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3家单位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
巧解治理难题,他们如何脱颖而出?
编者按
“枫桥经验”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生动实践,历久弥新。
日前,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兵团有3家单位入选,分别是五师双河市八十一团、八师石河子市老街街道、十四师昆玉市皮山农场。这3家单位为何脱颖而出? 答案是,他们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依靠群众进行探索创新,并形成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今日,兵团日报就3家入选单位的经验方法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五师八十一团:“小阵地”发挥服务大作用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
五师八十一团“银发调解室”调解员(右二)在小区宣传法律知识(摄于9月23日)。朱兵兵 摄
排查矛盾纠纷,宣讲法律知识,变“处置”为“预防”……近年来,五师八十一团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出“多机制融汇、多平台融通、多力量融合”的“三融聚力”工作机制。通过用好、发展好本地特色品牌“三融聚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好、保障好职工群众的权益。
“感谢人民调解员,尽心尽力帮助我要回借款。”八十一团退休职工李民(化名)激动地说。
2015年,王建(化名)向李民借款10万元,到了约定的还款日期,王建却称经济困难拒绝还款,并于2018年再次向李民借款2万元,写下一张借条,之后王建又多次找借口拒绝还款。
为追回借款,李民找到八十一团司法所,希望通过调解拿回借款。
受理调解后,八十一团司法所综合研判纠纷情况,调解员理清当事人双方的矛盾焦点,明法析理,辅以友情劝解,充分保障各方当事人的权益。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书,至此,李民多年的索债之路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
八十一团还充分发挥“五老”和“乡贤能人”作用,建立了法律、医学、婚姻家庭等调解专家库,建成涵盖民事纠纷、劳动争议等专门调解组织,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小阵地”发挥出了大作用。2021年以来,八十一团各调解人员联合调处各类纠纷273件、有效防止16件矛盾纠纷激化升级。
“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维护好群众的利益,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理解和拥护。今后,我们还将加强源头治理和关口把控,整合基层力量,打通数据资源,努力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依法保障群众权益,努力让‘三融聚力’品牌在传承中发展。”八十一团党委书记、政委盛辉明说。
八师石河子市老街街道:多方联手,化解消费“烦心事”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通讯员侯佳宜
八师石河子市老街街道幸福路商圈综合便民服务队队员(右一)向商户宣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资料图片)。许晴 摄
初冬的傍晚,华灯初上,八师石河子市老街街道人来人往,初冬虽寒,街巷里的烟火气却勾勒出城市的勃勃生机。
老街街道幸福路商圈综合便民服务队走上街头巡逻,不时和商户攀谈,了解经营情况。他们在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的同时,也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矛盾纠纷发生现场进行调解处理。
老街街道位于石河子市中心,辖区的幸福路商圈有大型商业综合体10个、商铺3200余家,日均客流量有5万余人次,这里消费纠纷易发多发,给老街街道带来不少治理难题。
老街街道党工委下决心“啃骨头”,探索总结出消费纠纷“疏、定、调、防”工作法:做好“疏”的功课,把工作重心和力量向“神经末梢”延伸,通过日常走访、“进群入圈”,动态排查消费纠纷;注重“定”的关键,抓实体系建设和制度保障,强化依法管理监督,形成工作合力;把握“调”的先机,健全消费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实现90%以上的纠纷化解在初始阶段;夯实“防”的根基,加强法治宣传、诚信建设、商户自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消费纠纷。前不久,老街街道推行消费纠纷“疏、定、调、防”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名单。
11月8日,幸福路商圈综合便民服务队在巡逻时,遇到市民许安(化名)与一家钟表店的店主发生纠纷,了解情况后,得知许安因维修手表问题与店主沟通不当产生了矛盾,便民服务队队员耐心细致地做双方的思想工作,很快解决了双方的矛盾。
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是老街街道创新消费纠纷化解工作法,通过建立商圈服务站,打造“街面一站式”调处平台,推动消费纠纷预防化解的生动案例。
今年,老街街道党工委广泛听取意见,制定出台《幸福路商圈自治管理公约》,推行经营相伴、诚信相待、困难相助、过失相规、矛盾相劝“五相”准则。同时,商户推选出321名“十铺长”,设置154个“联铺说事点”,引导其在商圈治理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前,商圈内90%以上的矛盾纠纷都化解在初始阶段。
“幸福路商圈是八师石河子市的一张‘名片’,我们整合资源力量,多方联手,实现了消费纠纷联动控制,为市民以及来投资、旅游的各界人士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环境,让大家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老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仕权说。
十四师皮山农场:打开“一扇门” 解开“万千结”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
“昆仑山下古丽花”品牌调解室调解员布阿斯·麦麦提(左二)在进行邻里纠纷调解(资料图片)。十四师皮山农场司法所 提供
“你好,现在家里还有困难吗?需要帮助请及时联系我们。”11月10日上午,在十四师皮山农场司法所“昆仑山下古丽花”品牌调解室,调解员在认真进行电话回访。
今年4月,皮山农场忠义路社区居民拜迪尔(化名)找到调解员,哭诉要和丈夫离婚。调解员经过走访了解后,得知夫妻之间没有大的矛盾,感情基础尚好,便分别与夫妻二人展开谈话,与他们心平气和谈问题、提建议、解疙瘩。
经过调解,夫妻两人打开心结,充分沟通后,决定好好过日子。调解成功后,调解员还不定期进行回访,得知夫妻二人如今生活和美,调解员终于放下了心。
这样的“和解”故事每天都在皮山农场上演。近年来,皮山农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农场特点,着力打造“昆仑山下古丽花”人民调解品牌,为群众排忧解难,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二连居民阿瓦古丽(化名)和丈夫感情破裂,经过调解员的调解,两人就家庭财产分配和孩子抚养权归属问题达成一致。调解之后,调解员主动上门关心阿瓦古丽的生活,鼓励她走出家门,学手艺、开美容店。
“取得信任,是做群众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要敲开心门、倾听诉求。”调解员布艾杰尔·艾合麦提说。
为职工群众打开一扇门,解开心中万千结。不久前,皮山农场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名单。
在皮山农场,调解员们走进社区、家庭,开展反家暴、防性侵家庭宣传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用心倾听妇女群众的呼声,用爱帮助身边的家庭困难妇女,用法律、心理、教育等专业知识化解家庭矛盾纠纷。
“昆仑山下古丽花”调解品牌现有23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其中20名是女性,她们以情入手、以理服人,为职工群众化解“疙瘩事”,解开“心头结”,成为职工群众的“贴心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好‘千名干部下基层 挂钩帮扶暖人心’活动,把‘昆仑山下古丽花’人民调解品牌打造成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皮山农场实践,真正做到小事不出连、大事不出团、矛盾不上交。”皮山农场党委书记、政委胡明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