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兵团: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3-06-15 16:03:19 作者: 编辑:曹强 责任编辑:钟新

坚守匠人底色 热情拥抱市场

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敏、马燕

兵团猛进秦剧团演奏员为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六小学学生讲解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摄于6月12日)。 兵团猛进秦剧团 提供

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内,讲解员古力加玛力(左一)为游客讲解土陶烧制技艺(摄于6月14日)。 张仲虎 摄

石河子市八毛凉皮品牌创始人姚海林(前排右)在讲解凉皮制作技艺(摄于6月10日)。 恩克 摄

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兵团主场活动中,六师芳草湖农场居民张想银(后)售卖手工编织产品(摄于6月9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燕 摄

捏面塑、浇糖人,豫剧、迷糊戏表演,抖空竹……6月9日,六师五家渠文化中心广场上,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兵团主场活动拉开帷幕,非遗传承人们在现场展示、教学,引得游客纷纷驻足。

坚持以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近年来,兵团不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目前,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项、兵团级非遗项目38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兵团级非遗传承人15人;建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兵团非遗主题展览馆各1个。

如何让非遗在更好地保护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并喜欢上非遗?让我们一起看看兵团是如何做的。

“零距离”体验 感受非遗魅力

三师图木舒克市利用自身文化资源特色和优势,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将非遗的体验性、文化内涵与旅游体验联系起来,不仅让古老非遗绽放光彩,也让旅游有了温度和深度。

做胚、塑形、晾晒、上釉……6月11日,兵团首座非遗主题展览馆——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里,许多带着孩子的游客在陶艺师刘克林的指导下,认真制作土陶茶具。不一会儿,一个半成品便完成了。

“这里的土陶很精致,很有民族特色,没想到这门古老的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保护和传承。”第一次参观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并体验土陶制作工艺的广东省游客苏丹说。

“今年截至目前,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除了参观欣赏外,游客还可以动手体验,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馆长金红伟说,开馆以来,该馆以独具风格的建筑设计和现场土陶烧制体验,吸引了许多游客。

土陶是人类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流传于三师图木舒克市的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在众多的制陶法中别具一格。从技艺到图案、形制上深受龟兹文化影响。其制品造型丰富,极具个性和表现力,艺术观赏价值很高。

在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有土陶工艺品展览室、土陶技艺传承培训教室、土陶烧造窑及游客体验窑。在土陶工艺展览室,游客可以通过文字、实物、图片了解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在传统土陶烧制区,建有4座仿古土窑,配有现代化制陶设备,能够满足土陶制品爱好者的体验需求。

“制作陶器最重要的是陶泥。我们制作土陶,用的都是本地陶泥,黏土质地细腻,制作土陶的上好原料。”刘克林说,在制作陶器前,要先把土块砸碎,筛去杂质,再配上水泡浆,经过踩、揉等工序后,在阴凉处放置一至两天,再手工拉坯翻模成型,之后粘接耳、把、环等,待泥坯晾干后再进行雕刻或彩绘纹饰、上釉色,最后烧制成型。

“目前,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可烧制壶、盆、盘、碗、瓶、缸等多个土陶生活用品。”金红伟说,馆里出窑的彩陶最吸引游客,每出一窑,都会被一抢而空。

盘活资源 传承增收两不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通过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班,练技术,强本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增收渠道,大家依靠勤劳双手,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

6月9日下午,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兵团主场活动中,六师芳草湖农场居民张想银带着自己编织的帽子、鞋子、手机挂件等50多款手工编织产品向游客们展示和销售。

“这些帽子都是手工编织的,又遮阳,又好收纳,喜欢的话可以试戴一下。”张想银向前来参观的顾客介绍道。

2018年,张想银报名参加了社区举办的手工编织培训班的学习。在培训班上,来自对口援疆省山西的手工编织老师向学员们展示了精湛的手工编织技术,这让张想银十分着迷。因为喜爱手工编织,在学习的过程中,她积极主动,举一反三,经常与老师交流,课余时间也上网查阅资料,尝试动手编织鞋子、帽子等物品。

随着编织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两年,张想银也开始带徒弟,把自己的编织技术免费教给更多的职工群众,把大家制作的各类手工编织品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增加收入。

看到手工编织产品广受欢迎,张想银在团场开了一家手工编织品店,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售卖自己编织的产品,很多款式新颖的手工编织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张想银说:“从开业到现在不到7个月的时间,销售额有4万多元。”

如今,非遗产品和创业紧密结合,与职工群众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6月10日,石河子市八毛凉皮品牌创始人姚海林正在八师人社局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班上,向参加培训的50多名学员教授凉皮制作技术。

姚海林作为石河子凉皮制作技艺兵团级非遗传承人已经从事凉皮制作行业28年,多年来,他不仅靠着这门技术创立了自己的凉皮品牌,开了50多家加盟店,还积极教授凉皮制作技艺,帮助300余人创业就业。

“能靠着小小凉皮干出一番事业,还多次受邀担任石河子凉皮制作技艺老师,培训出这么多学员,帮助大家就业增收,让石河子凉皮走出新疆,走向全国,我感到特别荣幸和自豪。”姚海林高兴地说。

转变思路 弘扬传统文化

台上,兵团豫剧团的演员们水袖长舞、姿态优美,尽显豫剧风采。台下,数百名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6月10日,兵团豫剧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豫剧”走进石河子大学,并与文学艺术学院戏迷票友协会共同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戏曲专场演出。

《挡马》《抬花轿》《梳妆》《八仙斗白猿》等经典折子戏,演员们深厚的唱功和精彩的表演让同学们大呼过瘾,掌声、喝彩声不断。

演出开始前,兵团豫剧团演职人员还为学生化妆,进行头饰和服装的戏曲装扮。石河子大学戏曲社的学生们现场演绎了京剧《江姐》《铡美案》等经典折子戏,传统戏曲文化的艺术魅力在学生们的身上绽放光彩。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2021年,兵团豫剧团申报的豫剧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单位,兵团豫剧团承载着豫剧在新疆的传承推广责任。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今年上半年,兵团豫剧团先后赴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师可克达拉市、九师白杨市、七师胡杨河市、六师五家渠市等地演出,行程4万余公里,为近7万人次观众送上精彩演出,深受职工群众喜爱,不仅丰富了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进一步打通了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戏曲历史悠远,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里面所蕴含的磅礴力量,有助于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认知和共同的情感,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兵团豫剧团副团长李二伟说。

6月12日,兵团猛进秦剧团新疆秦腔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在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六小学挂牌。这已经是兵团秦剧团挂牌的第15个非遗传承实践基地。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是古老而又丰富的四大声腔之一。2014年11月19日,兵团猛进秦剧团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疆秦腔传承保护单位。

从2021年开始,兵团猛进秦剧团演员张红梅在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六小学学生中推广秦腔。开始只有21名学生报名学习,经过近3年的不断努力,如今,已经有150名学生学习秦腔。

猛进秦剧团副团长张斌表示,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将始终牢记文艺工作使命,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让更多青少年爱上秦腔。

《兵团日报》(2023年6月15日第5版)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