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师开发建设70周年巡礼

来源:兵团网-兵团日报时间:2023-06-05 11:19:13 作者: 编辑:陈禧千子 责任编辑:曹强

璀璨明珠耀塔河

——一师开发建设70周年巡礼

江 珊

俯瞰一师阿拉尔市(资料图片)。官跃志 摄

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七团依托3000余亩设施大棚,不断壮大蔬菜产业,助力农业增效、职工增收。图为2022年11月一师阿拉尔市七团四连职工在摊晒辣椒(资料图片)。 董泰锐 摄

位于一师阿拉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天盈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隅(资料图片)。 一师融媒体中心 提供

在位于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疆臻泰纺织有限公司,工人在车间里忙碌工作(资料图片)。 一师融媒体中心 提供

一师阿拉尔市是南疆林果业主产区,尤其以红枣种植为重点产业。目前,一师阿拉尔市各类果品绿色认证种植基地超过5万亩,有机认证种植基地约3000亩,高标准疏密扩冠红枣园约300个(资料图片)。 一师融媒体中心 提供

1951年3月,八一胜利大渠开工建设(资料图片)。胜利大渠长66公里,宽29米,可灌溉40万亩农田。 蒋静善 提供

6月的南疆草长莺飞,绿水青山间,一条条宽阔的道路连接着城镇、工业园区。目所及处,产业集群与烟火气息相得益彰。漫步在一师阿拉尔市的大街小巷,如同走进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

195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步兵五师奉命集体转业,整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从此,这支曾经番号为“三五九旅”的英雄部队,在“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无缰野马”塔里木河两岸,开荒造田,揭开了兵团在南疆屯垦史上新的一页。

70年前,这里是南疆的亘古荒原。70年后,一座座新城镇在塔里木河两岸拔地而起;一个个工厂展现出戈壁荒漠从来没有的风景;现代农业引领全国……在大漠戈壁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南疆大地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鏖战荒漠创伟业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师在建设正规化国有农场的同时,大力发展水利事业。胜利渠是阿克苏老大河输往建化厂、民族农场、一团、二团,再折向东南至三团的主要输水工程。1951年3月,刚刚进疆的三五九旅718团开展大生产,首先要全力开渠引水。全体将士推着独轮车、挑着筐子运送片石,送往胜利渠沿岸砌渠道。每天清晨天不亮,战士们就来到建设工地挖土运石。一路上,歌声、笑声和脚步声汇成了一部雄壮的交响曲。

1954年8月1日,一师在沙井子垦区举行胜利渠竣工验收放水典礼。随后,在垦区内修筑上游、多浪、胜利、新井子6座平原水库,库容总量5.27亿立方米,大型引水枢纽2座,跨河输水工程1座,各级灌溉渠道8897公里。

“你们是画家,但你们不是画山画水,而是画社会主义、画共产主义。你们用勤劳的双手去开发建设,去创造财富……我们实现水利化后,就从‘老天爷’手中夺回了特权,把闸门打开就下雨,把闸门一关就放晴。我们的权力不得了啊!”这是20世纪60年代,时任兵团副政委的张仲瀚将军为10万上海支边青年描绘的兵团未来。

如今,张仲瀚将军描绘的景象已成为现实。师市的节水滴灌技术走在全国前列,精准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国内领先……一项项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昭示着师市现代农业正在做大做强。

70年风雨历程,师市农业从无到有、从艰难起步到全国领先,在戈壁荒漠上创造了发展奇迹。播种论粒、浇水论滴、施肥论克、用手机就可遥控灌溉棉田;日夜工作的农田监测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各项指标,按需施肥、打药,作物缺啥补啥……这些精准如“绣花”的农业耕作技术,为师市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如今,师市职工一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安逸地享受着精准农业技术为生产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20世纪90年代,师市将节水滴灌技术和地膜栽培技术成功“嫁接”,创造了膜下滴灌技术,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田间取消了渠道,可节约耕地5%至7%;作物生长环境得到改善,可增产20%左右;闸阀控制灌溉,使每人管理定额成倍增长。2023年,师市春播面积270万亩, 其中“干播湿出”种植技术210万亩,应用作物也从棉花延伸到小麦、辣椒、番茄、大豆等作物上。

1959年,随着塔里木的开发,一师各团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农业形势的大发展向师党委提出一个新课题,要建设一批为农业服务的工业。

几经筛选,师党委相中一块地盘作为工业建厂基地,它的名字叫吐洪托呼拉克。它处在南来北往的交通线旁,运输方便,附近是新开的胜利渠,工业用水有便利之处;它远离阿克苏市,不致造成城市污染,地质情况良好,适宜建造工厂。青松建化集团离退休多年的一些老同志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他们住地窝子,用石灰水泡骆驼刺、稻草,浸出“淀粉”充饥,他们披星戴月,日夜奋战。就这样,一师人白手起家、土法上马,在戈壁荒原建成了“小化肥、小水泥、小水电、小煤矿”,这是从军队转业为生产部队的一师自己创建的一批工业企业。

“如果没有工业的快速发展,就难以保持农业的持续发展,也难以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师综合经济实力就缺乏支撑,现代化建设就难以快速推进,屯垦戍边就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对此,一师决策层有着清醒的认识,适时做出了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师市经济社会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部署。

2002年9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阿拉尔建市。如何能使这座军垦新城迅速崛起,给一师乃至全兵团职工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是摆在师市党委面前的重大课题。

师市党委提出,要改变“以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加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大调整,发展方式战略性大转变,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把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上门招商、资源招商、政策招商、服务稳商,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2005年7月,第一家台资企业在阿拉尔市建成投产,这在自治区、兵团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2004年,师市启动建设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22年,经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3.8亿元,成为助推师市经济跳起摸高的“助推速度”。

如今,师市工业经济已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

建师70年来,一师在各个历史阶段为兵团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建立了丰功伟绩。

1966年,全师实现生产总值5060万元,比建师初期的1953年增长40.8%;2022年,师市实现生产总值380.91亿元、增长5.7%。

师市成立之初,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如今,通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师市逐步形成了纺织服装、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绿色建材三大主导产业体系,从以农业为主的绿洲经济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联动的格局。

师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发挥兵团特殊作用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兵团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善民生增福祉

“当初我们作为‘开拓者’,除了武器,仅有的两件工具就是坎土曼和斧头,每天都是顶着月亮出去干活,再顶着月亮回来休息,条件十分艰苦……”5月29日,一师十四团金胡杨镇老军垦李庆堂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初到南疆时的情形。

今年92岁的李庆堂,1958年从内地来到塔里木河南岸,成为一名兵团职工,开荒造田,再也没有离开过。

“现在住的是楼房,出门是小车,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当初艰苦奋斗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值得骄傲!”李庆堂说。

从“路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的荒漠,到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城市;从吃不饱、穿不暖到鸡鸭鱼肉随时有、瓜果蔬菜四季鲜;从地窝子、毛驴车到小洋楼、小汽车……李庆堂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一师人的骄傲。

师市70年的历史,是一部艰苦的奋斗史、奋进的发展史、辉煌的建设史,同时也是一部民生改善史。师市在巩固国家边防、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的同时,一件实事接着一件实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脚步铿锵。

在师市,一条条公路像黑色的玉带在大漠戈壁不断延伸,通达四方,连接着辖区的团场、连队,师市作为南疆兵团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得更为有力。

“现在的交通太便利了,又是火车又是飞机的,我们老年人还可以免费坐公交车呢!”7月21日,谈起师市这几年的交通发展,住在阿拉尔市新苑小区77岁的张华英老人深有感触地说。

师市成立70年来,各行各业成就斐然、人才辈出,这其间,教育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师市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学前教育是“未来工程”。从2018年起,师市教育局将全部民办幼儿园纳入学前教育补助范围,为更好实现幼有所育的目标夯实基础。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伤有所保,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如今,师市形成了基本养老、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大病、失业、工伤、生育7项社会保险,多层次、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的重大突破。2022年,师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21万人。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全面小康路上的“拦路虎”。师市深入推进医保精准扶贫,紧紧围绕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精准锁定对象、精准推进参保、精准资助参保,推进贫困人口(低保、特困供养对象、重度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

保护生态绿家园

时至夏季,师市蓝天碧水,绿地遍布,飞鸟鸣唱……此情此景,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毗邻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5月20日,在十一团花桥镇幸福泉小区散步的该团退休职工罗素芳感慨地说:“我们当初来兵团时憧憬的生活都已经实现了,特别是现在,团场树多、风沙少,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团场工作了40多年的罗素芳深刻感受到,大漠边缘的每一棵树、每一片绿叶都凝聚着兵团人的心血。

传承红色基因,师市坚持“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根据屯垦戍边需要,所属团场大多布局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边境一线。长期以来,三五九旅传人在沙漠前沿和边境一线履行维稳戍边使命的同时,当好生态卫士,建设绿色家园。

70年来,几代三五九旅传人坚持不懈与风沙斗争,开渠引水、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排盐治碱、节水灌溉。师市自2013年实施“三五九林业生态工程”以来,有效遏制了沙漠蔓延。

目前,师市在沙漠边缘、风沙一线建造了1.5万亩农田防护林、道路林、防风基干林,8.8万亩特色经济林,2.58万亩柽柳、甘草、黑枸杞等复合生态系统灌木林,林网面积达12.88万亩。在沙漠边缘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生态屏障。

在加强生态林保护和建设同时,师市还持续实施荒漠化治理,探索出“林、草、药”复合生态系统修复模式,成功种植林草药生态修复区4.75万亩。

70年来,师市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凝聚着全国人民特别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体三五九旅传人的团结奋斗。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立足新时代,师市将继续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