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把一生献给绵羊育种事业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3-06-15 16:24:53 作者: 编辑:曹强 责任编辑:钟新

把一生献给绵羊育种事业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军权

6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中国细毛羊之父”刘守仁因病医治无效,在石河子逝世,走完了89年的人生历程。

作为我国著名羊与羊毛学、绵羊育种专家,他先后培育出“新疆军垦型细毛羊”和“中国美利奴(军垦型)”2个新品种及9个新品系,创立了血亲级进育种理论及一整套品系繁育的方法和品种品系齐育并进的技术,丰富了我国绵羊品种结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家多项空白。作为一名教授、院长,他悉心育人、甘为人梯,对我国绵羊育种事业发展和绵羊育种领域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扎根边疆近70年,刘守仁把一生献给了国家绵羊育种事业,留下了一笔笔丰厚而宝贵的科研和精神财富。

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5年11月,农八师紫泥泉种羊场。一辆大卡车缓缓停下,一位青年跳了下来,个头不高,身形单薄。这就是21岁的刘守仁。

当年7月,刘守仁从南京农学院毕业后,他在分配志愿书上写下“到最艰苦的地方,干最艰苦的工作”。刘守仁被分配到新疆八一农学院,他提着两箱书,一路西行,颠簸数十天来到乌鲁木齐。

教了2个月书,他觉得乌鲁木齐还不算边疆,条件也不算艰苦,于是向上级申请到最基层去工作,执意到这个深山牧场当技术员。

初次见到他的牧工满脸疑惑:这个大学生,能待下去吗?

刘守仁认为,“边疆是个大舞台,基层是一片广阔天地,群众有着丰富的经验,场长、牧工、同事都是我的老师,要与大家打成一片。”

人们发现,他们眼中的“文弱书生”逐渐变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牧羊人”,皮帽子、皮筒子,腰系一根毛绳子,手拿一根马鞭子。唯一与众人不同的是,刘守仁的马褡子里始终装着绵羊育种方面的书和其他资料。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毛纺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急需细毛羊,用其细毛做纺织毛料,但国内没有培育出来,只能依赖国外进口。

紫泥泉种羊场虽然名叫“种羊场”,其实并无优质“种羊”。牧工们放养的大多是属于粗毛羊的本地土种羊,土种羊虽然耐高寒、耐粗饲,登山攀岩行动麻利,但个头太小,毛粗、色杂且产量低。羊毛只能捻粗绳、卷土毡,不能用来纺织高档毛料织品。

当时,种羊场购进了几只阿尔泰细毛羊,可这种羊虽然体大毛细,但适应不了当地气候,连生存都很困难。

身为畜牧技术员的刘守仁下定决心解决这个难题。于是,在种羊场的一间土屋里,他开始实验,要把阿尔泰细毛羊羊皮“披”到土种羊身上。

坚守初心,为祖国培育出最好的羊

一场瞄准世界前沿的“长跑”开始了。

坚守“为祖国培育出最好的羊”的初心,白天,刘守仁拿起皮鞭学放羊,熟悉绵羊习性。晚上,他挑灯夜战,深学细研遗传学与选种知识,收集整理阿尔泰细毛羊的类型和谱系。

为解决育种实践中的一个个难题,刘守仁一点点摸索、一关关攻克。没有实验室,墨水瓶当试管,铁皮、竹片当实验工具,放大镜当显微镜,镊子当计数器,他瞪大眼睛数1平方厘米有多少根羊毛,一数就是三四个小时,直到双眼酸痛、泪水不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梦寐以求的新品种诞生了。1968年,刘守仁培育出真正属于中国的细毛羊优良品种“军垦细毛羊”,结束了我国没有细毛羊的历史,打破了国际育种界培育新品种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局面。

“军垦细毛羊”培育成功后,刘守仁又有了新目标——把国际顶级的澳洲美利奴羊的皮毛“披”到军垦细毛羊身上。

又是十几个春秋。1985年,中国美利奴羊(军垦型)通过国家鉴定,羊毛达到国际优质毛纺原料水平。

伴着日出日落,在日复一日早出晚归中,刘守仁先后培育出“军垦细毛羊”和“中国美利奴羊(军垦型)”2个新品种、9个新品系,创立了“血亲级进育种”“品种品系齐育并进”“三级繁育体系”“综合特培”等育种新方法,缩短了科研和育种周期,其科研创新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累计向25个省区输送优质种羊32万只,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于贡献突出,荣誉也纷至沓来。从全国科学大会受表彰,到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从全国人大代表,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从“全国劳动模范”,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边疆热土不曾忘记这位赤子流下的每一滴汗珠。

像一束光,呕心沥血带团队育新人

刘守仁非常注重培养人才。1988年9月,刘守仁调入新疆农垦科学院担任院长。上任之初,全院没有一名博士。想办法引才,却留不住,那就自己培养!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刘守仁开始在南京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等院校带博士生。

刘守仁还多方联络,送博士生去北京、上海等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或与当地导师联合培养,让同学们尽快打开科研视野。

2000年,刘守仁筹措资金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他迫切地希望新疆农垦科学院能有更多人才。为了让年轻人尽快成长,刘守仁为实验室每个人量身定制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具体到每个月要做什么、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参与哪些实验项目,哪些方面还有待加强……

石国庆是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也是刘守仁的弟子。“2001年,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一行4人去读了博士。”石国庆说,刘守仁院士爱才惜才,想尽办法给年轻人机会。

在一次优质细毛羊的选育、培育与推广科研中,刘守仁带着学生完成该项目的一大半后就退出了。科研成果的名单上少了刘守仁的名字,他就这样把成绩和荣誉让了出来。

刘守仁说:“你们放心,我不是打退堂鼓,也永远不会打退堂鼓,我只希望事业的接力棒能一代代传递下去。”

从零硕士、零博士到较为完整的硕、博人才架构,刘守仁用各种方式推进新疆农垦科学院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团队建设,因为他知道,这才是绵羊育种未来与希望的保证。

在刘守仁的感召下,一股科技力量凝聚在此。十几位从大城市深造回来的博士凝聚在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酝酿着新的突破。2016年,以刘守仁为首席科学家的省部共建绵羊遗传改良与健康养殖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该院,更是给了这个团队无尽的力量。

“我们正在用新技术培育一个新品系,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新疆白’!”近几年,深受病痛折磨,刘守仁一直住院治疗,但他依然牵挂着他的羊。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他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代科研人员沿着他的足迹,在绵羊育种事业上持续探索。

《兵团日报》(2023年6月15日第1版)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