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位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故事:永不褪色的火焰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3-12-29 09:16:43 作者: 编辑:万代喜 责任编辑:杨波

永不褪色的火焰

——三位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故事

苟汇敏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73年后的今天,重温这首著名的战歌,铿锵的旋律和直抒胸臆的歌词依然会让人热血沸腾。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在取得国内革命战争胜利之后,为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着维护东方与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斗转星移,当初响应党中央号召,来到兵团、扎根兵团、建设兵团的抗美援朝老战士们,如今近况如何?日前,笔者走近在九师白杨市生活的老战士们,听他们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能看到今天的中国,我真幸运”

抗美援朝老战士李庆云今年已经94岁高龄,身体还算硬朗。年轻时的很多事情,他都忘记了,唯独抗美援朝那段经历,在他的记忆中永不磨灭。

1950年,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了“三八线”,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不仅如此,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还派出飞机频繁侵入中国领空,轰炸我国丹东地区,严重危害了我国领土、领空的主权。

当时年仅21岁的李庆云凭着对祖国的一腔热血和赤诚之心,满怀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毅然跟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作为卫生员,他要在战场上和死神赛跑,抢救伤员。漫天的炮弹从头顶、耳边飞过,他不能害怕。

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将敌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并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迫使敌军转入战略防御,接受了停战谈判。

“五次战役的时候条件最艰苦。结冰的江面被炮火炸裂,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我们只能穿着棉衣从江水里走到对岸。一上岸,我们身上的衣服就冻得硬邦邦的,像冰棍一样。”李庆云回忆道。

1953年7月,实现朝鲜停战,中朝人民和军队取得了伟大胜利。从朝鲜战场凯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

“回国那天,我坐着火车,看到丹东鸭绿江大桥桥头和车站站台上挂了很多红旗,铁轨两旁站着很多老百姓在迎接我们回国,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震耳欲聋。有的老百姓还往我们的车厢里扔花生。那一刻,我才相信自己活着回到了祖国。能看到今天的中国,我真幸运。”李庆云回忆道。

岁月长河,历史足迹不容磨灭;时代变迁,英雄精神熠熠发光。近年来,李庆云积极参加九师白杨市组织的学习宣传抗美援朝精神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之情,鼓励青少年把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到一言一行上,用行动书写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新篇章。

“作为一名兵团人,我很骄傲”

九师白杨市阳光小区13号楼1单元的一扇入户门上,悬挂着“光荣之家”牌匾。这里是抗美援朝老战士朱继先的家。今年94岁高龄的朱继先喜欢翻看当年与战友的合照。照片上的每位战友,他都叫得出名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回国后,彼此再也没见过。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20岁出头的朱继先负责从国内往朝鲜战场运送兵员。这是一项后勤保障工作,对于战争的成败至关重要,但朱继先一开始不想干这项工作。

“那么多战士能上战场,我为什么不能上战场?副参谋长给我做工作,告诉我安全运送兵员的重要性,我一下子就惭愧了。拼了命,我也得把这项工作干好。”朱继先回忆道。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1966年,朱继先响应党中央号召,义无反顾地报名来到兵团,后来落户九师。

“刚到团场时,吃的是苞谷面馍馍,一口咬下去,嘴里就有沙子,根本不敢细嚼慢咽,只能掰碎了用水泡着吃,吃完在碗底可以清晰地看见沙子。当时的蔬菜品种极少,一入秋,只好天天吃白菜、萝卜、土豆。”朱继先告诉笔者,“生活条件虽然艰苦,可大家干活时都不偷懒,都想着往好生活奔。”

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早已两鬓斑白、步履蹒跚,但他依旧无悔当初的选择。

“兵团的职责使命是维稳戍边,作为一名兵团人,我感到非常骄傲。我的孩子都在兵团工作,我更为他们感到自豪。”朱继先说。

朱继先的儿子朱昌军今年60岁,已经退休了。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受益终身。

“从我懂事起,父亲就经常给我讲他的参战经历。他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我们也从他身上学到了认真、务实、不屈不挠的品质。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位受人尊重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在我们子女心中,父亲是我们一生的榜样。”朱昌军说。

“我要发挥余热,将战友们的故事讲给更多的年轻人听。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留在兵团、留在九师,将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朱继先说。

“我要好好活,见证祖国更多的辉煌成就”

1962年年底,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王发生从部队转业后来到兵团,被派到阿克乔克农场(现九师一六三团)任民兵连连长。

“冬季是民兵训练的最佳时期。当年刚到民兵连,我就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先从稍息立正、起步走等最简单的队列训练开始,再到战术训练,野外拉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步提高民兵的军事素质。”王发生说。

经过一个冬季的训练,民兵连全体民兵的各项军事考核均达到优秀标准。

除了抓好军事训练,王发生还抽时间到周边的群众家中走访,拉近军民关系。在一次走访中,他发现司马义老人的腿受伤了,不能走路。原来,老人是从马背上摔下来的,因为家庭贫困付不起医药费,只能回家养伤。王发生不仅自己花钱买来药品,还请擅长推拿的岳母给老人按摩。数月后,老人可以拄着拐棍走路了,高兴得不得了,逢人便夸,“王连长是个大好人。”

即使环境异常恶劣,条件十分艰苦,王发生也没有动过离开兵团回老家的念头。

当年民兵连驻扎在一片戈壁上,王发生带着民兵搭起6顶帐篷。帐篷少,不够住,大家只好凑合着挤在一起。到了夏天,帐篷内温度很高,人待不住,怎么办?连队党支部班子成员决定,全连出动,加班加点盖房子。

“当时我们不会烧砖,就请来烧砖师傅教我们。在师傅的指导下,第一窑砖块烧成了。一排负责打砖坯供烧砖用,二三排负责打大土块,每天每人定额500块。为了激励大家的干劲,民兵连举办了竞赛活动,曾有个民兵一天打了2000块砖坯。大家越干越起劲儿,一窑接着一窑烧,不仅备足了民兵连箍窑洞所需的砖块,还烧出了民兵连承建农场大办公室所需的砖块。”王发生回忆道。

1973年,王发生被调到农九师(现九师)一六九团任职。离休后,他选择留在九师养老。现在,他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同敌人战斗到底。当时,我不敢想自己以后能过上多好的日子,只想用命把敌人挡在国门外。如今生活这么好,祖国如此强大,我要好好活,见证祖国更多的辉煌成就。”王发生说。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