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阶前梧叶已秋声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3-08-11 12:00:38 作者: 编辑:高晨 责任编辑:张志玲

阶前梧叶已秋声

马晓炜

盛夏的热浪还在激情涌动,立秋就急不可待地带来丝丝凉意,带领人们匆匆走出夏天的领地,抵达秋天的地界。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标志着季节转换。元代理学家吴澄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由此可见,立秋不仅是天气转凉的季节,也是万物收敛聚集和收获的季节。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吹的热风。接着,清晨大地上会有雾气和露水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立秋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气,经过千年的传承、赓续,被人们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它把秋天这个季节装扮得诗意盎然、绮丽多姿。

古时,立秋是一场盛大的仪式。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立秋就已成为当时宫廷颇为重要的节日。每逢立秋日,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郊野迎秋,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同时也是庆祝丰收、感恩土地对苍生的恩赐,以求国泰民安、江山稳固。到汉唐时期,这一习俗仍在延续。至宋代,立秋的仪式开始升级换代。盆栽的梧桐被移入皇宫,太史官每天眼睛紧盯着梧桐树。一阵风吹过,一片树叶离开枝头,太史官看到后立即高声喊道:“秋来了!”于是,一人接着一人传报,秋来之声便传遍了天下,真可谓“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如此盛大的仪式,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时间和生命的珍视。

立秋像一首古老的诗。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立秋的歌咏不曾间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唐代诗人刘言史《立秋》诗写道: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日的早晨,暑气消去,秋风阵起。天阔云高,夏色已收,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摆作响,那应该是秋天的声音吧。

在诗人的心中,秋往往象征着寂寥、萧瑟、凄凉,面对自然界万木萧条黄叶纷飞,诗人借景抒情,悲秋之情跃然纸上。唐代诗人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诗写道: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诗人感慨的是身外万事都已成空,在镜子里好像看到生涯茫茫无果,只有自己斑白的两鬓去面对明日的秋风,一时不觉神伤。还有宋代秦观的一首词《渔家傲·七夕立秋》:

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龙軿暗渡银河浪。

二十年前今日况。玄蟾乌鹊高楼上。回首西风犹未忘。追得丧。人间万事成惆怅。

当然,秋天也并非全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例如唐代刘禹锡的诗《秋词》,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一扫传统悲秋厌秋的颓唐,描绘了一幅开阔辽远又富有生气的画面,让读者没有半点“多事之秋”的悲伤感。诗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立秋像一道香甜的美味。民间自古有立秋日“啃西瓜”的习俗,意在“啃”去余夏暑气,“啃”掉“秋老虎”,迎接秋高气爽的宜人天气。此时,节气虽然到了立秋,但暑热依旧未消,酷暑难耐的日子还要让人继续熬一段时间。于是,人们采取“啃秋”“咬秋”的方式,通过饮食来调剂身体,达到清热、祛暑的效果。记得儿时,皎皎明月下,聆听着寒蝉的浅吟低唱。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啃”着清凉爽口的瓜果,听长辈讲古人迎秋、晒秋、摸秋和贴秋膘等有关立秋的习俗,其乐融融,别提多惬意了。时至今日,依然心心念念。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秋来了。怡人的秋风将这个季节吹得哗哗作响,让我们在这秋天响亮的喝彩中前行,只争朝夕,不负秋光,收获美好。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