离感受兵团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真是不虚此行。”
中国杂技,历史悠久,作为第四批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兵团杂技,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层出不穷的创新作品实力“出圈”,为“文化润疆”工程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兵团杂技的起源与发展
兵团杂技与兵团杂技团密不可分。兵团杂技团始建于1951年,隶属二十二兵团第九军京剧团,当时名为京剧团杂技队,全队仅有18人。
1960年7月,兵团艺术剧院成立,杂技团纳入艺术剧院管理。至1962年,演职人员增至52名,业务实力有了较大提升,演出节目除了戏法、口技、相声、武术等,又新增了飞叉、走钢丝、水碗、顶技、蹬技、柔术、跳板、木砖、扛梯、顶坛等节目。
此后,在一代代兵团杂技人的努力下,团队经过不断发展,现已成为一支由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多民族演员组成的优秀艺术团体,演职人员已达150余名。
近年来,兵团杂技团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精品立团,创作了大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兵团特点的优秀杂技作品,并频繁亮相国际和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赛事舞台。其中,杂技剧《楼兰寻梦》和杂技节目《向太阳》获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杂技节目《九儿》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杂技剧《楼兰寻梦》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剧目奖;杂技剧《唐古百戏》获得中宣部立项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并亮相2022年中国驻塞浦路斯使馆虎年新春云招待会。
杂技艺术包罗万象,有着广泛的融合性,兵团杂技团不仅在推动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从未停下脚步,在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中也起到了搭桥架梁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兵团杂技团先后赴瑞士、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演出,并在国际赛事上赢得11个金奖、5个银奖,为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传承和发展中寻求突破
近日,兵团杂技团的演员们结束新春演出后,经过短暂的休息,又纷纷忙碌起来,展开重点剧目创排、启动新一年的惠民演出相关策划。
2月13日,在兵团杂技团创编室内,创编室负责人谭木及杂技团的编导们围坐一圈,讨论着新节目的创作。
“现在咱们观众的审美水平有所提升,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创作出富有文化底蕴、兵团特色,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满足新时代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谭木说。
今年33岁的谭木,入团已近20年。谭木成长于一个杂技世家,也是一名军垦三代。祖辈、父辈通过扎根新疆、苦练技艺,对兵团杂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也深深地影响到了谭木。因此,在节目创作过程中,谭木总是在杂技作品中主动融入兵团精神。
今年兵团春节联欢晚会中,节目《铸剑天山》让人印象深刻。谭木介绍,《铸剑天山》是兵团杂技团创编团队2022年创编的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高海拔地区的兵团民兵哨所。
这部作品用地面、半空、空中三个层次,多角度展现兵团民兵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巡边、训练、生活的场景。“我们希望,能用这样的节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兵团,了解兵团民兵的坚守与奉献。”谭木说。
正如谭木所说的那样,近年来,兵团杂技艺术在守正中创新,创作出如杂技剧《在那遥远的地方》《楼兰寻梦》,杂技节目《生命之旅》《向太阳》《胡杨魂》等一系列有筋骨、有温度、接地气的优秀杂技作品,为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和兵团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做好新时代文艺轻骑兵
对兵团杂技团的演员们来说,每个暑气熏蒸的仲夏时节,就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这几年,兵团杂技团积极承担惠民演出任务,从每年的初春到深秋,兵团杂技团深入兵团基层团场、连队、社区、学校、周边地方乡镇、部队、边防哨所,特别是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慰问演出。在七八月间,演员的演出每天能达到二三场。
“在一些偏远连队、村落演出时,可能随便铺一块地毯,我们就开始演出了。有时毒辣的日头照得我们睁不开眼,为接抛动作带来很多困难;有时地毯与地面没粘牢,我们还会不小心滑倒。”演员宋宇告诉记者。
今年29岁的宋宇是国家二级演员,自6岁来到兵团杂技团后,凭借着勤奋和天赋,已成为杂技团的主力演员。2022年,宋宇参加了杂技团每一场下基层演出。
“在演员中,像我这样愿意去基层表演的人不在少数。即使一些地方条件严苛,大家依然斗志高昂。” 宋宇说。究其原因,宋宇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南疆某团场的基层惠民演出前,宋宇与同事看到一位维吾尔族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向舞台走来。大家走上前去询问得知,老人一大早便从连队的家里出发,花了一个多小时时间,走到团里来看杂技团的演出。
看着老人头上的汗珠和期盼的眼神,众人深受感动,连忙为他安排了一个前排的座位,以更好地观看表演。“通过我们的表演,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我觉得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宋宇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兵团杂技团每年完成“送文化下基层”慰问演出100余场,行程万余公里。2022年,团队的足迹遍及南北疆7个师市、23个团场、10个地方村镇社区及3个边防连、2个武警中队、1个军分区等,服务基层观众累计达2万余人次。各族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兵团杂技团党委书记谢文表示,新的一年,兵团杂技团将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积极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加强精品剧目创作,努力取得兵团杂技艺术新成就。
《兵团日报》(2023年2月21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