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兵团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不断发力,努力打造城乡和谐的田园式家园——
和谐家园 美美与共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沈元赓
棉铃繁盛,瓜果飘香,职工忙碌,这是盛夏兵团的田园风光。
“百鸟的鼓噪声中,传来马达的声响。”城镇的脉动,可以感知奋进的力量。
“打造城乡和谐的田园式家园”。一年前,在八师一四三团花园镇广场上,习近平总书记同兵团干部职工群众亲切交谈。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谆谆教诲激荡回响,激励着广大干部职工群众锚定目标,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从水绿山青到产业兴旺,从便利便捷到富裕富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为现实。
航拍六师五家渠市一隅 (摄于6月21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生态优先 连队和美
绿树成荫、百花争艳,八师石河子总场清泉集十一连虽不是景区,但不乏游客来到这里观光。
红的圣女果、草莓,绿的黄瓜、丝瓜……十三师红星一场三连的设施大棚内,一派丰收的景象。
“在连队生活,日子更有奔头。”王飞从小在红星一场长大,大学毕业后,回到连队种起了多肉植物,连队交通更便捷,环境更优美,让他工作和生活都格外舒心。
一年来,兵团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完成大部分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五师双河市跻身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3个团场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
直面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职工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问题,兵团以连队人居环境整治为小切口,深入推进“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和“厕所革命”。截至2022年年底,兵团新建连队户厕5537个,连队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9%,78.2%的连队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
从改水改厕、道路硬化、洁化净化、绿化亮化着手,再到农房改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公共服务完善……随着“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序推广,一个个具有军垦特色风貌的美丽连队正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发展美、风景美向风尚美、形态美向制度美转型。
四师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老师为学生讲解软笔书法技巧(摄于5月19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摄
以业为基 活力奔涌
花海如潮,芬芳弥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师七○团伊帕尔汗薰衣草观光园内,欢笑声、快门声此起彼伏,花香串联起美景和产业。
晚风习习,风沙不在,以建设生态之团为定位的二师三十一团,37万亩林地中香梨、红枣长势良好,生态美、产业强、职工富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鱼米之乡,田园小镇,以稻田为核心,四师六十八团通过“旅游+”模式,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好生态催生新业态,和美连队孕育美丽经济。在兵团,一批农业“链主”企业迅速成长壮大。
2022年,兵团获批创建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棉花)、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兵团国家级、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35家,涌现了一批产值30亿元以上的团场和超亿元产值连队,各类农工合作社总数达6470家,带动职工群众迈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走进十三师新星市,一切都是崭新的,成立2年来,源源不断汇聚而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22年6月,阿拉尔塔里木机场通航,一年来,陆续开通多条疆内外航线,旅客吞吐量累计达15.5万人次。目前,兵团铁路通达的城市7个,其中开通客运业务的城市5个,建成支线机场3个、通用机场10个。2022年,兵团环塔里木盆地垦区城镇圈、天山北坡垦区城镇带、沿边垦区城镇带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发展迈向高质量,区域城镇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城市的发展引领、辐射和带动着团场连队。便捷的交通打通了人流物流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基础设施完备,政策红利足,企业信心满。“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职工”的模式,让千家万户小生产拥抱千变万化大市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创意……放眼团场、连队,新产业、新业态红红火火,走出一条“美丽生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数据显示,2022年,兵团连队居民收入增速较城镇居民快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二师二十九团园九连休闲采摘园内,种植户采摘圣女果(摄于5月9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摄
要素融通 城乡融合
从记者到农人,一师十三团赵闫的“雁归”,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激活了一师阿拉尔市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赵闫注册的阿拉尔市叁颗枣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5名社员。如今,该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100多户枣农实现增收,销售30多种干鲜果品。
人气旺、活力足——连队成了青年人才逐梦的地方。
城乡一体,交通先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城乡客运适老化、巡游出租车电召服务,“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一个个扎实项目,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支点。
2023年,兵团将改建农村公路334公里,维修农村公路1099公里,新增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团场10个,建设23个县级客运站、乡镇运输服务站。农村公路愈发“走得好”“走得畅”。
和美乡村离不开公平普惠的公共服务。
“小病团场看、大病不出师、康复回社区”。2022年,兵团不断完善医共(联)体一体化运营机制,持续组织19家兵团、师市医院对口支援40个边远团场医院,158家团场医院、767个连队卫生室实现跨医疗机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
学有所教,从“有学上”到“上好学”。2022年,兵团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团场教师生活补助相关政策,下达专项财政补助资金,惠及教师8110名。一栋栋美丽的校舍拔地而起,一间间设施完备的实验室投入使用,更多名师走进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优质的课程通过互联网传入偏远地区……
随着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更多向团场、连队集聚,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
兵团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宋秀民表示,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团场(镇)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职工群众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正在逐步实现。
以文化人 和谐善治
在荒漠戈壁建家园,“绿”是兵团发展的底色。“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红”是兵团人精神的底色。一“红”一“绿”映照着的和美连队,是职工群众的栖身之所,更是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
6月30日,八师一五二团军垦第一连升级改造后正式开园,当天接待游客近千人次。
夜幕降临,十四师二二五团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热闹起来,伴随着轻快的音乐,人们跳着欢快的广场舞,小孩儿追逐嬉闹,青少年阅读“充电”……
把红色文化传承好,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职工群众闲暇时,有了“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
兵团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团场、连队倾斜,兵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连队文化站)已具备书刊阅览、节目排练、书画展览等综合服务功能。截至2022年年底,兵团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8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453个,实现师市、团场(镇)、连队(社区)三级全覆盖,打通了服务职工群众“最后一公里”。
场地就是阵地,兵团坚持党建引领,以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走进五师八十一团三连,连队规章制度贴在连队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上。“自从连队制定了连规民约,职工群众的自觉性提高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邻里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人人争做好人好事。”三连职工丁国全说。
职工群众的事大家商量着办。职工群众“说事、议事、主事”,制定和推行连规民约。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汇聚起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几个板凳、几本民情日记,连队“两委”与职工群众围坐在一起开民情例会,听民声、问民计、访民情,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
兵团加快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基层连队(社区、村)延伸,构筑起兵、师、团、连四级网络体系,其中团镇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94个、连队(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2060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在兵团辖区基本实现全覆盖。
连队VR党建一体机前,党员们体验沉浸式、互动式党建课程;轻点鼠标,设施大棚内温度、湿度等信息一目了然……“数字”触角延伸到团场、连队治理的方方面面,改变着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
环境更优美、氛围更舒适、道路更通达、产业更兴旺、生活更便捷、治理更高效,打造城乡和谐的田园式家园,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行走在各垦区,如画的田野,如花的笑靥,共同装点着新时代城乡和谐的新图景,恰如诗人艾青在《年轻的城》中写的那样:一年三百六十天,看它三万六千遍,因为它永远在前进,时时刻刻改变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