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兵团:厚植文化沃土 浸润群众心田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3-08-22 10:47:14 作者: 编辑:万代喜 责任编辑:杨波

厚植文化沃土 浸润群众心田

编者按:

在读书观艺时舒展身心,在唱念做打里扬眉吐气。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着个人的品位气质,赓续着民族的精神血脉。

如今,空闲时,兵团各垦区的职工群众有的选择走进美术馆、博物馆欣赏最新的展览,也有的选择去文化馆学艺术、唱歌。高质量的文化活动,持续丰满着兵团职工群众的心灵。

而这一切,离不开这么一群人,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守正创新、薪火相传,用行动诠释艺无止境,努力创作出一个个为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推进优秀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犹如缕缕清泉,沁润着职工群众的美好生活。

张建铎:用快板歌颂新生活

雷 蕾

张建铎在家中练习表演技巧(摄于6月7日)。雷蕾 摄

他的脸上逐渐布满了皱纹,白发也越来越多;他开始需要配戴助听器才能与人交流;他看东西得用放大镜或者戴上老花镜才看得清楚……但在社区、学校、广场,或是边防哨所、敬老院,人们经常能看见他——一个个头矮小的老人,手拿快板,将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

他就是五师双河市机关退休干部张建铎。

今年91岁的张建铎,自退休后便投身于一项新的事业——担任义务宣讲员,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歌颂伟大祖国和人民美好生活。近30年来,他紧跟时代步伐,自编自导自演快板,在五师双河市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义务表演,用一场场生动鲜活的演出,表达了一名老党员对党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

退休后,张建铎走街串巷,用手中的快板歌颂新生活。他积极创作、热情演出,义务演出上百场,分文不取,获得了很多奖项,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这也是我的爱好,现在国家政策好,大家生活好,我得把这些‘好’说出来,让大家知道,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张建铎说。

虽然已经91岁高龄,但张建铎依然精神矍铄。他内心的热情和干劲儿,让每个见到他的人都觉得这个老人格外有劲头。

义务演出、服装道具自带、自行前往演出地、自掏腰包出书并送给官兵和孩子们……生活中,张建铎处处节俭,就连展板都是用废弃的板子制作成的,但为了歌颂新时代,他格外舍得。

“别看张老参加的演出活动这么多,可他每次都以‘四不要’原则要求自己,即不要受邀单位送请柬、不要派车接送、不要解决食宿、不要分文酬金。”博乐市红星路社区工作人员罗建梅说。

张建铎善于学习,经常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了解国家大事。他将从报纸上收集到的党的惠民政策写成快板书,向职工群众进行宣传,受到了职工群众的欢迎。退休后,张建铎积极发挥余热为社会贡献力量,荣获各类奖项60余次。

五家渠市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要翠萍说:“张建铎老人为人民抒怀,为时代讴歌,他用生动鲜活、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同时,也表达了一个老党员对党和祖国的热爱。”

张建铎编排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党的惠民好政策》《中国人真是了不起》等一批节目,演到哪里,哪里的职工群众就拍手称好。每一场节目,老人都没少下功夫。

因为年事已高,张建铎的记忆力逐渐下降,每一段台词都需要记很多遍。熟记到一定程度,张建铎才开始拿起快板,一边看一边打,直至完全记住内容。

“老张编的快板书简单易懂,非常淳朴,能够引发大家的共鸣。”张建铎的好友卢代坤说,每次散步时看到张建铎在院子里一遍一遍练习,她都要停下来听一听。

每当选定一个主题,张建铎都会先构思,不停地围绕主题思考,搜索核实相关内容。初稿完成后,他会不停地进行修改。

“有时候,我晚上躺在床上构思文章,思考段与段之间内容衔接是否合理、字词是否用得恰当,想得我睡不着觉。”张建铎说。

有些主题,张建铎十天半个月就完成了,有些则需要花上个把月。他还经常将自己写成的快板内容拿给朋友们看,让大家提出修改意见。他说:“听听大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就会改得更加完整、更加好听。”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创作、表演下去。”张建铎坚定地说。

王学正:奏响岁月华章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张琳琳

8月18日,王学正在拉二胡。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张琳琳 摄

8月17日,在六师五家渠市滨河公园的树荫下,穿着一件灰色衬衣的王学正在拉奏二胡,他忘情投入,怡然自乐,伴随着琴弦颤动,一曲动人的乐曲流淌而出,时而低沉圆润、宛转悠扬荡气回肠,时而疾如暴风骤雨高亢急促,时而又如珍珠洒落玉盘般清脆响亮。

一曲结束,林荫之下已经围过来许多观众,大家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

如今,王学正已年过古稀,他以前担任过老军垦艺术团民乐团的团长。“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王学正感慨道,这么多年,他坚持拉二胡、学乐器,不仅是因为自己对艺术的热爱,也为了让五家渠市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王学正还记得,那是2001年的9月6日,那天,老军垦艺术团正式成立,艺术团汇集了五家渠市声乐、器乐方面的人才。

“当时,我是一名牙科医生,工作之余,喜欢拉二胡。经常练习二胡奏曲《江河水》,吸引了许多二胡爱好者,他们纷纷来与我切磋技艺。听说要成立艺术团,我就带着大家加入。”22年过去了,王学正依旧能清楚地记得,在艺术团成立大会上,他被选举为民乐团团长,他高举拳头立下军令状:“我们将不负众望,在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同时,肩负起繁荣五家渠市职工群众文化生活的重任,把高品位的艺术享受带给职工群众。”

那时候,王学正经营一家牙科诊所,每天来就诊的患者很多。民乐团没有排练的地方,他就把诊所楼上60平方米的房间收拾出来,买了50个凳子,约大家一起晚上练习。

“几十个人一起排练,不到十分钟就热得人发晕,我老伴每天都熬绿豆汤给大家解暑。”那样辛苦的日子,王学正现在看来,却是别有一番趣味。

“我们都喜欢音乐,只要二胡一拉起来,哪怕头上冒汗,心里也是舒坦的。”王学正说。

“拉了半辈子二胡,直到加入民乐团,我才有机会跟着专业的老师学乐理知识和专业技法。”王学正说,有一年,他从乌鲁木齐市请来了专业的二胡老师,因为没有经费,老师来去的车费、食宿费都是他偷偷垫付的。

说起那段学艺排练的日子,王学正感慨道:“虽说我们民乐团是个民间团体,但我们的组织纪律十分严明,只要安排什么时间学习或者排练演出,无论是休息日,还是刮风、下雨、下雪,大家都能按时来。这种良好的团队作风,体现了我们兵团人的精气神。”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学正已经不方便再继续参加民乐团的演出了,但二胡仍然是他生活里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如今,老军垦艺术团在六师五家渠市文化馆里有了固定的排练场地,排练厅内有空调、隔音板。看着这一切,王学正很欣慰,他说,老军垦艺术团是职工群众展示才艺的舞台、交流技艺和情感的场所,希望大家各尽其能、各展其才,磨炼自己,也为六师五家渠市的职工群众带来更丰富的文化生活,而他自己,也会继续拉着二胡,拉给更多人听。

张高鹏:情系翰墨 书写人生

赵剑尘

张高鹏在练习书法(资料图片)。赵剑尘 摄

8月1日,“守望绿洲——张高鹏书法艺术作品展”在乌鲁木齐市美术馆开幕,前来观展的书法爱好者络绎不绝。张高鹏是兵团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对于曾有24年军旅生涯的他来说,在八一建军节这天举办展览是他多年来的心愿。如今心愿达成,展出的100余幅书法作品也使观展的人们受益匪浅。

展览现场,有座“纸山”十分引人注目,这是一件名为《守望》的装置艺术作品,由张高鹏练习书法的草稿组成的,而这座“纸山”只是张高鹏所书草稿的一小部分。

近年来,张高鹏的书法作品多次荣获兵团级、国家级书法赛事奖项,作品还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类大展。

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热爱,或环境造就,或天赋使然。张高鹏对书法艺术的坚持和热爱,是两者皆备。

张高鹏现在还记得儿时他的父亲张俊义在各色宣纸上书写、人们皆屏息凝神观看的场景。小学时,他就拿着父亲给自己写的字帖练习,总被人说顽皮的他拿上毛笔就能静下来。

书法这个爱好一直伴随着张高鹏。在他参军后,当时每月35元的津贴,他都用来买钢笔字帖。只要有时间,他就坐在小板凳上,在床铺上打开字帖练字。每年春节,张高鹏都会为所在部队书写春联,哪怕写得再多、胳膊再累,他都觉得值得,感觉所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2003年,张高鹏得知自治区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举办书法培训班,就立即报名参加。他利用每周的休息时间,跟随张沧、陈伯阳等老师学习,这次的学习专业而系统,张高鹏对于书法有了全新的认识。那几年,张高鹏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学习书法。他抓住一切机会外出学习、刻苦练习,一练习就是几个小时,心无旁骛地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

2013年年底,张高鹏转业来到兵团书法家协会,专心进行书法学习和创作。后来,他进入兵团文联专业创作组,参与了“翰墨兵团 书香团场”项目的落地实施工作。兵团书法家协会多次举办各类培训、展览及书法大赛;向各团场捐赠书法作品近千件、书法作品集400余册,让传统文化“润物无声”走进职工群众的生活中。

“我是一名兵团文艺工作者,我希望通过书法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张高鹏说。

丁晓辉:落笔成物 托物寄情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冯晓玲

8月19日,丁晓辉在创作“十二师劳模”主题新钢笔画作品。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冯晓玲 摄

8月19日,走进十二师文体中心“中国梦·劳动美·兵团好——凝心铸魂跟党走团结奋斗新征程”十二师职工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厅,就能看见丁晓辉最新创作的新钢笔画作品。

丁晓辉是十二师三坪农场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也是一位画家。

走进展厅,目之所及尽是色彩纷呈的美术画作,环顾四周,一组以“十二师劳模”为主题的新钢笔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画中劳模面部刻画得十分精细,线条流畅,黑白对比强烈,让人一眼“沦陷”。

“这组作品有10余幅,都是展现十二师劳模形象的,目前还在陆续创作中,一幅画要画近一个月。”丁晓辉说。

说着,丁晓辉拿出一支笔,在一张画纸上画起来,随着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声,一个个细节在画纸上一寸寸慢慢“生长”,一个生动的劳模形象跃然成型,仿佛能让观者感知到劳模背后的敬业奉献故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从事新钢笔画创作3年多来,丁晓辉在摸索中有了新的领悟:“钢笔画,讲究线条舞动与光影关系,体现中国元素,看似简单的黑白线条,其实极为考验画家的细心、耐心与恒心。”

1970年出生的丁晓辉,是土生土长的三坪农场人,已从事美术教育32年,油画、水粉、水彩、色粉、剪纸、新钢笔画等美术技艺她都能信手拈来。“有时因来不及将美术画具带回家,我便就地取材,用钢笔或中性笔作画。”丁晓辉说。

为了创作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丁晓辉常常作画到凌晨两三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丁晓辉说:“一幅作品往往要用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画完,而画好一幅作品往往还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要不辞辛苦地去写生和查阅资料。”为此,她的足迹几乎踏遍兵团各垦区,她曾经为了找到十二师头屯河谷森林公园的最佳观察角度,反反复复去了20多次,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刻”在了她心中……

在十二师职工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厅的另一边,还有一幅剪纸作品《岁月留痕——三坪学校57年变迁》,整个作品长约4米,分两段裱装,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剪纸内容从一棵繁茂大树开始,用大树比喻祖国母亲,以‘一唱雄鸡天下白’开场,寓意国家开始发展起来,学校1965年建的土坯教室,逐渐发展为1978年的砖混平层教学楼,从平房到楼房,交通工具从马变成小轿车,还有科幻画、雪地足球等元素,从多个角度展现国家的富强、教育教学的发展变革,以及三坪农场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丁晓辉介绍说,整个作品从创意产生到创作完成,全由三坪农场学校师生共同完成,8年间历经三次升级制作,付出了大量心血,最终呈现出眼前波澜壮阔的效果。

谈起创作这幅作品的原因,丁晓辉深情地说,她是兵团人,从小就受兵团精神熏陶,内心有兵团人的情怀,能用手中的画笔抒发对兵团、对家乡的情感,她很自豪。这幅饱含着她和学生心血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各类展览上。

落笔成物、托物寄情。丁晓辉的美术创作之路还在继续,如今,三坪农场学校也开设了新钢笔画课程。丁晓辉希望通过几年的传、帮、带,能将新钢笔画技艺发扬光大,将新钢笔画作品推向更大的舞台。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