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遇见最美的风景 邂逅最好的时光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3-09-19 10:57:43 作者: 编辑:马玉琦 责任编辑:许灏

遇见最美的风景 邂逅最好的时光

编者按

时光,在季节里穿越,岁月轮回,经过春暖花开的愉悦,夏叶繁茂的火热,温婉多情的秋也如约而至。风轻、云淡,阳光依旧是那么暖,徜徉着整个身心。漫步于库车天山神秘大峡谷、独山子泥火山,行走于木扎尔特冰川古道……寻找最美的遇见,最美的感动,感受属于这个季节特有的色彩,熨帖着暖暖的心,满满的柔情,都融化在一抹秋光里。

穿越库车天山神秘大峡谷

谢锐勤

游客行走在库车天山神秘大峡谷中(摄于8月27日)。谢锐勤 摄

从库车县城驱车约64公里,当眼前出现红色的山崖时,就到了被当地人称为“克孜利亚”的库车天山神秘大峡谷(以下简称“库车大峡谷”)。

山谷干旱,中上部的山崖被猛烈的风吹出无数皱纹,“红房子”层层叠叠围成一圈紧贴崖壁,远看如同建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每个房间窗户上还有“香布”遮挡紫外线,仿佛微风吹过,“香布”也会随风起舞。单独细看,“红房子”又变成纤细的腰肢,“香布”也变成甜美的蛋糕裙,貌似一群胡姬在表演舞蹈。

“红房子”的右边山崖在矿物质作用下,呈红色、灰色、黄色或褐色,宛如稚童的涂鸦。山崖的最右边是数位魁梧的“将军”,“将军”的皱褶或凹陷处犹如碉堡的射击口,若敌人胆敢靠近,冷枪暗箭将乌泱乌泱射出。

来到谷口,乃头山、丽人山和佛面山在强光照射下,好似燃烧的火焰,原来是沉积岩中含有较多铁矿质,所以呈现红褐色。库车大峡谷全长5公里,由主谷和7条支谷组成,平均海拔约1600米,谷深150米至200米,谷底最宽处约53米,最窄处约0.4米,是典型的地缝式隘谷。在风蚀和水蚀的作用下,岩层皆为褶曲,或直立、或倾斜、或倒转,其中以倾斜褶曲最多见。抚摸崖壁,粗粝、扎手,原来主要由石英、砂石、白云母、黏土岩等组成,形成于距今约1.5亿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

抬头仰望上空弯弯曲曲的窄缝,没有花草的香气,没有飞鸟的声音,瞬间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强烈的眩晕感传遍全身。顺着阳光往下看,大峡谷变得忽明忽暗,只有经过转角才能望见下一处风景,场景颇似奥秘的寻宝。无论身边还是脚下,触碰到的皆为粗糙的砂石,一股蛮荒的气息扑面而来,似乎来到月球表面,既梦幻又不安。崖壁巨大的皱褶如同飘飞的纱巾被定格,人行走其中,宛若正画下点睛之笔,变成一幅动感的山水画。

在明暗不定的光影里,大峡谷雕塑出千奇百怪的杰作。有的高崖孤单耸立在厚厚的底座上,下方上圆,直冲天穹,既如悬天古堡,又如定谷神塔。有的砂岩凸出崖壁,好像雄狮回头,褶曲是毛茸的被毛,凹处是凶狠的双眼,正寻觅猎物。有的石崖仿佛年迈的骆驼,脸部短促,体态臃肿,驼峰无力,身上千疮百孔,正卧躺休息。当通过大峡谷最窄处的一线天时,两边的山崖似要倾倒下来,一种担心被夹扁的恐慌感萦绕脑海。再往前走是大峡谷未开发区域,无数的“杰作”,还在等待世人去探索。

如今荒芜的库车大峡谷,史上却挺热闹。也许在1300年前,这里是一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气象。之后气候逐渐恶劣,风沙走石,才逐渐“野渚烟消废垒空,闲园荒草泣秋蛩”。

牧羊人阿布来提意外发现的阿艾石窟,始建于公元8世纪的盛唐中期,坐北朝南,长4.6米,宽2.5米,面积约15平方米。石窟内佛像壁画保存完好,内容庞杂,呈多元化信仰倾向。其中共有汉文墨书榜题和龟兹文题记23处,书写佛像供养人的姓名,大多来自李、彭、梁、赵等中原汉人姓氏,体现汉文化与龟兹文化的早期融合。

除阿艾石窟外,盖世谷深处原有庙宇,后被冲毁,如今只剩下一尊唐代石雕佛像,笑容满面地守护着大峡谷。

佛像的旁边,还有库车的首个飞天浮雕壁画。浮雕离地约2米,长约2米,宽约1米,与敦煌飞天样式接近。画中女子头戴华冠,颈戴珠圈,体态丰腴,身披轻纱,色彩与褐色山体近似,线条与雕塑稍显笨重,但神韵有了。作为领先莫高窟300年的飞天浮雕壁画,世人还有什么理由去苛责它呢?

无论阿艾石窟还是飞天浮雕壁画,都只是龟兹璀璨文化中的冰山一角,龟兹乐舞、克孜尔千佛洞、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等,无不展示龟兹伟大的文明与艺术。季羡林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之处。”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龟兹古国早已随着历史烟消云散,但遗留的盛景、文化与传奇,仍令后人惊叹不已,仍有待解读和传承。

小贴士

库车天山神秘大峡谷是一条由红褐色多巨大山体群所构成的神奇峡谷,峡谷位于天山南麓、库车县城以北约64公里处,属塔里木河支流的库车河河谷,当地维吾尔族人称之为“克孜利亚”,意为“红色的山崖”。峡谷南北走向,全长5公里;最宽处53米,最窄处0.4米,谷内深度150米至200米,是一条典型的地缝式隘谷。

独山子泥火山游记

刘 权

图为独山子泥火山上最为集中的一处泥火山喷发口(资料图片)。沈久泉 摄

独山子泥火山紧依独山子城区西南。那是一座其貌不扬、没有几棵植被的荒山。其横亘在天山脚下多少岁月,鲜为人知。近年来,独山子开发建设城郊景观,把这原本荒芜的山丘装扮一新,修建了人行步道,蜿蜒的木质栈道一直盘旋到半山腰。

在半山腰上,有几处人工栽植的绿荫。其稀稀疏疏的绿意,被褐黄的沟壑山色映衬,像朗月下依稀的星辰。绿荫旁,是一块用铁栅栏围起的废弃的旧油井。它粗壮的井口已被铁栓拴住。虽然它早已不再喷发,但周围的土地却还在被其黑色的油渍浸泡着,泛着黑黝黝的光泽。

绕过油井,上山的路越来越陡峭。在几处山体突兀处,能看到用红砖垒砌的壕沟已坍塌,被荒草淹没。在一处陡峭的山崖旁,俯瞰深邃的山涧,其暗红的色调和险峻的沟壑,壮观奇绝。

一路背阴处总有些野花野草伸出头来。有几处还开出黄灿灿的小花朵来。走近了,竟是野郁金香!虽然它的花朵孱弱纤小,却并不因自己所处的环境恶劣,而隐没了高洁幽静的芬芳。它默默绽放,散发出阵阵幽香。多么可爱的野花呀,只要给它那么一丁点水和养分,它竟能在这荒山上撒下一片碎金!

爬到一处较高的平台上,我们用望远镜看山下的炼油塔架和远处林立的高楼。这座城市最繁华的闹市和幽静的公园都近在眼前了。

前面的路舒缓多了。忽然眼前出现一片湖泊,近前,原来这里是山顶一处较低洼的内湖,是周围的积雪和雨水汇集到此而形成的。狭长的湖面也就两个篮球场那么大。蔚蓝的湖映着天上的流云,山风将湖面掀起阵阵涟漪,流云也就飘缈了。

在湖的两侧各有一处高地上的围栏。其中一处还竖有一碑:独山子泥火山口!这就是泥火山的喷发口?趴在围栏上,看中央洼处有一汪洗澡盆那么大的一坑泥水,中间在不停地冒出一串串气泡,像即将烧沸了的火锅。这四围的地形显见是被这火山喷发的泥浆渲染而成,连这周围的山色都和这火山口喷发出来的泥浆一个颜色。泥火山的喷发时小时大,时疾时缓,但并不停歇。如此缓慢的喷发能形成这座高山?我不禁疑惑,走到石碑后面,看铭记的碑文,上书:泥火山是由地壳核部斜背处断裂,造成岩浆缓慢喷发而形成的,距今已70万年。在全世界,这样持续喷发的泥火山十分罕见。

又奔向另一个泥火山口,这里显然已经休眠了,早先喷发的岩浆都干涸凝固,聚成了一座坟冢模样。那干涸了的岩浆都像被点了卤水,被做成了豆腐干了,一块块均匀地龟裂开来。我寻望四周,未见其他的喷发口。正南方是一座更高大的岩体坚硬的山脉,与泥火山遥相对望。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泥火山竟是这样形成的。我想,这么一座巍然矗立的大山,既不是地质年代地壳的造山运动促成,也非板块运动或地震使然,而是靠着其一点一滴的岩浆的喷发浇灌和持续积累。70万年来,它就如此不慌不忙、井井有条地持续地喷发着。谁能知道它早先的喷发口是何模样?它也许曾多么卑微和低贱呀!但它并不气馁,一直这样坚守着,努力着,从不因挫折而气馁,也不会因受阻而言败,从未放弃它满腔持续喷发的热情。恒久执着的喷发,终于使它成长为一座雄伟的大山。

一路回味,我自忖道:“正被我们踩在脚下的这高耸的山体山脊,都曾是泥火山70万年来一点一滴努力喷发而蓄积的血脉。”

小贴士

独山子泥火山位于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城区西南约1公里处。独山子山主峰的北面,有座被黄土覆盖的山丘,名曰“泥火山”,形成于70万年前,其海拔高度958.3米,相对高度200米左右。“泥火山”是地质学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世界上少见的自然景观,它是地下的天然气在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层裂缝夹带着水、泥、砂和岩屑不断地喷出地表所堆成的泥丘。在这里还可以欣赏到五颜六色的七彩坡、彩色弓形大背斜、鸳鸯柱等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以及第一口油井、第一套蒸馏釜等旅游景点、历史遗迹。

探秘神奇的木扎尔特冰川

宋伯航

两位牧民在木扎尔特冰川脚下饮马(资料图片)。张佳 摄

新疆昭苏夏特被海内外更多地了解,源于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原始生态,也与张承志先生《夏台之恋》有关,文中所述“夏台一线的一百多公里天山北麓的蓝松白雪,确是这个地球上最美的地带。”春末夏初,从新疆回来的朋友告诉我,素有“人间天堂”著称的昭苏是旅游的好地方,尤其是木扎尔特冰川值得探游。于是,我便联系了五位好友结伴去了趟新疆,决定探游一次木扎尔特冰川。

那天一大早,天气格外晴朗,我们驱车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伊宁市出发,来到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交界的昭苏县,与当地导游一起从县城沿着边境公路向西进发。

木扎尔特冰川距离县城60余公里,地处海拔6995米的汗腾格里山冰峰区。溯夏特河而行,沿河与草地雪山平行,就进入了塑造木扎尔特冰川的夏特古道。举目南望,近在咫尺的冰山雪峰,时而云雾弥漫,若隐若现;时而天高云淡,冰山兀现;使人无不为大自然的神奇而赞叹。由于地处僻壤,这里仍保留了千年的自然原始状态,静谧而安详。

木扎尔特冰川又称木素尔岭达坂。冰川冰峰兀起突立,常年不化,最厚冰层达20米,一年四季常有冰峰崩裂,声音响亮清脆,令人毛骨悚然。《西域见闻录》曾描述曰:“层峦叠嶂,千仞攒空,巉巉如崧者皆冰也,裂隙处下视正黑,不见其底,水流之声彭湃如雷鸣。人聚驼马之骨,横布其上”。冰川形成于数万年的地质运动,冰谷两侧的山峰的脱落,在冰川上覆盖了一层石块,正面凝望,巨大的冰川宛若一条褐色的巨龙,从洁白如玉的雪山上倾泻奔下。

由于冰块的挤压运动,在裂缝交错的冰川上隆起了小山似的冰塔,冰川的融化,在不到2公里宽的冰川上冲出了很多条既宽又深的冰沟,沟底咆哮的冰河震耳欲聋。

来到木扎尔特冰川南部的冰口,冰口有100多米宽,地势十分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冰口两侧山峰巍峨,千仞陡峭。仔细环顾,在冰口东边的山坡上有黑色的房屋,走近一看,有7至8间用卵石修建的古代兵营和好几处掩体,在冰口最前端的一处绝壁上有一个碉堡,一看就知道这是当年的军事要塞,史书上记载的开凿“梯冰”处就在于此,由于冰口两侧的峭壁无法通行,翻越冰川便成了唯一的通道。据推测,当年的要塞是建在冰川之上,由于上千年来冰川的演化,掩体和碉堡都悬在了峭壁上,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大自然的造化是何等的鬼斧神工。

木扎尔特冰川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天然冰川,险隘处处,危机四伏。冰川、冰缝、冰塔、冰山,以及汹涌的木扎尔特冰河都会给人难以想象的危险。人行走在漫长的冰川上,如果步态不稳或身体不能平衡支撑,稍不小心就会滑倒,跌进万丈冰窟深渊。我们艰难地下了冰川后,就进入了木扎尔特河谷,河谷愈来愈宽阔。时值盛夏,冰雪在尽情地消融,近800米宽的河床到处都是水。在河的东岸,有一处100多米长,近150米高的陡壁,滔滔河水从陡壁流过,冰川由此而中断。

探游木扎尔特冰川,大自然的魅力为人陶醉,更让人敬畏。与天下其他风景的不同之处,除了冰川的绝地险境之外,更多的是这里的冰川之美。经过这次不寻常之旅,虽然有些疲惫不堪,却使人身心涤荡、流连忘返。

小贴士

木扎尔特冰川又称木素尔岭达坂,蒙古语的意思是“白冰川”,形成于数万年的地质运动,海拔3600米,是天山西部汗腾格里峰冰川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冰峰兀起突立,常年不化。木扎尔特冰川南部冰口有100多米宽,地势十分险要,冰口两侧山峰巍峨,千仞陡峭,东边修建有古代兵营和掩体以及碉堡。木扎尔特冰川为天然冰川,险隘处处,危机四伏,冰川、冰缝、冰河、冰塔、冰山以及汹涌的木扎尔特冰河都会给人带来难以想象的危机,有生命禁区之说。木扎尔特冰川是特克斯河地表水的主要源头,其水源和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整个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

《兵团日报》(2023年9月19日第8版)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