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兵团广大医生:以仁者之心 诠释医者之责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3-11-21 10:15:23 作者: 编辑:马玉琦 责任编辑:许灏

兵团广大医生:以仁者之心 诠释医者之责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兵团广大医生响应党的号召,为维护职工群众健康、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默默奉献,在追梦奋斗、躬身前行中展现医者担当。他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奋战在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各条战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初心。

高玲: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娅莉

11月19日,高玲(右)询问患者病情。刘劲松 摄

“高医生对待患者非常体贴,我们心里暖暖的。”日前,阿克苏市市民王燕(化名)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简称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妇产科复查。

半年前,王燕因饱受月经量大及子宫多发肌瘤的困扰,来到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向妇产科主任高玲寻求治疗。经检查,王燕需及时做手术,但因惧怕手术,她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方式?”听到患者的询问,高玲思索后,申请了由超声医学科、妇产科等学科组成的多学科会诊。经多学科专家充分评估,患者和家属同意后,她决定由超声医学科使用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该技术创口只有针眼大小,具有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作为医生,我们应该将患者放在第一位,深入了解每名患者的病情。治疗患者更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这样不仅能让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也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患者的关爱,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高玲说,每天走进病房的时候,她都保持微笑,因为患者会因此而变得更坚强。

高玲从事妇产工作35年,她创造了阿克苏市乃至新疆妇产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应用了多项新技术,实施了新疆首例腹主动脉球囊预置用于凶险型前置胎盘手术,应用了阿克苏市乃至南疆地区最难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技术,挽救了无数名危重孕产妇的生命。

高强度的工作、长期的日夜操劳及生活不规律,让高玲患有难治性口腔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但她只是在难以忍受时才稍作休息,然后继续坚持工作。正是因为她的全情投入,她有了一波波的“铁粉”患者,这让她觉得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回顾医路历程,高玲感怀万千,她说:“从医是因为对医学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在执着的坚守中,我更加感受到了医生这个职业的崇高。”

王亚玲:竭尽所能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宝山

11月15日,王亚玲(右)为患者做治疗。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摄

“玉素甫大叔,您今天感觉怎么样?”“刘大姐,您该吃药了,我帮您倒点热水。”……

在十三师红星医院黄田农场分院,医护人员紧张而忙碌地开展各项工作,王亚玲就是其中一位。

记者见到黄田农场分院内科医生王亚玲时,她正在病房里为一名老年患者做治疗。

前段时间,十三师黄田农场退休职工依他尔汗·依得日司突然患病,前往该医院就诊。

为了帮助依他尔汗·依得日司尽早恢复健康,王亚玲一有时间便到病房了解她的病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关注她的心理变化,尽量减轻她的病痛。

在王亚玲的精心治疗下,依他尔汗·依得日司的病情日渐好转。

“王医生认真负责,十分有耐心,对我像家人一样。”依他尔汗·依得日司说道。

作为一名医生,王亚玲始终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获得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

姚明远(化名)是黄田农场朝阳社区的一位独居老人,因患有慢性病并伴有失眠、焦虑等症状,前去黄田农场分院就诊。

王亚玲根据姚明远的病情,每天耐心地为他治疗疾病,同时解答他提出的常见病、慢性病的疑问,并提出建议、提供饮食指导服务。很快,姚明远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姚明远出院后,王亚玲还定期上门为他量血压、测血糖等,直到他康复。

王亚玲的真心付出感动了姚明远,现在,只要有个头疼脑热,他总会拨通王亚玲的电话进行咨询,而王亚玲每次都会耐心为其解答。

“良好的医德是医疗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一直是她工作中坚持和努力的方向。”黄田农场分院院长程习功对记者说道。

工作30余年来,王亚玲把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卫生健康事业,用实干践行着一名医生的初心使命。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她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抗疫先锋”等。

“要想做一名职工群众满意的医生,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我将竭尽所能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王亚玲说。

李琳:只要牧工需要,我愿意在这里待一辈子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靖茹

11月18日,李琳(左)为九师一七〇团职工量血压。王成营 摄

“看见李医生,我心里就踏实了。”九师一七〇团三连的职工群众都这么说。对于医生来说,患者的信任便是最高的嘉奖。一七〇团医院医生李琳是这样认为的。于是,他用33年的坚守来回报这份信任。

33年来,李琳接诊了1万余名患者,接生了300多个孩子,靠着一匹马、一个药箱,他践行着医者初心,执着守护职工群众的健康。

1988年,退伍后的李琳来到一七〇团医院从事护理工作。1990年6月,按照医院轮岗制的惯例,李琳被调到一七团三连从事医疗工作。三连属于牧区,地处高寒山区,周边没有相应的医疗机构,缺医少药,该连牧工和周边地方村镇的农牧民看病就医都只能去三连卫生室。得知连队来了新的卫生员,当地职工群众都很高兴。

当时,三连的生活条件极差,进山出山靠的是马和马车,晚上点的是“马灯”,手摇电话是全连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窗口,职工群众三餐吃的都是土豆萝卜……面对这些困难,军人出身的李琳知难而进,不仅很快适应了艰苦的生活环境,还加强学习,迅速成长为当地知名的全科医生。

由于山路崎岖,遇到冬天大雪封山的时候,顶风冒雪往返十几个小时为职工群众看病是常有的事,李琳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匹马。他骑着马、带着药箱,行走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上,一不注意,人就会从马背上摔下来,药箱飞出去,里面的药瓶、纱布、医用胶带、注射器散落一地。多少个冬日,李琳就这样不顾天气寒冷、路途艰难,独自走进一个个连队牧工和地方村镇农牧民家中,为他们看病送药。多年来在山里巡诊,他换了3匹马,用坏了3个药箱。

有的牧民在偏远的牧点放牧,伤了病了没办法下山,只能托人带口信给李琳。带口信的人肩负重托,奔下山用力敲响李琳家的门。得知消息后,即使夜很深,李琳也会带上药箱、骑上马立即出发。有一次晚上骑马出诊时,他遭遇狼群,一双双冒着绿光的眼睛让他不寒而栗,所幸狼群并没有攻击他,他有惊无险地穿过了松树林。这样的经历依然无法动摇李琳治病救人的决心,他依旧穿梭在深山中,为职工群众看病。

面对离开偏僻艰苦的山区连队,去条件相对较好的团医院工作的机会,李琳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如果条件艰苦的地方没人去,偏远山区谁来守,服务职工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事谁来做?只要牧工需要,我愿意在这里待一辈子。”李琳目光坚定地说道。

任爱玲:看到患儿渴望的眼神,再累也要坚持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靖茹、通讯员于洋

任爱玲(左)向家属了解患儿的病情(摄于8月30日)。于佳 摄

11月17日23时30分,四师总医院儿科主任任爱玲接诊完最后一名患儿,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科室。

儿科门诊量大,患儿多,工作时间长,任爱玲一忙起来常常一整天都顾不上休息。“一天下来,嘴里都起了泡。但是患儿等不起,所以我们不能停。”任爱玲说。

从医34年来,任爱玲几乎没有节假日,科室的急救电话一响,她随叫随到,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儿科医生工作在较为嘈杂的环境中,不仅辛苦,需要承担的风险也比其他科室大。

为保证诊治质量,任爱玲的专家门诊每日限号50人,可从偏远的团场、牧区、山区慕名而来找她就诊的患儿络绎不绝,每日她诊治的患者达70余人。为了多诊治几名患儿,任爱玲上班尽量不喝水,减少去卫生间的次数,午饭也常常变成晚饭,一天下来,声音嘶哑,双脚浮肿。“看到患儿渴望的眼神,我觉得再累也要坚持,不能让大老远来的孩子们白跑一趟。”任爱玲说。

任爱玲常对科室年轻医生说:“作为医生,要用全心的爱,百分之百的责任心,最好的医术治愈患儿。”一次,科室收治了一位患重症肺炎并心衰、重度营养不良及贫血的患儿安赛尔,孩子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任爱玲尽心救治孩子,待他的病情稳定后,帮他咨询民政捐助项目,并主动帮助家属书写申请报告,安赛尔的母亲对此感动不已。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爱玲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每一位患者介绍病情。遇到需特殊医嘱、治疗的患者,她会在病历上用红线画出,以提醒患儿家长注意;对一些病情特殊、家庭经济困难、随访不便的患者,她会主动在病历首页留下电话,以便患者随时联系她;遇到特殊患者不能来随诊,她会主动打电话询问病情……患者十分感动,而她却觉得,这些都是她应该做的,不值一提。

如今,任爱玲仍然坚守在她热爱的岗位上,始终把治病救人作为首要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尽心尽力对待每位患儿,获得了患儿家长的好评。

彭心宇:继续在兵团医疗战线发光发热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靖茹

彭心宇(前)向家属介绍患者病情(摄于9月24日)。李伊萍 摄

查房、做科研、指导学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彭心宇的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彭心宇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扎根兵团,从事肝胆外科工作近40年,成为一位深受患者信任的外科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兵团外科学学科带头人。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热爱我的职业,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彭心宇说。坐诊时,只要患者的化验单没出来,即使过了下班时间,他也会一直等着,看过才放心。除了去外地出差,彭心宇每天都会坚持到所在科室查房。他不放过诊疗过程中的任何细节,常向经管医生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

包虫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具有病程长、病死率高的特点。普通外科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常会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

彭心宇带领团队历经30余年临床实践,为根治包虫病探索出新方法。这一方法被写入国际WHO包虫病诊治指南,并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包虫病免费救治项目外科治疗首选术式。近5年来,已有近万名包虫病患者使用该方法恢复了健康。

2019年10月,彭心宇牵头推动肝胆外科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开展为期5年的“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帮助藏区患者解决病痛,将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彭心宇所在的医院被授予“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爱心医院”称号,团队被授予“中华慈善总会丝路心宇医疗团队”称号。

不管是给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上课,彭心宇总是认真备课,一丝不苟,培养出40余名硕士研究生。在验收学生的科研结果时,他会一个数据接一个数据地核对,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修改论文,直到无可挑剔。

在工作中,彭心宇不遗余力地指导青年医师,放手让青年医师做工作、搞科研。近年来,他努力促成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的人才培养计划,将医院近60余名青年技术骨干派出去攻读博士学位。

如今,已过退休年龄的彭心宇申请了延迟退休,仍然在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奉献着,继续在兵团医疗战线上发光发热。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