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兵团:吃上“旅游饭” 风景变“钱”景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3-06-15 16:24:53 作者: 编辑:曹强 责任编辑:钟新

吃上“旅游饭” 风景变“钱”景

编者按

近年来,兵团各师市、团场依托独特的资源,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特色之路,让风景变“钱景”,职工群众的“旅游饭”越吃越香。

多元增收富了职工“口袋”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朱丹丹、赵珺

6月12日,游客在十四师昆玉市一牧场的昆仑山大峡谷旅游景区内游玩。 邢永永 摄

6月,花草繁茂,走进昆仑山大峡谷旅游景区,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巍峨的雪山仿佛触手可及,羊群悠闲地吃着草,旱獭不时闪现活泼的身影。

位于十四师昆玉市一牧场的昆仑山大峡谷旅游景区拥有126万亩天然优质草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自然风光带来的独特体验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也带动当地职工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6月12日一大早,一连职工麦麦图尔迪·克热木把家中300多只羊赶到半山腰上自由觅食,他便下山到昆仑山大峡谷风景区烤肉摊工作,切肉、串肉、烤肉……麦麦图尔迪·克热木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每逢节假日游客特别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烤两三只羊。”麦麦图尔迪·克热木说,“我们放牧、烤肉两不误,去年,光靠烤肉收入就有3万多元。”

在昆仑山大峡谷旅游风景区的餐饮区内,有烤肉、拌面、抓饭等摊位,每个摊位的餐饮种类各不相同。据一牧场一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汪固良介绍,餐饮区内设置一户一种餐饮类型,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在丰富餐饮品种的同时,也避免出现同质化的竞争,目前餐饮区内有5户职工参与经营。

“我们依托风景区的自然风光,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鼓励职工就近发展餐饮业、农家乐、牧家乐,每年参与的职工群众光靠旅游,收入便可达到30多万元。”汪固良说。

位于昆仑山脚下的十四师一牧场,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高山团场。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一“牧”独大的产业结构十分严重,很多职工群众只能依靠在山上放牧为生。

为了破解一“牧”独大的产业现状,实现职工群众多元增收,近年来,一牧场以昆仑山大峡谷景区为核心旅游区,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现有的五彩泉、产羔场中心点、蓝湖生态园、百果园等景点串联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位于一牧场场部东片区的蓝湖生态园,占地面积2500余亩,曾经是一片荒漠化沙地。2017年以来,一牧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每年春季领导干部带头,广泛动员组织全场职工群众参与义务植树,目前蓝湖生态园内已经种植各类果树50.8万株,春可赏花、秋能采摘。

“我们通过打造采摘园,发展特色产业,为游客提供可以休闲游玩的场所,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一牧场农发中心负责人单高峰说,“在这里,春可赏花、夏可纳凉、秋可采摘、冬可戏雪,每年园内接待游客量达到2万人,带动长期就业30多人。”

近年来,一牧场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致力于将一牧场昆仑山大峡谷景区打造为兵团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推动全域旅游持续向好发展,不断拓宽新领域、新业态、丰富产品供给,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带领更多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特色民宿让游客感受最美乡村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珺、朱丹丹

5月16日,四师七十九团三连归园野客民宿负责人闫青在练习书法。张帅纲 摄

六月的伊犁河谷,景色宜人,广阔无垠的草原色彩更加斑斓 。

6月9日,记者在位于四师七十九团三连的归园野客民宿看到,院子内水榭亭台一应俱全,颇具田园风格,房间内布置得干净整洁,装饰精美,给人一种惬意舒适的感觉。

“这两年,团场重点打造特色民宿项目,去年5月我投资120万元,将连队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归园野客民宿负责人闫青说,“今年4月底正式开门迎客,自开业以来,受到不少游客青睐。”

民宿好不好,除了是否有别具匠心的民宿风格、独特的景观条件,游客住得是否舒心,才是重要的判断标准。

闫青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国学爱好者,在建设初期,他就将文化元素融入了民宿设计中,在为游客营造舒心住宿环境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在闫青看来,旅游市场持续回暖,游客面临更多出游选择。乡村民宿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切实提升质量,打造精品,满足游客高品质的出游体验,实现从观光到度假体验的转变。

“我们将持续提升民宿配套设施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民宿品质和经营水平,更好满足游客的高品质需求,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闫青说。

如今,“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跟团式旅游已逐渐成为过去式,在游客更有个性、更放松的旅游需求引领下,各具特色的民宿逐渐取代标准化的酒店,成为不少旅行者出游的首选。

七十九团地处尼勒克县东部山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民宿产业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近年来,七十九团党委紧紧围绕“做强现代畜牧,做活乡村旅游”目标任务,依托唐布拉、将军谷、红石头山景区等优势旅游资源,支持和鼓励连队“两委”牵头领办合作社,积极推广“合作社+企业+职工群众”“旅游合作社+职工群众”“旅游合作社+招商引资企业”等发展模式,完善团场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餐饮和星级民宿,构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目前,该团场已建成旅游合作社4家、民宿7家,投资800万元的山水庭院民宿、投资150万元的夏提民宿等5个民宿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

七十九团党委书记、政委李昆朋说:“2022年,团场共接待游客3.2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2200万元。今年,我们将继续完善团场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民宿集群发展,持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农促旅 以旅助农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珺、朱丹丹

6月10日,三师四十四团十八连职工艾力·阿布都热依木在打扫民宿卫生。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珺 摄

6月的三师图木舒克市花开似锦、绿树成荫,在位于四十四团十八连的花香唐王驿旅游景区,茂密的绿植与相继绽放的万寿菊、月季等鲜花,让这里充满生机和活力。

6月10日,在四十四团十八连的花栖小苑民宿内,四十四团十八连的职工艾力·阿布都热依木正忙着打扫庭院卫生,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客人。

艾力·阿不都热依木告诉记者,过去以种地为生的他,这两年看着连队乡村旅游热度渐涨,把自家庭院改造成特色民宿的想法悄悄萌芽,自己始终下不了决心。

了解到这个情况,连队“两委”和兵团党委党校(兵团行政学院)驻三师四十四团十八连“访惠聚”工作队队员上门积极引导,并力所能及提供帮助,坚定了艾力·阿不都热依木开办民宿的信心。

2022年6月,花栖小苑正式开张,在当地媒体的直播推介下一炮而红。“开民宿让我不出连队就多一份收入。”艾力·阿布都热依木说,“我的民宿目前有4个房间,一天收费350元,节假日前打电话预订的人特别多,现在月均增收5000元。”

位于三师图木舒克市以南直线距离约2公里的四十四团十八连,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单一,很多职工群众只能依靠种植或畜牧业为生。

为了破解单一产业现状,提高当地职工群众收入水平。近年来,四十四团十八连大力推进以农促旅、以旅助农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大漠风情、千年胡杨、唐王城遗址等资源,围绕生态游、乡村游、文化游建景点,打造花香唐王驿旅游景区,让游客在连队就能享受到欢乐花海、悦心游乐园、花栖小院等集吃、玩、住为一体的服务。

如今,十八连花香唐王驿旅游景区已逐步形成“民宿民居+农家乐+创业园”的乡村旅游模式,现有集观光、美食、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解决了部分职工群众就近就业的需求,促进连队职工群众稳定增收,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有序发展。

“我们希望更多连队职工群众能吃上‘旅游饭’。”四十四团十八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姚生庭说。通过不断打造采摘、垂钓等体验型旅游项目,十八连已带动400余名职工群众受益,人均年增收2.5万元。目前,连队正对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道路等进行提升改造,美化环境,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

“渔家乐”乐渔家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朱丹丹、赵珺

6月5日,在二师二十五团三连的博斯腾湖芦花港景区内,游客在荡秋千。李嘉成 摄

6月,二师二十五团芦花港景区游人如织,快艇、游轮驰骋在清澈见底的湖面上,岸边游客们尽情玩水,享受夏日的清凉。

位于景区旁的渔家乐也是游客盈门,“来芦花港景区肯定要吃鱼,豆腐烧鲶鱼、红烧草鱼块必不可少,现剖现做的鱼,鲜香!就喜欢这个地道的味道。”6月12日中午,二十五团居民胡昌庭的渔家乐迎来了一桌“老朋友”,来自库尔勒市的游客张宏琴带着家人在游玩过后又来到渔家乐享受美味。

“谢谢老顾客的支持,一定安排得好好的。”胡昌庭和员工在店里不停张罗,喜悦挂在脸上。

热闹的可不只是当天。今年以来,渔家乐人气不断上涨,让胡昌庭倍感惊喜。“今年开年以后,陆续来了不少游客,尤其是节假日和周末人比较多,最多的时候,店里的桌子都坐满了,旅游旺季的到来让渔家乐也红火起来了!”

早在20多年前,胡昌庭就瞄准当地旅游行业发展前景,加上芦花港景区少有供游客吃饭的地方,2000年,他便把自家的渔家乐从博斯腾湖大河口景区搬到芦花港景区。说起游客体验渔家乐,胡昌庭笑着说:“好山好水,城里人爱往湖边跑,游客玩完总想吃当地有特色的美食,这也是我开办渔家乐的原因。”

“芦花港景区天然的自然风光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因水而生的美景、美食、文化,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好生态、好风景结合好味道,让我们吃上了‘旅游饭’,既发展了经济,也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胡昌庭说。

随着游客增多,胡昌庭在渔家乐内新增了观景台、烧烤区和水上快艇等项目,让游客体验多元的渔家生活。2011年,胡昌庭注册成立了博湖县昌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旅游、餐饮服务。

2018年10月,一条全长11.7公里、双向4车道、直通景区的公路正式通车。看到路通了,胡昌庭又投入400多万元重新规划翻新渔家乐,建起了一座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生态园,在景区沙滩上铺设了道路、新建了水上娱乐设施和露营基地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避暑游玩。

“路通了,游客多了,生意也越来越好了。”胡昌庭笑着说,“目前,我们日接待游客在600人左右,景区吸纳连队职工群众就业30余人。”

近年来,二十五团依托芦花港景区的生态、区位、文化特色优势,以创建全域旅游景区为契机,着力打造“1+N”旅游产业链,围绕“一心、一轴、一游线、多片区”旅游规划,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建设康养旅游、水上娱乐、生态农业、种养体验、果蔬采摘、户外运动等多种特色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迈上新台阶。

《兵团日报》(2023年6月15日第7版)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