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圈舍里,牲畜体格壮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韩兆辉 通讯员姑再奴·沙吾提、高兴
在位于四师六十二团九连的金边养殖场区的新疆褐牛(种畜)良繁基地圈舍里,工人在给犊牛喂奶(摄于6月15日)。徐国胜 摄
在十四师皮山农场九连昆玉市玖牧源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社员在喂羊(摄于5月16日)。王平平 摄
俯瞰二师三十一团铁门关市竞博马鹿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摄于10月12日)。李嘉成 摄
游客在四师七十七团“天山的秘密”马术营地体验骑行乐趣(资料图片)。高兴 摄
养殖场里,一排排现代化的牛舍鳞次栉比,一头头健硕的牛儿在圈内撒欢;合作社内,羊儿吃着草料,饲养员们忙着喂料、清扫圈舍……怡然和谐的画面,是兵团加快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兵团围绕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生猪扩量提质、奶业振兴、肉牛增产和肉羊提效、家禽及特色养殖发展“四大振兴”行动,畜牧业呈现标准化规模生产、产业化加工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态势。
因地制宜 发展高效特色畜牧业
孔雀、鸵鸟、汗血马、小矮马、火鸡、松鼠、马鹿……10月17日,走进位于十四师皮山农场九连的小型动物园,工作人员正在给动物们喂食,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围着食槽吃饲草、喝水。
“这是我们皮山农场第一家动物园,里面有很多动物,孩子特别喜欢。”连队居民麦热姆妮萨·买买提说。
近年来,皮山农场九连巩固“党支部+合作社+职工”发展模式,通过调整养殖结构,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小型动物园曾经是昆玉市玖牧源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鸡鸭羊养殖场,合作社把原来的旧址改造成了一个动物园,以动物园为依托,发展连队周边的旅游业。
皮山农场九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李勇说:“我们以养殖集中化建设为重点,先后投入370万元,通过实施畜种改良、畜群结构调整、集中养殖基地建设等有效措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连队职工玉荪·买买提见证了合作社的发展。如今他将自己的7峰骆驼养在了合作社,除了每个月的工资之外,还有额外的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
社员吾斯曼·麦麦提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往返疆外和疆内买卖牛羊,仅在去年3月就有了38万元的分红,买了小汽车、装修了新房子。
据了解,合作社去年产值300余万元,社员分红累计110万元。今年,合作社持续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职工”的发展模式,养殖西蒙塔尔牛435头、芦花鸡2000余只、鸽子6500余羽、种羊1200余只等,带动职工群众就业13人,辐射带动职工群众养殖户290余户。
李勇说:“下一步,我们将结合现有养殖基础,打造特色旅游业,继续扩大养殖品种,结合连队庭院经济打造‘一连一品’,大力开发农家乐,形成以特色动物为主体的九连沙漠观光旅游景点。”
“畜”势待发 打造标准化养殖小区
三师图木舒克市把发展养殖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帮助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鼓励职工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打造现代化标准养殖场。贴心的养殖服务带动畜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不仅是职工群众打开增收致富之门的“金钥匙”,更是下好助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
10月7日,记者走进五〇团夏河镇图木舒克市川其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猪圈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猪正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草料,图木舒克市川其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成书正在给猪群补充饲料、添水、打扫圈舍。
发展畜牧养殖,让杨成书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谈起未来的发展,杨成书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几年,在师市惠农政策的帮助下,杨成书的养殖业从传统养殖向规模化、科学化、规范化转变,养殖水平逐步提升,收入也随之提高。
图木舒克市川其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目前,合作社共养殖1800头猪。杨成书告诉记者:“合作社响应师市号召,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将养殖品种更换为杜洛克猪和大长白猪等优良品种,成活率更高。同时,合作社发展绿色养殖,饲料不加任何添加剂,用纯玉米、麸皮、豆粕喂养猪群,为职工群众提供更优质的肉源。”
在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中,五〇团夏河镇党委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按照同一连队同一模式和“经济实用”的要求,由职工群众自己讨论决定圈舍的结构和模式,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群众的养殖积极性。
该团六连群众买买提吐孙·热合曼和妻子在新建的养殖圈舍里养了180只羊、5头牛、6头骆驼、4匹马,他们每天定时到圈舍饲喂牲畜,其余时间到地里干农活。
“有了自己的养殖圈舍,真的太方便了。以前我的4匹马放在哥哥家养,牛在父母家养,每天来来回回,时间都浪费在路上。现在我的所有牲畜都在一个圈舍里,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买买提吐孙·热合曼说。
五〇团二连职工奴尔沙·吾斯曼今年积极报名修建养殖圈舍,花费12万元新建养殖圈舍600平方米。养殖圈舍刚刚建设好,她就把家里牲畜全部赶入。8月,她就拿到了修建养殖圈舍的6万元补贴。
“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拿到补贴后又买了2头牛。我现在一共有10头牛和25只羊,我要好好饲养它们,带动身边更多的姐妹们一起致富。”奴尔沙·吾斯曼说。
三师五〇团夏河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建立畜牧养殖小区,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搭建新的平台,让畜牧养殖小区成为职工群众致富的“聚宝盆”。
据了解,五〇团夏河镇2023年实现羊只存栏12.5万只,出栏15万只;其他畜禽存栏0.5万头,畜牧业实现产值20265万元。
文旅融合 点燃增收致富新引擎
深秋时节,昭苏草原上天高云阔,骏马驰骋,不仅给四师七十七团康苏草原美如画的牧区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这里的职工群众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10月16日,在七十七团“天山的秘密”马术营地,由团场职工组成的骑手们正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日常训练,健硕的马儿正配合骑手进行马术障碍练习。
该马术营地于今年4月建设运营,以团场现有场地为基础,打造马术综合营地项目。项目延伸了当地旅游产业链。凭借当地本土马种性格温顺、耐力好的特点,该团相继开发了马背野骑、露营等旅游项目,传播伊犁马骑乘文化,深受各地游客的喜爱。
七十七团存栏5000余匹优质马匹,养殖户达到400多户。团场依托丰富的马匹资源,通过品种改良、科学养殖,助力农牧职工增收致富。
为更好地满足游客对马产业多样化需求,秋冬时节,七十七团马术营组织当地职工群众集中开展马术训练,让从事马匹养殖的职工变身“骑手”,也让马匹从单纯的肉用养殖摇身一变成为“赛马”,通过出租马匹、举办各项赛事等,带动更多职工群众“马”上致富。
在马术营地,不少职工群众通过向营地租赁马匹的方式,实现增收,一匹马每月可增收1000元,职工养马积极性很高。来营地打工的群众不仅可以学到养马技术,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七十七团“天山的秘密”马术营地负责人罗园渠说:“今年,马术营地共带动当地马匹参与旅行服务300余匹/次,有30多户养殖户在这里通过租借马匹和个人打工的形式实现就业增收,人均月收入达到了3000元以上。”
近年来,该团不断深挖马产业资源和优势,营造马文化氛围,提升优良马种品质。通过赛事、马术营地等带动马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马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马产业+”模式,助力旅游文化发展、促进马产业提质增效、惠民增收。
兵团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兵团各师市将在畜牧业产业培育上持续发力,充分发挥好兵团畜牧六个产业体系作用,组织专家开展技术服务,开展产业专项调研,提出扶持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工作建议,指导养殖场户提升管理水平,降成本提产量,总结推广高新技术成果及促进产业发展的典型经验模式,引导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收益。
打造特色品牌 发展现代畜牧业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韩兆辉
近年来,兵团紧紧围绕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构筑更具动力、活力、竞争力的畜牧业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兵团按照“稳粮、优棉、强果畜、促加工、树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加快实施奶业振兴,稳步扩大牛羊产业,持续做强家禽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建立和完善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发挥品牌优势,促进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兵团做足畜牧产业发展文章,加大良种引进、繁育和品种改良力度,积极引导职工群众发展特色养殖,加快形成规模效应,持续增加职工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依托优势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投入更多资金改造圈舍、扩大养殖规模,打造本地畜牧产业品牌。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大养殖小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改变原来分散单一的传统畜禽养殖模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的现代养殖业转变,助力连队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