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下 玉润之城
刘秋月
昆玉市鸟瞰图(资料图片)。 刘秋月 摄
俯瞰昆玉市花园绿化带建设项目(资料图片)。 刘秋月 摄
昆玉市主城区一隅(资料图片)。 刘秋月 摄
早春时分,走进十四师昆玉市,一边是一望无际、高低起伏的沙丘;一边是整齐划一、集中连片的红枣园。昆仑山脚下,塔克拉玛干南缘,镶嵌着一个生机盎然的多彩绿洲,红色是它的基因,绿色是它的脉络,多彩画卷入眼来。玉润之城,如诗如画。
红色之魂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棵树,那么昆玉这棵树是有强大魂魄的树。来过昆玉市的人,都会先到四十七团老兵镇转转,因为只有在这里,你才能深刻感受到昆玉市的传奇身世,沙海老兵用生命书写的传奇。
1949年冬天,新疆和平解放,但一小撮不甘心失败的反动分子密谋在和田发动武装暴乱,解放和田迫在眉睫,历史的重任落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这支英雄部队的肩上。十五团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最短的路线,横穿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12月5日上午,十五团1803名官兵平均每人负重20公斤以上,高唱着战歌从阿克苏出发,向沙漠开进。黄沙蔽日,无路可循,他们就借着指北针的指引摸索向前走;喉咙冒烟,没水解渴,他们就含上一口马尿润一润唇,接着向前走;马垮了,他们扛起小炮,背起电台,还是照旧向前走;脚烂了,他们裹一块破布,咬咬牙,你搀上我,我扶上你,还是一股劲地向前走。一口冷水,他们要端给最渴的那个同志去喝;一粒仁丹,他们要塞给最弱的那个同志去含。12月22日清晨,部队浩浩荡荡进入和田城,各族人民载歌载舞迎接英雄的到来。
流沙无言,大地永记。12月25日,为褒奖十五团官兵穿越沙海的壮举,第一野战军首长发来电报:“你们进驻和田,冒天寒地冻,漠原荒野,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
1950年3月,在帮助和田地区建立党政军后,十五团就地转业,战士们在荒原上挖渠引水、开荒造田、架桥修路、植树造林。有的战士为了完成更多的任务,吃在地头,睡在地边,晚上也不回,天不亮就干活。
1955年,农一师前进总场看到墨玉分场土地分散、零碎,决定撤掉墨玉分场,人员全部迁往阿克苏沙井子。时任和田地委书记黄诚说,为了和田的稳定,人必须留下来。当时一部分人已经走了,留下来的人归和田地委管理。
1956年,王震将军亲笔复电:十五团驻和田万不能调!这一纸公文,让老兵们暂时收起了枪拿起了锄头。当时的四十七团是长满芨芨草、梭梭、红柳的沙漠,种树都难,更别说粮食作物。荒野茫茫,尘沙漫天……有人心里犯起了嘀咕。
时任第一任团长的王二春大手一挥,指着莽莽漠野,扯着嗓子喊:“这一片荒地好不好?”
有战士说:“真大呀,太可惜了。”
有战士说:“一片庄稼、一户人家都没有……”
“不,同志们!”王二春吼道,“我们英雄十五团来了,这片荒滩就有了新的生命!我们在这儿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开荒地、种庄稼有没有信心?”
“有!”战士声震大漠,呼呼的风声仿佛在回应。
王二春眼神坚定,他的眼前已经浮现出一片片农田,一排排绿树,一栋栋房屋,一间间工厂……
“成不成,结果说了算!”王二春天生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困难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他找来专业理论书籍,一页页啃、一点点钻,带领大家一个个试。
他们挖坑松土种棉花,棉花只开花不结桃。
他们搭起架子种葡萄,葡萄只有豆粒大,摘一颗放嘴里,酸得王二春直掉眼泪。
……
王二春脸更黑了,人更瘦了,他决定试试种红枣,种成了收枣,种不成育林固沙。
白天连着黑夜,王二春和战友们连轴转,累了倒在地头呼呼睡,饿了啃口干馕接着干。枣树越长越壮,花谢了青枣子挂满了枝头。
一天,王二春拿着一米多长的剪枝钳修树,突然胸口闷痛,一阵剧烈干咳,好半天才缓过来。王二春用手擦了把脸,他才发现,那带着腥味的不是痰,而是血。王二春有些怔愣:命没了不要紧,枣子熟了,要像这血一样红啊。
这一年,大漠的秋风吹来了黄沙,也吹来阵阵枣香。绿色的枣子变红了,一排排,一串串,压弯了枝头,那红彤彤的颜色像鲜血一样灿烂。王二春和战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1999年底的最后一天,王二春在和田地区医院去世。他留下遗言,要把尸骨葬在四十七团枣园旁的“三八线”边,等秋风起,再闻一闻枣香。
远处,四十七团红军小学里传来了学生们稚嫩的朗诵声:
“对您们的苦难、艰辛、光荣和奉献
子孙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祖国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屯垦戍边的旗帜,我们世代高举。”
绿色之根
老兵已逝,精神永存。沙海老兵成为昆玉发展的强大精神根基。沙海老兵穿越沙漠建设四十七团是一个奇迹,二二四团的开发建设又是昆玉市发展的另一个奇迹。
2002年4月,皮墨垦区(二二四团旧称)开发建设筹建处成立。2004年3月,二二四团在皮墨垦区正式挂牌成立。
2002年,皮墨垦区指挥部只有一台小发电机,而且供电有时间限制,每晚11时准时停电。当时电视已在全国普及20多年,而这里哪怕是看黑白电视也是一种奢望。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下象棋成了职工群众劳累一天的娱乐活动。磨损的棋盘和棋子上,记录了开发建设垦区的职工群众无数个漫长又寂寞的黑夜。
皮墨垦区建立之初,招来了上千人的职工队伍,不到半年跑了一半……就这样反反复复招人走人,最终留下来的职工成了二二四团第一批职工。当时开发建设急需干部,许多其他师团的干部卷起行李前来支援。到垦区一看,黄沙戈壁,风餐露宿,条件艰苦不说,任务庞杂、烦琐,什么都要自己动手干,首要任务就是和职工们一起种树。
植树初具规模,大自然却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新栽的树苗露出地面20多厘米,一场风就被沙子埋了。大家急得用手刨,手都磨烂了。磨烂的伤口还未愈合,新的风暴再次袭来。那时成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娃娃还要难”!
白日建设得热火朝天的团场,入夜却过分地安静,甚至连光亮也是微弱的。
2007年,王根红从河南商丘来到二二四团,成为连队的一名职工。
“来到这里我有心理准备,想着条件差,可是没想到条件这么差,用水用电都无法保障,好像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王根红说道。
来到这里的第一年,因为气候恶劣,王根红的50亩地只收了一袋打瓜子,亏了4000多元。很多职工选择了离开,王根红的妻子也萌生退意。但王根红却劝说妻子留下,并与她达成了“2008年如果收入达不到3万元,就回老家”的约定。
2008年春,连队给职工发放了酸枣种子和地膜,又让职工们种上了打瓜。因为在2007年底,团场种了冬麦防风固沙,所以2008年大家普遍收成很好。王根红一家勤勤恳恳种植,最终收入5万余元,从此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团场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在挫折中总结教训,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
后来,技术人员和刚分配的大学毕业生在一场场干热风、沙尘暴的洗礼中,在树苗一次次被沙埋、吹干、枯死的惨痛教训中,总结出要种树、先固沙的小麦套种技术,而后尝试种植苜蓿、玉米、油菜、花生、棉花、红枣等农作物。最终,二二四团决定走红枣产业化发展道路,引进不同品种枣树进行试验,选择最适合本团种植的骏枣并大面积推广。2006年,枣树种植从最初的移栽,到直播建园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团场走出了一条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
二二四团职工群众是植绿的受益者,也是绿色的守护者。团场坚持每年植树造林2万亩以上。在一代代人持续治沙的努力下,团场如今拥有挂果枣园13.1万亩、各类林果树5.6万亩、防风固沙林地4万亩,构筑起一道道防风沙屏障。团场建成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自压式节水灌溉示范区,22万亩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创造了向沙漠腹地推进25公里“人进沙退”的奇迹,戈壁沙漠恶劣的生态环境转变成为职工群众生存的沃土。
五彩之花
无论是英雄的四十七团还是智慧的二二四团,广大职工群众都期盼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市。随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昆玉市乘着东风应运而生。
2016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县级昆玉市,2月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十四师设立昆玉市,实行“师市合一”模式,归属十四师具体管理。2月27日,昆玉市举行挂牌仪式。
挂牌仪式上的致辞里这样写道:昆玉市的设立,可将十四师各团场城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设立昆玉市是十四师履行维稳戍边使命,维护和田地区稳定的需要,有利于更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不到6年时间,昆玉市人民将一片沙漠建设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条条干净宽阔的柏油路,一条昆玉河蜿蜒而过……
建城引人也成了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批批“沙海新兵”从全国各地来到昆玉市,用赤忱和青春书写屯垦戍边新的篇章。
“我是从疆外参加公务员考试来到这里的。2018年刚到这里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漠,到处都是建筑工地,树也没栽,一刮风沙,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我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成长,座座大楼平地起,条条大路连成片,商场、公园、体育馆等一应俱全。每天都在变化的城市,让我也很有获得感,觉得自己就是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的。”从疆外招录的公务员李财位说道。
经过6年的建设,如今昆玉主城区各项基础设施完备,按照智慧城市的标准进一步完善,智慧路灯、智慧洗手台、智慧座椅、智慧卫生间等公共设施,极具现代感和科技感。
“不用去大都市,在昆玉市就可以体验智慧生活。市区里有可以给手机充电的智慧路灯;有能感应体温、自动调节水温的智慧洗手台;有可以自动播放音乐的智慧座椅,还有可以阅读休息的阳光驿站……这座智慧城市极具吸引力,我决定留在这里了。”西部计划志愿者商昌芃说。
昆玉是座年轻的城,是座活力的城,正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年轻人来这里兴业居住。昆玉的大街小巷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一代更比一代强,英模辈出传佳话。昆玉儿女多奇志,大漠开遍幸福花。
这是昆玉的颂歌,也是昆玉向时代交出的答卷。
《兵团日报》(2023年2月24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