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的城”系列报道之胡杨河市
一城繁华日日新
徐 玥
七师胡杨河市绿莹里社区工作人员在教老人使用手机(资料图片)。 徐玥 摄
七师胡杨河市市民参加庆“六一”亲子绘画活动(资料图片)。徐玥 摄
鸟瞰胡杨河市一隅(资料图片)。徐玥 摄
在奎屯河下游,有一座年轻的兵团城市——胡杨河市,奎屯河温情的河水孕育了它,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塑造了它,它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胡杨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它敞开怀抱,钟灵毓秀,竞展风采。
静谧的水,孕育出城的繁华。在胡杨河市,“以水为景、以绿为美”,优美的生态环境是胡杨河市的“名片”。胡杨河市城区按照“动静双轴、环城公园、滨水漫道、内外一体”的构想,以绿色基础设施为核心,打造休闲宜居的生态新城。如今,胡杨河市建成区绿地面积222.9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5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7.66平方米,俨然是一座花香秀水之城、丝路生态绿都。
漫步在胡杨河市,人们总会遇到惊喜。持续不断地加大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让这里成为鸟类的天堂。超过100种鸟类在这里栖息,16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在这里繁衍,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来这里追寻鸟儿们的踪迹。河流湿地、人工湿地、沼泽湿地,给喧嚣忙碌的城市增添了勃勃生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军垦文化便是胡杨河市的灵魂。走进胡杨河市文化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挺拔的胡杨树。“活着昂首一千年,死后挺立一千年……”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胡杨树那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在人们眼前。胡杨河市文化馆一楼的历史展厅内,生动再现了老一代军垦人扎根边疆、艰苦创业的生活环境。一件件铭刻着历史印记的文物、一幅幅被时间褪去颜色的珍贵照片,记录了屯垦戍边的峥嵘岁月。如今,胡杨河市文化馆已成为走进七师胡杨河市、了解七师胡杨河市、宣传七师胡杨河市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围绕“以文立城”“以文化人”两个关键点,将军垦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积极挖掘传统文化技艺的新内涵,通过创新推出新产品、焕发新活力,始终让文化浸润整座城市、让文明滋养每个市民。
在这片土地上,一些文艺爱好者的军垦文艺作品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他们在军垦文学、影视、剪纸、美术、摄影等领域创作了大量主题作品,创建了由800余名文艺爱好者组成的文艺队伍,在各自战线上发挥积极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的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到新世纪的电视剧《戈壁母亲》《热血兵团》《大牧歌》,七师胡杨河市涌现出了沈凯、陆天明、韩天航、韩子勇、丰收、陆川等数十位文艺名家,先后有6人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鲁迅文学奖”“绿洲文艺奖”等奖项,以韩天航为代表的军垦文学、军垦电视剧享誉全国。
2018年,胡杨河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军垦文化之乡”。
绿色之城、活力之城、和谐之城……对每一个居住在胡杨河市的人来说,这座城有不一样的色彩、不一样的味道,这座城融入了他们太多的感情,说不完、道不尽。与胡杨河市相识,就像将一段最绚丽的色彩镌刻在记忆的长河中。
七师胡杨河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
提“颜值” 增“品质”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美玲
市民(左)在七师胡杨河市社保中心综柜窗口办理业务(资料图片)。 徐玥 摄
七师胡杨河市航拍图(摄于2022年10月7日)。 顾帅 田歌 摄
七师胡杨河市的志愿者们在清理积雪(资料图片)。 徐玥 摄
春日回暖,行走在七师胡杨河市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干净整洁的城市道路、设施完善的游乐公园和和谐宜居的住房小区……
城市建设中,市容环境是重要方面,既体现着一个城市的“面子”,也折射出城市治理的“里子”。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坚持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环境容貌建设高品质发展,聚焦解决好职工群众身边的关心事、操心事、烦心事,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之城画卷正徐徐展开。
志愿服务
让城市治理有温度
近日,在七师胡杨河市,每天都有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在大街小巷。“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这一理念已深入胡杨河市市民心中。
3月30日,志愿者洪全荣接到胡杨苑小区居民明虎打来的电话,希望能帮他在手机上注册养老认证。明虎与老伴一起居住,儿女不在身边,平时一有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社区志愿者队伍。当日下午,洪全荣便上门帮老人成功注册了养老认证。
“有了这些志愿者,即使子女不在身边,我和老伴依然觉得生活温暖而幸福。”明虎老人说。
洪全荣所在的志愿者服务队为胡杨河市胡杨苑社区创建的“初心驿站志愿服务队”,2021年3月,在社区干部的动员下,社区居民自发成立。近两年,“初心驿站志愿服务队”日渐发展壮大,现今已有300余人,累计服务居民1500余人,开展专题志愿服务196次。
胡杨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柴涑倩也是志愿者之一,她告诉记者:“居民自发的志愿服务加深了邻里感情,也延伸了社区为民服务的范围。”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参与城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通过立足文化、文艺、科技、医疗、环保、司法等重点领域,定期组织志愿者队伍到团场、连队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传、反诈骗宣传等志愿服务。党员干部带头前往连队、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志愿力量一步步延伸到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如今,七师胡杨河市共有志愿服务队伍542支,志愿服务者1.1万人;共开展各类分众化宣讲1623场,受众达23万人次,广泛开展多形式志愿服务活动2773余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队,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已被铸就。
精细服务
让城市治理有效度
“你好,我在迎宾路发现,有几段路积雪已经化完,但地上还有一些枯枝烂叶,请你们及时派清洁工人过来打扫。”4月1日,在七师胡杨河市迎宾路,七师胡杨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路长曹文祯正在自己管理的道路上巡检。发现问题后,他立马与第三方单位进行联系,当天下午,路面就被清理干净了。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七师胡杨河市制定了《第七师胡杨河市城市运行维护服务考核办法》《第七师胡杨河市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考核细则》,实行“路长+市政+绿化+环卫+执法”五位一体管理格局,通过对城市区域进行分级、量化细化管理考核标准,构建出“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考核严明、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
2022年起,胡杨河市创新采取“一路一长”负责制管理方式,全面推行“路长制”,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环境卫生不留死角、做美园林绿化“金角银边”,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曹文祯告诉记者,路长在巡检过程中,如发现路缘石破损、地砖破裂等现象,将及时通知市政管护单位进行修补更换;发现草坪枯死、树木歪倒的现象,会立刻反馈给园林绿化单位,督促其及时进行补种、校正。“我们每周巡逻两到三次,尽量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曹文祯说。
如今,胡杨河市区内共有20条主次干道、3个公园、1个水系,七师胡杨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照道路、公园分布实际,共安排了22名工作人员担任路长,定人定岗定责,包沿街、包道路、包巡查、包整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在市容市貌整治过程中,七师胡杨河市还将特色街巷打造作为城市管理重要内容,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提升。
“相关工作人员常常会给我们宣传文明经营、环境卫生方面的内容,现在这条街巷干净整洁多了。”李红霞在胡杨河市信敏新天地市场经营一家商店,她告诉记者,自从签署了“门前五包”责任书,自己每天都会关注店门口的“包干区”,有垃圾会及时清理,有不文明行为,也会上前劝阻。
据悉,2022年,胡杨河市持续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行动,以时代广场、一三〇团老市场、38路口两侧为重点,全年与沿街商户签订“门前五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设施、包文明)责任书133份。成功动员了社会各界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洁净美”专项行动,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群众维护市容市貌的意识。
精准惠民
让城市治理有高度
日前,七师胡杨河市一二九团振兴里小区的居民邱女士向记者聊起了自家小区改造提升后发生的可喜变化:“下水管网畅通、路面平坦宽阔,社区路灯、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还规划了整齐的停车位,党的政策真是太好了。”
老旧小区改造是惠民工程,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坚持城市更新理念,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进一步改善了职工群众的居住环境。
从2022年起,七师胡杨河市大力推进提质改造工程,共投资6016万元,实施住房保障类项目。其中,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个、公租房项目2个、抗震安居住房项目1个,项目建成共惠及2512户职工群众。
为提升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七师胡杨河市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胡杨河市高级中学、七师奎屯职业技术学校、胡杨河市文化馆、胡杨河市人民医院等公共事业类项目11项。2022年,七师胡杨河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3.3亿元,新增路口交通信号灯17处、施划标线7409.1平方米,新种植乔木4312株、提升道路节点绿化9处。
在城市功能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七师胡杨河市也在不断提升城市的“治理力”。据悉,该师市在治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城市治理全过程,聚焦职工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建立“网格化、精细化、智慧化、法治化”四位一体城市治理机制,持续加大对城乡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环境脏乱、占道经营、不文明养犬等问题的巡查整治力度。
同时,强化宣传引导,细而又细地做好沟通宣传工作。七师胡杨河市通过胡杨融媒、抖音,发放宣传单、做客“胡杨融媒900”等方式,形成线上+线下的宣传氛围,引导市民积极支持、参与市容环境建设工作,让更多职工群众在城市更新中得益受惠。
七师胡杨河市推进基础文化阵地建设,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以文润城,让城市更出彩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
七师胡杨河市市民在天北新区中心公园观赏花灯(摄于2月5日)。徐玥 摄
七师胡杨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右一)在创作书法作品(资料图片)。 徐玥 摄
七师胡杨河市居馨园社区居民在做手工(资料图片)。徐玥 摄
“我们将着力做优做强文旅产业,实施文化精品创新提升工程,深度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4月2日,七师胡杨河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江志强对记者说。
浓郁的文化氛围,是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也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不断推进基础文化阵地建设,着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让职工群众享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七师胡杨河市公共文化场馆覆盖城乡,一件件文艺精品教化人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处处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展现着文化迸发出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有效
文化,是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精髓和软实力所在。如何将“软件”变“硬”,让文化的阳光温暖大众?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讲解员洪亮的声音从七师胡杨河市文化馆里传来,走进文化馆,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棵挺拔的胡杨树。
胡杨河市文化馆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48万平方米,全年免费开放,进行公益性讲解。馆内有序厅、历史展厅、城市建设展厅、工农业发展展厅和临时展厅等5个展厅,成为游客和市民了解城市的重要窗口。
文化馆还定期举办各类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将兵团精神、七师胡杨河市历史文化送到职工群众生活中,为游客呈上丰富的“文化大餐”。
这是七师胡杨河市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便民惠民的一个实例。总投资8517万元的七师胡杨河市融媒体中心成为这座城市最耀眼的美景;设有图书馆和美术书画展厅、体育场馆、大舞台和演播厅、文创产品展示区和配套服务空间等场馆的胡杨河市职工文化体育中心正在抓紧建设……七师胡杨河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补短板”工程,逐年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升级改造,提升基层文化阵地服务效能,推进胡杨河市文化中心建设,完善“三馆一站”、连队活动室等文化服务设施,建立健全覆盖师市、团场、连队(社区)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职工群众的文化需要。
基础更实的同时,文化惠民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升,给幸福“加码”。
依托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七师胡杨河市各级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各类展览展示、文艺巡演、辅导培训等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以“胡杨河杯”为主题的足球、篮球等比赛;通过持续开展“送文艺下基层”活动,组织文艺演出服务队赴基层连队;举办线上、线下文旅人才培训班。
一座座文化新地标、一项项惠民新举措、一个个场馆新功能,浓墨重彩绘就着城市的文化底色。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聚焦建设“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区”,七师胡杨河市将红色基因、兵团文化、历史文化有机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厚植城市文化底蕴,塑造文化灵魂。
近日,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组织遴选的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布,七师胡杨河市推荐的“溯源‘戈壁母亲’文化 构筑军垦文化高地”案例入选。
七师一二六团陆续建成了以“六馆两场两中心一园一居”为载体的“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弘扬兵团精神,挖掘军垦人物事迹,收集军垦老物件,创作军垦雕塑作品,塑造军垦实景等,打造出“戈壁母亲”文化品牌,成为七师胡杨河市重要文化标识。
在七师胡杨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进画卷中,文化篇章总是浓墨重彩。
七师胡杨河市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军垦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出一二五团“柳沟文化”、一二六团“戈壁母亲”、一二七团“豫剧之乡”等一批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军垦文化吸引力和推动力不断增强。
文化如春风化雨,浸润到七师胡杨河市的角角落落,红色基因则深深融入发展的血脉,彰显了城市的自信和从容。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七师胡杨河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开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实施及验收工作,加强军垦文化保护和传承;面向职工群众开展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集活动,将一批具有军垦文化特征和时代感的物证纳入师团文化场馆中进行保管、展示,并对七师一二五团老司令部、一三七团军垦老二连等独具军垦文化特色的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加强对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转化利用。
坚持精品创作和文化传承同步推进,文艺创作好戏连台。七师胡杨河市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多种形式创作出一批记录兵团历史、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七师著名作家韩天航创作出了《热血兵团》《奔腾的奎屯河》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的军垦题材文学作品有6部被改编为影视剧。
优秀的作品激活文化的一池春水,让广大职工群众从故事中听、在人物中见,军垦文化的魅力直抵人心。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塑造更多鲜活的人物角色,讲述更多生动的故事,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滋养职工群众,鼓舞职工群众。”七师胡杨河市文联主席耿新豫说。
文旅融合渐入佳境
文化有活力,旅游有魅力。
去年以来,七师胡杨河市着力打造文旅品牌、文旅新业态,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2022年,全年师市旅游业实现旅游收入8.3亿元,旅游人数200万人次。
文旅产业的发展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实力,是城市的“名片”,如何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七师胡杨河市在思考、在行动。
七师胡杨河市重点打造一三〇团胡杨文化小镇、一二九团特色农业休闲小镇等4个代表区域文化的特色小镇;积极组织举办一三〇团金胡杨摄影节、一三七团草原文化节等,利用文化旅游节庆品牌,推动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七师一二六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杨燕霞介绍:“这两年,我们举办的‘戈壁母亲’文化艺术旅游节,都是集戈壁母亲文化传承弘扬、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特色美食品鉴等于一体,去年文化旅游节期间,团场共接待游客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00余万元。”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强化顶层设计,做实谋篇布局,编制出台《师市文化和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构建“一核、两线、三廊、四区”的师市全域旅游空间布局,编制储备文旅项目82个,高标准谋划了总投资26.9亿元的胡杨河湿地公园景区,以职工文体中心、体育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旅游+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速度,通过高起点谋划发展、高标准推进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城市功能。
此外,七师胡杨河市以品牌创建为契机,全力推进旅游服务水平提档升级,2022年推荐申报星级酒店和农家乐、等级民宿、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8家,并通过景区提质升级、开发文旅新产品、打造文化旅游新品牌,构建起了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
擦亮生态底色 绘就绿色画卷
——七师胡杨河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谌慧
游客在七师胡杨河市上东湖公园拍摄美景(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西安 摄
新疆天北河川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绿化工人在胡杨河市清理绿化带(资料图片)。徐玥 摄
航拍七师胡杨河市一隅(资料图片)。徐玥 摄
航拍胡杨河市夜景(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西安 摄
游客乘舟游览胡杨河景区(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西安 摄
持续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持续落实常态化巡查制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逐步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拿出更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和思路,让城市更新与生态文明比翼齐飞,把一张张美好蓝图变为身边实景,用生态文明建设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优化执法效能
筑牢绿色屏障
4月2日,七师胡杨河市市民李莉和家人漫步在胡杨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不时有水鸟掠过,和煦的阳光洒在胡杨树的枝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徐徐展开。“随着胡杨河市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公园越来越美,我们游玩的心情也更舒畅了。”李莉感叹。
目前,248.1平方公里的奎屯河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已监测到珍稀鸟类103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6种。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聚焦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到聚焦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再到聚焦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环保监督的警钟响亮长鸣,以绿色发展谋得一方福祉。
2022年,七师胡杨河市生态环境局对89家企业开展“双随机”现场执法检查,对108个建设项目开展建设项目“三同时”检查;对21起环境违法案件启动行政处罚程序;通过非现场执法方式对18家正面清单企业进行监管,做到“无事不扰”;对2起环境违法案件减免处罚,并开展了生态损害赔偿工作,实行了“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制度;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生态环境权益,受理群众环境信访投诉案件63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100%;辖区内未发生危险废物非法转移或非法处置等违法案件,无影响环境安全事件发生。
呵护生态环境
保卫碧水蓝天
3月15日,一台无人机正在七师胡杨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空徘徊,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陈强正通过科技手段对辖区水源保护区进行多方位检查。陈强告诉记者,通过无人机可以查看保护区标识标牌、隔离围栏等基础设施是否有缺失、破损,排查保护区是否存在非法倾倒生活垃圾、私设排污口、违规建设等行为。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生态环境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落实常态化巡查制度,持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加大国控水质断面环境监管力度,强化重点排污单位监管,推进污水处理厂规范化管理;组织编制师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明确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行业减排措施;对6个团场集中供热燃煤锅炉达标治理、6家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查整治、119台工业炉窑综合治理;确保错峰生产各项措施落地落实;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发展绿色出行服务;强化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多部门联合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查治理工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截至目前,七师胡杨河市水源地的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老龙口、黄沟二库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Ⅱ类标准限值要求,17家废水源企业已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与师市污染源监控中心完成联网工作,天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胡杨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污水处理厂应急池、预处理调节池等配套设施已建成。2022年,七师胡杨河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站有效运行天数340天,优良天数275天。
严格节能减排
推动低碳发展
3月20日,七师胡杨河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徐强正在胡杨河经济开发区对排污企业进行帮扶指导。徐强介绍,兵团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帮扶指导第四小组和七师胡杨河市生态环境局对辖区重点排污企业开展了为期5天的帮扶指导工作。师市生态环境局执法、监测人员全程参与帮扶指导工作,与帮扶小组专家学习交流,在学习交流中拓宽思路,提高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期间,帮扶指导小组按照排污企业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要求,通过资料核查、现场走访、现场抽测、线上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进行帮扶指导并现场打分,为企业把脉诊断,协助企业解决在线监测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并对企业完善自行监测方案、规范开展自行监测、自动在线监测设施运行、环境信息公开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同时,检测机构工作人员对废气排放口开展排放检测和对比检测。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逐步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七师胡杨河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完成2021年度师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开展第二个履约周期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核查。通过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3860万元,用以支持锦疆热电、华仪锦龙、锦龙神雾三家电厂实施燃煤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严格审批管理,严把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准入关。
同时,七师胡杨河市在保障能源安全前提下,加快煤炭减量步伐,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奎屯河引水工程一二级18.1万千瓦梯级电站项目、34万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80万千瓦风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截至目前,该师市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到13.8%。
七师胡杨河市推进年度清洁取暖工作,按照《第七师胡杨河市“城中村”散煤治理工作方案》,以洁净型煤替代和清洁利用、联片集中供暖、煤改气、煤改电、建筑节能改造为主要措施,实现散煤减量。
《兵团日报》(2023年4月6日第5-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