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六师芳草湖农场:地膜“重生记”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3-11-24 09:40:21 作者: 编辑:马玉琦 责任编辑:许灏

地膜“重生记”

于 三

“在姐夫的劝说下,今年我种植的100亩棉花全部使用了加厚膜。回收残膜时,用上了最新的残膜回收机。明年开春播种前再进行一次搂膜作业,地里基本上就没残膜了,又会是一个丰收年。”前不久,六师芳草湖农场二十八连职工张清兵告诉笔者。

张清兵的姐夫名叫魏玉顺,是芳草湖农场二连退休职工。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魏玉顺,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后,在连队种过地,当过连长、指导员,和棉花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我很小的时候,连队就开始种棉花了。”魏玉顺回忆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呼图壁县芳草湖总场(现芳草湖农场)植棉的方式很简单。春天,将棉种埋进地里,按时浇水就可以了。那时候没有化调、封顶等技术,7月间,地里的棉苗能疯长到一人高,棉田就成了魏玉顺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的好去处。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芳草湖农场的棉花单产连80公斤都不到。“当时产量太低了,如果不是有补贴,农场没人愿意种棉花。”魏玉顺说。

20世纪90年代,芳草湖农场不仅农田里铺上了地膜,家家户户的菜园子里也铺上了地膜。因为使用了地膜,连队棉花单产突破了100公斤。地膜被不断使用到番茄、玉米、西瓜等农作物种植上。农田有了地膜覆盖,农作物生长环境改善了,种子有效生育期延长了,取得了高产、优质的良好效果。

尝到地膜覆盖技术甜头的职工群众,种地的积极性提高了。随着种植技术从当初的膜下条播、点播到膜上点播的发展,以及化控、封顶等各类科学田管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芳草湖农场棉花单产600公斤都不是啥稀罕事了,职工群众也因此鼓起了腰包。

20世纪90年代末,芳草湖农场职工群众家里总会将用不完的地膜,当作保鲜膜使用。和好的面怕干了,就在面盆上盖一块地膜;吃不完的饭菜怕被蝇虫糟践,就在菜盘上盖一块地膜;咸菜缸里怕落进灰尘,就拿一块地膜盖住缸口。

有的职工用地膜代替塑料袋,他们将地膜折叠几层后铺开,把物品往上一放,将四周的地膜收拢扎口,比塑料袋还结实方便。

渐渐地,在农田旷野、河湖沟渠、林间小道、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废弃的残膜。地膜竟为芳草湖农场职工群众增添了一份忧愁。

刚过完2004年春节,笔者来到芳草湖农场五分场六连(现三十连)工作,魏玉顺是连队指导员。连队办公室外墙上,用白色涂料写的“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标语格外醒目。

残膜在地里长期“作恶”,职工群众也逐渐认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种子要是播到残膜上面就不会生根发芽,播到残膜下面,苗就出不来。”魏玉顺的妻子杨艳德说。

地里的雪刚刚融化,就有职工下地去捡拾上一年废弃的棉秆和残膜,拉回去引火做饭。当平整过的土地进入待播状态时,有些职工会带着扫帚到地里,将地面再清扫一遍,把地表的残膜扫成堆背回家。那时候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个柴火垛,基本上堆的都是棉花根、棉花秆和残膜,连队职工群众将这些统称为“棉柴”。

连队有些急性子的职工,残膜没有清理干净就执意要播种。连队干部便一人包干一片农田,谁家残膜没有清理干净就不让播种。“地少的职工有时间和精力清理干净残膜,地多的职工等把地里的残膜清理干净了,播种也晚了。”杨艳德说。

职工群众都明白,把残膜清理干净才能年年都有好收成。于是,大家开始想能省时省力清理残膜的办法。

有职工砍来带刺的灌木,挂在小四轮后面满地跑,将地表的残膜缠绕到灌木上清理出去。连队干部称赞这位职工有想法。芳草湖农场让农机站和机务科的技术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很快,机械式搂膜耙被发明出来了,大大提高了回收残膜的效率。

“用机械式搂膜耙回收残膜比人工快得多,不过回收率只有百分之四五十。”芳草湖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郭强说道。

2019年10月中旬,一台台残膜回收打捆与秸秆粉碎联合作业机,穿梭在芳草湖农场的54万亩农田里,所到之处,残膜被整体揭起打成包,运往残膜回收点等待加工再利用。

2019年,新疆农垦科学院与石河子开发区锐益达机械装备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成功残膜回收打捆与秸秆粉碎联合作业机;2022年,研发成功回收残膜无水清理加工装备生产线;2023年,研发成功残膜棉花秸秆复合材料加工装备生产线,创造了“一机两线”残膜污染闭环治理技术新模式。

“目前,芳草湖农场加厚膜回收率已达到90%以上,通过残膜回收再利用有效避免了残膜的二次污染。我们种地年年丰收,钱袋子一年比一年鼓!”张清兵乐呵呵地说。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