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护士节|兵团:白衣为甲 护佑健康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3-05-11 12:17:04 作者: 编辑:曹强 责任编辑:钟新

白衣为甲 护佑健康

编者按

是护士用对生命的热爱,践行着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誓言;是护士用坚定的目光,给了患者祛除病魔的信心;是护士用精湛的护理,拂去了患者术后的伤痛。护士就像身披盔甲的战士,经常忙碌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在国际护士节到来之前,本版特别推出4位优秀护士的感人故事,以飨读者。

裴晨晨:我最大的快乐是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娅莉

裴晨晨(左)在检查护士交接班记录(资料图片)。 徐秋霞 摄

早上9时30分,裴晨晨在晨会上将当日工作细致安排,确保白班护士全面直观了解患者的情况。八师石河子绿洲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裴晨晨忙碌的一天就此开始。

在八师石河子绿洲医院住院的患者主要以精神病患者为主,多数患者对自身疾病无认知能力,有的兴奋躁动,有的痛苦抑郁,他们对什么事都无兴趣,个别患者还有伤害他人的行为。这意味着,在这里工作的护士,除了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外,必须有超强的沟通技巧与耐心,更要24小时紧盯患者,时刻防范意外发生。

“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平时与常人无异,发病时不受控制,使得护理工作难上加难。”裴晨晨说,精神病患者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只是病魔让他们失去理智,他们比常人更需要关爱。

脸上始终保持微笑的裴晨晨,每天和精神病患者打交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一次她在给患者做治疗时,患者突然一脚把她踢倒在地,痛得她直冒冷汗,过了许久才站起来。像这样挨打的事在精神病科并不鲜见,至今,裴晨晨的胳膊、脚等部位还有患者留下的“印记”。

12年来,裴晨晨始终奋战在精神病科临床护理一线。她坚持用大爱守护精神病患者的心灵,把精心呵护患者看得高于一切,把患者当作家人,和他们相处的时间超过了和自己亲人相处的时间。

“部分患者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不能回家,他们把医院当成家,我和同事每天都会陪他们聊天,鼓励他们安心住院,配合治疗,有时还会组织他们一起看书,跳舞。”裴晨晨说,“我们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有的患者老年痴呆或意识不清,大小便无规律,甚至把粪便弄到衣服或身上。每次发现这类情况,我总会主动上前脱去患者的脏衣服,撤下被单,打来温水清洗。”

“我最大的快乐是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 多年来,裴晨晨不知帮助过多少患者,帮他们打水、买饭、买水果,帮他们打开心结,找回自我。“你给患者多少关爱,就能收获多少幸福。”裴晨晨说。

沈永刚:时间就是生命,一分钟都不能耽搁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娅莉

4月7日下午,沈永刚(右)受邀在五家渠第二幼儿园举办急救知识讲座时,给一名教师传授急救方法。 沈永刚 提供

5月5日,一辆救护车载着一名急诊患者驶入院区,此时急诊科人员已做好抢救准备,经过紧张抢救,患者终于苏醒,转入观察室。

这一幕是六师医院紧急救援中心日常抢救患者的场景,也是沈永刚每天重复着的工作。

沈永刚是六师医院紧急救援中心副护士长、六师医院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队长,中国红十字会师资培训师。他曾被评为“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对于急诊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一分钟都不能耽搁。2013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沈永刚,在出诊一名六师共青团农场的心梗患者时,因为路途远,错失最佳救治时间,他和同事经过一个多小时心肺复苏,也没能将这名患者的生命从死神手中抢回来。自此以后,普及急救知识成为沈永刚的心愿。

2015年,经过多次培训学习后,沈永刚申请加入了五家渠市红十字会,成为一名急救员。2019年,他参加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师资培训班,回来后参与了自治区应急救护培训师志愿服务活动。

“有不少患者由于在入院前没有正确进行自我救治而失去最佳抢救时机,所以我想力所能及地多开展一些心肺复苏、外伤包扎等应急处置培训活动,以提高民众自救和互救能力。”作为六师医院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队长,沈永刚总是积极参与急救知识社会化普及活动。

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沈永刚都会利用周末及节假日,走进社区、学校、企业,手把手给大家传授急救技能,讲授急救知识。

应急救护不但具有一定专业性,而且培训对象涉及各类人群,大家的接受能力有强有弱,为了每一次培训都能让更多人受益,沈永刚千方百计加强课程趣味性,讲课时力求声情并茂,深入浅出。

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的是,经过培训,不少人已懂得应急救护。有一次沈永刚结束了在六师五家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举办的急救知识讲座后,一名特警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去年,我妈癫痫发作,摔倒时头部碰在茶几上了,幸亏听过您的急救知识培训课,在等救护车时,我按照急救顺序及时对母亲进行自救,非常感谢您!”

“这几年我们出诊时,碰到过因为被痰堵住气管、脸部憋紫的患者,家属及时把手伸进口腔将痰抠出,也遇到过心梗患者家属为争取抢救时间,及时做心肺复苏,这说明平日里我宣传的急救知识已经被大家接受,并受益其中。”沈永刚说。

7年来,沈永刚已累计开展急救知识宣传培训活动200余场次,足迹遍布六师五家渠市的角角落落。

姜婷婷:用贴心的服务温暖每一位患者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娅莉

4月28日,姜婷婷在指导患者锻炼下肢功能。 徐昌政 摄

“选择了一种职业就选择了一种生活,从我戴上护士帽那天起,就注定要无悔付出和默默奉献。”七师医院普外一科护士长姜婷婷的内心独白,浸润着坚韧的力量。

姜婷婷在临床一线已坚守11年。她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是该院数一数二的护理技术骨干。她始终坚持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做好护理工作。

“刚做造口那会儿,我心理上很不接受,多亏了姜护士长的耐心疏导、护理。现在我的生活质量和常人一样。”结肠肿瘤患者王杰(化名)出院之际,发自内心地感谢姜婷婷。

半个月前,王杰因患结肠肿瘤,在七师医院普外一科做了结肠肿瘤切除术并结肠造口。手术之初,姜婷婷与主治医生一同选择造口位置,最终为王杰选择在适于打理的侧腹部造口。手术后,突然改变的排泄习惯让王杰情绪十分低落。

患者的情绪对病情恢复至关重要,姜婷婷每天都会抽空安慰王杰,并为他讲解目前造口方式是治疗结肠肿瘤的最佳选择,对身体生理功能不会有影响,生活质量和常人无多大区别,鼓励他积极面对疾病。

为提升王杰的生活质量,做好出院后造口的护理,每次为王杰换造口袋时,姜婷婷总是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教王杰的家人清洗、护理造口周围皮肤和换造口袋的方法。姜婷婷耐心、周到的服务,使王杰逐渐接受现实,并积极配合治疗。

“想要取得患者信赖,就要用贴心的服务温暖每一位患者。”姜婷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普外一科,有不少急腹症患者常常腹痛难忍,需要更加特殊的护理。为服务好患者,姜婷婷不断向前辈请教,向同事学习,同时自己边摸索边实践,在短时间内便熟悉、明确了护理流程和规范。

多年的护理工作,练就了姜婷婷精湛的技术、坚韧的性格和优良的品质。作为科室护理工作的领头人,她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和责任护士一起交接班,了解患者病情,用无私的爱心护理着每一位患者。

没有护理安全,优质护理只能是一句空话。姜婷婷十分注重护理质量,每次都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护士,既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又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同时,她推行“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护理模式,让护士换位思考——“假如我是患者,假如我是患者家属”,不断提升普外一科护士的护理能力。

姜婷婷视患者如亲人的工作作风,赢得患者好评和社会认可,她所在的普外一科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达到95%以上。

张凯:为患者撑起生命“保护伞”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娅莉

张凯(左)和同事一起为患者进行隧道式PICC导管置入术(摄于2月2日)。 李欢 摄

日前,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简称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病床上,一位七旬患者在护士精心指导下进行坐起、抬腿等训练。这是该院重症医学科开展的护理项目——早期重症康复介入治疗,不仅能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还能促进后期康复。

这个项目是由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兼特殊护理单元科护士长、静脉输液治疗组组长张凯,发起并推广的。

“护理不仅是给患者打针、输液,更多的是与医生紧密配合,为患者提供精细化、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张凯说。

重症医学科对护士长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护士长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理论知识、熟练的专科技术,还需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等,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

“太感谢你们了,为你们高超的技术点赞。” 4月4日,张凯和同事成功为一名从乌鲁木齐市慕名而来的患者进行了EDUG技术引导下经肱静脉隧道式PICC导管置入术。

该患者因为使用抗肿瘤药物,需要留置长期静脉通道,但因上肢静脉条件不好无法置入PICC导管,每个化疗周期均需重新置入CVC导管才能完成治疗,但CVC导管置入风险高,容易发生气胸、血胸等并发症,对患者创伤更大。当患者听说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时,就从乌鲁木齐市赶了过来。

为当好患者生命之门的“守门人”,张凯带领团队为危重患者筑起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2020年,张凯和同事实施该院首例EDUG技术引导下隧道式PICC导管置入术,该项技术的成功实施既满足了患者化疗用药需求,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保证了“生命通道”畅通。2022年6月,张凯和同事又成功实施该院首例输液港植入术。

为当好团队“主心骨”,张凯的手机一直保持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为当好团队“引路人”,他注重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坚持按制度管理,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生离死别,虽然有悲伤、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感动和温暖。”张凯说,对于每个生命,不到最后一刻他们决不放弃。重症医学科的患者没有家属照顾和陪伴,张凯和同事就成了患者的“家人”。

多年来,张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与时间赛跑,只为将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他说,自己会继续用行动诠释初心和使命,为患者撑起生命“保护伞”。

《兵团日报》(2023年5月11日第5版)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