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3个团场、2个连队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和超亿元村
入选“国字号”,为什么能?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秦俊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兵团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将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推模式、创品牌,“一村一品”工作呈现规模稳步扩大、产业日趋聚集、品牌效应显现、增收效果明显等特点,一幅农业增效、职工增收、团场连队增色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和超亿元村名单,兵团3个团场、2个连队入选,其中,入选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名单的团场及主导产业分别是,一师五团(天玉山苹果)、十团(大漠红枣)、十三团(伊人三枣);入选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名单的连队及主导产业分别是,六师一〇三团八连(甜瓜)、八师一四二团良种连(生猪)。
这些团场和连队缘何能入选“国字号”?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探究竟。
六师一○三团八连职工在装运甜瓜(资料图片)。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这个连队2022年甜瓜平均亩产值达4000元,连队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王德江 摄
产业再造 从“传统种养”到“产值过亿元”
距离阿克苏市56公里,有一座苹果乐园——一师五团沙河镇。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条件,使这里出产的苹果闻名遐迩。
这两天,位于五团沙河镇的陕西方旭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高标准矮砧苹果示范园内,工人们正忙着修剪苹果树。
“别看这些果树个头不高,但明年就可以挂果,后年就能有相当的产量,这得益于我们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公司技术人员马厚泽说,“与传统种植技术相比,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具有明显优势,比如阿兹特克这个品种,种植时不需要套袋,苹果的商品率就可以达到85%以上。”
以前,五团沙河镇以传统种植为主。近年来,团镇通过改造旧果园,兴建高标准示范园,加强仓储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苹果品质和产量,走上了苹果产业化发展之路。目前,该团苹果种植面积近7万亩,总产值达18亿元。
五团沙河镇党委书记、政委张伍平说:“今年,我们将积极申报4.9亿元的苹果全产业链项目,持续推进1万亩老果园提档升级,与果业龙头企业合作打造‘天山玉果’品牌,进一步提升苹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走进八师石河子瑞欣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养猪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宽敞整洁的标准化圈舍,圈舍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藏香猪悠闲地吃着饲料。目前,该公司有3万头生猪存栏,采用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将猪粪制成生物菌肥,实现了猪粪无害化处理。
“养殖单元标准化,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工,减少了把病菌带入猪场的概率,使得仔猪的育成率大大提高,比传统养殖轻松多了,收益也更有保证。”石河子瑞欣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养猪场负责人王庆东说。
八师一四二团良种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王磊告诉记者,良种连已有30年的养殖历史,目前拥有4个相对独立的万头封闭型工厂化养猪场,共有圈舍17栋1.57万平方米。养猪场周围均设有2.5米高的围墙和防疫沟,建有绿化隔离带,排污全部采取暗排方式。
“依托‘无公害生猪’的品牌效应,连队党支部大力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重点抓品种改良、三元杂交、人工授精等技术的推广。同时,做好环境调控和营养保障工作,形成了先进的网床产仔、高床育仔、全进全出工厂化管理模式。”王磊介绍说,通过科技带动,良种连生产的育肥猪,以肉质好、出肉率高、生长期短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迅速占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北屯等重点城市市场。2022年,良种连实现产值超亿元。
在一师十三团阿拉尔市红鑫源枣业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经过一道道工序的商品红枣“流”出生产线(资料图片)。近年,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推动”,十三团致力打造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产品研发于一体的红枣全产业链条,推进实现枣业富民。 王诚 摄
业态重塑 结构调整引领群众增收致富
眼下正是大棚蔬菜收获的时节,走进一师十团十三连阿拉尔市锦绣家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见40多座蔬菜大棚内绿意盎然,翠绿的黄瓜挂满藤蔓,种植户正忙着采摘、分拣、打包、搬运、装车,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大棚种植每亩净收入近1万元,每座大棚年产值10万元,今年仅蔬菜一项,预计产值就接近百万元。”这家合作社的理事长寇晓燕说,合作社还种植了草莓、樱桃等水果,2022年产值接近4000万元,帮助了近百户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2018年,十三连内引外联成立了多家种植合作社,集中3000多亩土地开展规模化、多元化经营,重塑农业业态,提高土地亩均收益,让职工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这几年,十三连依靠能人带头,发展樱桃、草莓、香梨、苹果等特色农业种植,让职工群众富了起来,2022年,迈入了亿元产值连队行列。”十三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汪天明说。
近年,一师十团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三化”建设成果,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在种植棉花、红枣、香梨等经济作物的基础上,引导职工群众发展设施农业,推动形成“一团一品”“一连一业”特色产业集群,蹚出了一条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统一,人居环境与产业兴旺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日前,素有“中国甜瓜之乡”美誉的六师一〇三团1.5万亩甜瓜种植工作全面展开,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去年我种的是‘蜜黄金’和‘黄八六’,亩产达到4000公斤。今年我准备扩大种植面积,错开甜瓜成熟期和销售期,争取更好的收益。”一〇三团八连职工黄朝平说。
一〇三团八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王洪兵介绍,八连每年种植订单甜瓜2500亩以上,产品主要销往广州、上海等地。2022年,连队种植的甜瓜平均亩产值4000元,实现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
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优势,近年来,一〇三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甜瓜种植面积,严格按照有机果蔬标准进行种植,坚持走精品路线,进一步打响了甜瓜品牌,实现职工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为提高商品瓜的竞争力,该团职工还探索出甜瓜多种种植模式,春提早、秋延晚,延长甜瓜销售期。从传统种植到滴灌种植、再到现在的设施冷棚种植,从陆地点种到小拱棚地膜、再到现在的冷棚立体栽培,农业科技正源源不断地为一〇三团甜瓜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〇三团党委常委、副团长魏久华说:“我们将持续在甜瓜产业提质增效、‘三品一标’建设上做文章,打响‘土’‘特’‘产’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同时依托一年一度的甜瓜文化旅游节,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步伐,以甜瓜品牌创建带动连队产业振兴。”
一师五团二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杨萍(右)在果园里了解果农收成情况(资料图片)。通过改造旧果园,兴建高标准示范园,加强仓储设施建设,五团苹果品质和产量实现双提升。 李康 摄
利益联结 职工参与延链补链强链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兵团各师市在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品牌,确保职工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5月3日,在一师十三团万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副理事长曾启彬的枣园里,工人们正给枣树追施农家肥,为红枣质优丰产提供“有机营养餐”。
曾启彬告诉记者,联合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职工”模式,吸引了大批职工加入。目前,联合社共有社员600多人,枣园3万多亩,占十三团红枣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
红枣种植业是十三团幸福镇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十三团幸福镇致力打造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产品研发于一体的红枣全产业链条,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推动”,形成发展合力,助推实现“枣业富民”目标。2022年,十三团红枣生产产值超过12亿元,加工产值超过4亿元。
此外,十三团幸福镇党委还引入红枣“保险+期货”金融服务模式,为农户种植红枣“兜底”保价。这一模式在十三团落地实施以来,为枣农稳定增收保驾护航,让大家的腰包更鼓了,幸福感也更强了。
“一年收入近20万元,我是越干越有劲!”六师一〇三团八连职工张新军开心地说,“去年我和广州客商签订了100亩的订单合同,亩产甜瓜2.5吨,亩产值达到4000元。今年我继续跟他们合作,种了150亩甜瓜,争取亩产达到3吨!”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〇三团持续在甜瓜产业打响区域化品牌、推动特色化发展上下功夫,探索出“党支部+甜瓜协会+合作社+职工”的创业致富模式,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精细化、系统化、全追溯管理,逐步打造出万亩精品田、精品园、精品瓜,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推进“一团一业”“一连一品”示范村镇产业振兴的实践中,记者发现,兵团的十亿元镇、亿元连大都建立了“党支部+产业合作社(连办企业)+职工”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师十团十一连通过“两委”带头、职工自愿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合作社。2021年,连队“两委”、职工入股,建起了金银花加工厂,依靠加工厂,十一连实现产值1亿元,步入一师阿拉尔市“亿元产值连队”行列。2022年,十团依托大漠红枣特色产业,实现产值超过10亿元。
“发展产业,先要找准产业、连队与职工的利益交汇点,把职工群众致富放在首位,连队经济才能得到蓬勃发展。”王洪兵说。
……
如今,兵团的一个个团场连队蹚出了一条以品牌带动乡村发展的强农新路径,通过特色产业富起来了、强起来了,富民强村的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