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练文明:27年坚守,只为“一粒种”

来源:兵团网-兵团日报时间:2023-09-01 12:21:17 作者: 编辑:董利利 责任编辑:赵霞

27年坚守,只为“一粒种”

马梦、张涛

三夏时节,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田里,一排排绿油油的棉苗迎着骄阳随风摇曳、生机盎然,为金秋的丰收积蓄着力量。

这里是练文明几乎每天都要“打卡”的地方。

清晨的阳光洒在田地里,同样也洒在了练文明的身上。一大早,练文明就钻进了心心念念的试验田,他时不时蹲下去,拨弄一两株棉苗,仔细观察其生长状况,然后开始在记录本上记下棉花生长数据。

对练文明而言,试验田仿佛自带磁场,只要脚一挨着,就很难再挪开。带着一瓶水、几个馕,一本棉花田间生长记录册,他可以在试验田里待上一整天。

从春天棉花播种出苗到吐絮收获,播种、放苗、打顶、拾花、过秤,整个生育期,练文明都在试验田观察记录,鉴定优良的亲本材料,配置优势组合。白天下地鉴定记录,晚上整理分析试验数据。

一年四季,重复往返于单调的试验田,练文明一干就是27年。

对于农业科研来说,新品种选育周期长,常年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短时间内难以有较大的突破,而日常的科研工作又十分枯燥乏味。

27年来一心只为这一件事,值吗?

“当然值!让职工的汗水获得更多的回报,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初心。”练文明说,他黝黑的脸庞上带着谦和的笑容,眉宇间却透着从容、坚毅和自信。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跋涉在棉花育种研究的征途中,练文明早已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与棉花为伴,以育种为生,他就像是棉田里的“育种魔术师”,用实干换来科研收获,以执着谱写丰收之歌。

练文明(右)在试验田里为年轻技术人员讲解技术要领。 张涛 摄

“我是最会耕种的棉农”

在许多人看来,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大都是在恒温的试验室内,一年四季风刮不着、雨淋不着,但对于练文明这样从事棉花育种研究的工作者来说,最好的试验室是在棉田里。

在棉花花期,下午3时到5时气温最高的时候,练文明依然顶着烈日带领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在田里对棉花进行“强株”人工授粉。

“要选择性状优良的母本,比如这一株……在母本花朵开放的中午三四点这个时间段授粉为最佳。”烈日下,练文明耐心地指导一旁的年轻同事。

棉花择株人工授粉工序很烦琐,要细心更要耐心。从下午3时到6时,练文明和同事的衣服一次次被汗水打湿,又一次次被强烈日头烤干,头上的工作帽也挡不住“热情”的太阳,额头和脸颊不断有汗珠冒出,对此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育种工作,一年中有80%的时间是在田间进行的,从播种到‘三夏’再到秋收,几乎天天都泡在试验田里。”练文明的徒弟、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蒲艳梅说。

品种的选育,就是从数千个之中寻找对的那一个。用“泡”这个字来形容练文明的育种工作再合适不过——泡在地里,泡在试验田里,泡在一年四季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中,泡在种子发芽成长的喜悦里。

“说是研究员,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像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练文明笑着说。

练文明不仅“忙”在田野里,在办公室、在家中他仍然“超忙”,这些年利用业余时间,他写了近百本学习笔记,整理棉花记录约百万字。他还利用外出的机会,拜访国内专家、教授以及一师阿拉尔市实践经验丰富的老职工。

“练主任近30年搜集育种材料上万份,他把这些心血全‘种’到试验地里了。”蒲艳梅说。

为加快棉花育种进程,充分利用海南优越的自然条件,练文明和棉花研究室的科研团队像候鸟一样,每年年底在一师阿拉尔市采收试验田的棉花,收取种子后就赶紧拿到海南,冬季再种一季。

“这叫作‘南繁加代’,次年春耕时再把‘南繁’的棉种带回来马上播种,年年重复进行,直到培育出最好的种子。一年收种两季棉花,我们在田间两年就要干出棉农4年的活儿。”练文明说。

练文明在查看棉种样品(资料图片)。 张涛 摄

“当好棉花事业的传承者”

练文明是一师阿拉尔市第二代育种人。第一代育种人组建了中国第一个长绒棉培育中心——农业科学研究所,其前身是1953年农一师(现一师)组建的沙井子农业试验场。1960年,农一师农林牧科学研究所成立,1962年改名为农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70年来,从这个农科所育出的多系棉种走向全疆大地。

1996年7月,练文明从塔里木农垦大学(现塔里木大学)农学系作物专业毕业,分配到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从此,练文明就徜徉在“种子的世界”里,努力实现自己心中的“种子梦”——育出既丰产又优质的棉花种子,造福兵团广大职工群众。

育种,一年只是一个顿号,5年是一个逗号,10年是一个分号,永远没有句号。“最少10年才能培育出一粒优质的种子。”练文明说。

育种时间漫长,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有成绩,才能有成果。这是无数育种人的奋斗足迹,更是练文明工作的真实写照。

从业27年来,他和团队人员参加培育的棉花品种有11个,其中海岛棉品种7个,早中熟陆地棉品种4个。练文明说,每一个新品种的培育,就像是养育一个孩子,当它最后审定成功,自己心里满是成就感。

2004年开始,一师阿拉尔市实施“科技兴师”战略,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焕发新活力,邰红忠、周曙霞、练文明等第二代棉花科研专家,培育的“新海14号”“新海13号、15号”和“新陆中7号”等品种,10年里取得经济效益超过6亿元。

练文明说,科研成果来之不易。和第一代棉花科技人才所处环境相比,现在科研软硬件条件好多了。

练文明说:“我的很多老师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脚下这片土地上为新疆棉花事业奋斗,他们填补了很多国家棉花种植技术的空白。棉花发展事业现在传到我们手里,不出成果对不起老一代棉花科研工作者。”

新疆作为植棉大省,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83%,但是棉花的癌症——黄萎病一直是困扰棉农丰收的致命难题,严重制约了新疆棉花生产的发展。每年8月,本该棉田青枝绿叶,棉桃满枝,但练文明看到的却是满地枯枝焦叶,棉桃所剩无几,这就是黄萎病在作怪。

面对病害,棉农束手无策,只有听天由命,轻则减产2至3成,重则减产大半。看到棉农无助的眼神,练文明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他的心就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暗下决心:必须攻克难关,培育出高抗黄萎病的新品种!

选育一个品种难,要育成一个优良品种难上加难。但是,越是困难,越要攻克,这是练文明始终坚守的信念。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愿付出的人。在练文明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由他主要参与选育的“新陆中85号”解决了南疆陆地棉黄萎病抗病品种匮乏的问题,显著提高了南疆棉区的机采棉内在品质。目前,“新陆中85号”已在南疆棉区累计推广面积达20万亩以上,取得1.6亿元经济效益,为南疆棉花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虽说辛苦,但始终热爱这个事业,我想当棉花事业的传承者。”练文明感慨道。

练文明与同事在试验田忙碌(资料图片)。 张涛 摄

“这一生就献给棉花事业了”

如今,练文明担任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棉花研究室主任,下田间授粉这样的小事,他本可交给学生或年轻同事,但他仍坚守田间地头,顶着风吹日晒,为培育良种,坚持不懈。

选育良种犹如一场马拉松,为一颗种子等十几年,支撑他的,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蔺瑞雪是练文明的同事、学生,她说:“老师常告诉我们,他一生没有别的梦想,就想把所有的时间投入到棉花良种培育中去。只要能使职工群众多方面受益,有利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哪怕工作再累再苦,他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高兴。”

练文明是在兵团精神激励下成长起来的科技工作者,他始终传承着兵团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优秀传统。“作为兵团棉花科研工作者,要切实扛起建设边疆,热爱边疆,为边疆人民服务的重任。”练文明说。

一粒好棉种是一个团队共同协作的结果,是一代代育种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晶。试验田里的育种材料,在练文明看来,就是一种财富,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育种人共同努力。

科研工作也是团队工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是当务之急。

练文明除了攻克科研难题外,更注重新人的培养。蔺瑞雪跟随练文明已有几年时间,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她感受最深的是练文明对科研的热爱和精心的钻研。

“练主任工作特别认真,有时我们干不好,他亲自示范再干。”蔺瑞雪说,“勤下地,多观察,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练主任经常叮嘱我们的。”

“有些新培植的杂交组合,未来能不能审定品种,可能到我退休也看不到了,就留给下一代的育种科研工作者,他们要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去做。”谈及未来,练文明对研究所里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充满了期望。

在科研战线上,和练文明一样,一师育种专家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们培育出的海岛棉、长绒棉、彩棉、三系杂交棉等多个品种,获得了众多科研成果,并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如今,证书、鲜花、掌声环绕在练文明周围,可他毫不在意,在他的眼里、心里,只有种子、更加优质的棉花种子。

“全国90%的优质棉在新疆,全疆90%的棉种与新陆中系列有血缘关系。”练文明自豪地说。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