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挥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3-12-04 10:04:07 作者: 编辑:李永弟 责任编辑:许灏

发挥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吕永红、李健

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阵地、宣传、教育等重要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论指导。

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

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场域不仅指人们的活动场所,更是指人们基于不同角色而产生的关系网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是在一定的场域中开展。一则,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学生,他们来到学校之后,置身的场域发生了变化,学校是由各民族成员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他们的交往交流交融构成了他们学习、生活的场域。二则,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担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互动规则,发挥场域优势,深化校地合作,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动平台。

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具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和研究力量。一方面,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他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熟悉边疆各民族的状况,承担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心灵、塑造时代新人的重任。培育造就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体系。在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广大教师队伍经过多年的深耕与潜心研究,在民族学、宗教学、民族社会学、民族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等学科建设上,与内地高校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学科基础。

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要主动作为

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以情景交融的课堂体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本单位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问题。”我们党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意识的生成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意识作为一种观念的集合,是人们头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反映,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产物,生动地体现在各民族生产实践的交往关系之中。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熟知并掌握意识的生成机制。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当好学生引路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作为一种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重要实践活动,不是仅仅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要培养具有正确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的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熟知并掌握意识的生成机制,统筹好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就形式而言,要不断丰富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实现形式,既可以发挥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科优势,用理论、用艺术去强化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可以引导师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使广大师生有形、有感、有效地感受边疆多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场景。另一方面,要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基础。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以及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历史命运是紧密相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民族增强“五个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学生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就要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育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教材、课堂是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主阵地,教育工作者要牢牢地占领这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学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引导青年学生深刻体悟思想的力量,更加坚定地沿着科学理论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牵引,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方面集中力量攻关,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要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性问题研究,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式,努力培养兴疆固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